s 閱讀頁

第9節

  傳

  九年春,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1.使伯氏司裏2,火所未至,徹小屋3,塗大屋,陳畚挶4,具綆缶5,備水器6,量輕重7,蓄水潦,積土塗8,巡丈城9,繕守備10,表火道11.使華臣具正徒12,令隧正納郊保13,奔火所。使華閱討右官14,官庀其司15.向戌討左16,亦如之。使華遄庀刑器17,亦如之。使皇鄖命校正出馬18,工正出車19,備甲兵,庀武守。使西勦吾庀府守20.令司宮、巷伯儆宮21.二師令四鄉正敬享22,祝、宗用馬於四墉23,祀盤庚於西門之外24.

  晉侯問於士弱曰:“吾聞之,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25,何故?”對曰:“古之火正26,或食於心27,或食於咮28,以出內火29.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30,祀大火31,而火紀時焉32.相土因之33,故商主大火。商人閱其禍敗之釁34,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35.”公曰:“可必乎36?”對曰:“在道37.國亂無象38,不可知也。”

  1樂喜:子罕。司城:即司空。宋六卿(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城、司寇)之一。為政:主持國政。2伯氏:宋大夫。司裏:管理城中街巷。裏:居民區。3“徹小”二句:拆除小屋,用以隔火;用泥土塗抹大屋,使之不易燃燒。徹:通“撤”。除去。4畚(běn):用草繩或竹篾編成的盛土器具。挶(jú):舉土之器。5綆(ɡěnɡ):汲水器上的繩。缶:汲水器。6水器:盛水器。7量輕重:計算人力,分配相應的任務。8土塗:泥土。塗:泥。9巡丈城:巡行其城,以丈為度。10繕:治。11表:標記。用作動詞。火道:火所經行之處。12華臣:華元之子,宋司徒。正徒:官府常設的役徒。13隧正:相當於《周禮·地官》之遂人,總掌諸遂之政治,如土地、人民之數,賦稅、征役之法,水利設施等。郊保:指郊區之役徒。14華閱:亦華元之子,繼華元為右師。討:治。右官:右師所屬之官。15庀(pǐ):具。司:官屬。16向戌:宋左師。左:左官,左師所屬之官。17華遄(chuán):宋司寇。刑器:刑具。18皇鄖:宋司馬。校正:司馬屬官,主管馬匹。19工正:司馬屬官,主百工。20西勦吾:宋太宰。府守:府庫守藏。21司宮:奄人(宦官)之長。巷伯:奄人。儆宮:加強宮廷戒備。22二師:右師、左師。鄉正:鄉大夫。掌一鄉(一萬二千五百戶)之教令。享:祀,祭祀。23祝、宗:宗人、家祝,主祈禱、祭祀之官。用馬:殺馬以祭。墉(yōnɡ):城牆。城(土)為陰氣積聚之所,故祀之以禳火。24盤庚:殷王,宋之遠祖。25天道:指自然規律。26火正:古代掌火之官,主祭火星,行火政。27食:配食。心:二十八宿之一,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顆。其主星亦稱大火、大辰。

  28咮(zhòu):星名,即柳星。朱鳥七宿,首位者稱鶉首,中間稱鶉火(柳、星、張),末尾者稱鶉尾。29以出內火:農曆三月黃昏時,鶉火星出現在南方,則令民放火;九月黃昏時,大火星伏而不見,則令民納火,禁放火。出內:出入。30陶唐氏:堯有天下之號。閼(è)伯:高辛氏之子。31祀大火:祭祀大火星。32“而火”句:觀察大火星移動以確定季節。33相土:契之子,殷商先祖,始繼閼伯之後居商丘,祀大火。34閱:察。釁:預兆。35日:《漢書·五行誌上》無“日”字,蓋衍文。36必:確定,肯定。37道:指國家之治亂。38“國亂”二句:謂政治昏亂,上天不示預兆,則不可知。

  夏,季武子如晉1,報宣子之聘也2.

  1季武子:季孫宿。魯卿。2宣子:範宣子。即士匄,晉卿。範宣子來聘在八年。

  穆薑薨於東宮1.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椨2.史曰:“是謂《艮》之《隨》棸3.《隨》,其出也4.君必速出!”薑曰:“亡5.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6,無咎。’元7,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8.貞,事之幹也9.體仁足以長人10,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11,貞固足以幹事12,然故不可誣也13,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14,而有不仁15,不可謂元16;不靖國家,不可謂亨17;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18,不可謂貞19.有四德者,《隨》而無咎20.我皆無之,豈《隨》也哉21?我則取惡22,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1穆薑:成公母,襄公祖母。東宮:正寢以外的別宮。僖公二十年有“西宮”。穆薑私通叔孫僑如,欲去季孫、孟孫,並威脅要廢成公(事在成公十六年),故被徙居東宮。2遇《艮》之八椨:謂《艮》之六爻,有五爻發生變化,唯有六二(《艮》卦之第二爻)不變。即下文所言“艮》之《隨》”。《艮》:《艮》下《艮》上。《說文》:“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段玉裁注:“金榜氏曰:‘《乾鑿度》謂七、八為彖,九、六為變。故彖占七、八,爻占九、六。一爻變者以變爻占,是爻占九、六也;六爻皆不變及變兩爻以上者,占之彖辭,是彖占七、八也。公子重耳筮得貞《屯》悔《豫》皆八,董因筮得《泰》之八,穆薑筮得《艮》之八,凡陰不變者為八也。’”3《艮》之《隨》棸:由《艮》卦變為《隨》卦。《隨》:《震》下《兌》上。4出:出走。5亡:無,否。6“元亨”二句:此為《隨》卦卦辭。亨:通達順利。故下文曰“嘉之會”。7元:首。故下雲“體之長”。8和:順。謂合於義,乃為利。9幹:根本。10“體仁”句:謂行仁足以居於人上。體:行。11“利物”句:有利於人,乃合於義。物:人。12“貞固”句:謂誠信堅定足以任事。13“然故”二句:言不誣四德,乃能遇《隨》無咎。然故:然而。14下位:女子卑於丈夫。15有:為。不仁:指逼迫成公等事。16不足以長人。17不可謂亨:不可謂通達順利。18“棄位”句:指與下臣私通。姣:淫之別名。19此處“貞”為貞節之義。

  20而:乃。21豈《隨》也哉:謂不合《隨》元、亨、利、貞之義。22取:為。

  秦景公使士雃乞師於楚1,將以伐晉,楚子許之。子囊曰:“不可。當今吾不能與晉爭。晉君類能而使之2,舉不失選3,官不易方4.其卿讓於善5,其大夫不失守6,其士競於教7,其庶人力於農穡8,商工皂隸不知遷業9.韓厥老矣10,知罃稟焉以為政11.範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12,使佐中軍13.韓起少於欒黶14,而欒黶、士魴上之,使佐上軍。魏絳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15.君明、臣忠,上讓、下競。當是時也,晉不可敵,事之而後可。君其圖之!”王曰:“吾既許之矣16.雖不及晉17,必將出師18.”

  秋,楚子師於武城19,以為秦援。

  秦人侵晉,晉饑,弗能報也。

  1士雃(qián):秦大夫。乞師:請求援軍。2類能:謂銓度其才能。3選:善。4官不易方:任人不違於道。方:常。指常道。5讓於善:讓於勝己者。6守:職守。7競於教:努力教導百姓。競:強,勉力。8農穡:農業。農、穡義同。

  9皂隸:賤役。不知遷業:安於其位,不想改變職業。10老:致仕。11稟焉:受命於韓厥。稟:受。為政:行政。此時知罃將中軍。12上之:中行偃使居己上。13範匄佐中軍,中行偃將上軍。14“韓起”四句:欒黶、士魴讓韓起,韓起佐上軍。欒黶將下軍,士魴佐之。15為之佐:趙武為新軍帥,魏絳為佐。16已許秦國出兵。17不及:不如。18必將:必,必定。必、將同義。19武城:楚地,在今河南南召縣東南。

  冬十月,諸侯伐鄭。庚午1,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從荀罃、士匄門於訑門2.衛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於師之梁3.滕人、薛人從欒黶、士魴門於北門4.杞人、郳人從趙武、魏絳斬行栗5.甲戌6,師於氾7.令於諸侯曰:“修器備8,盛餱糧9,歸老幼,居疾於虎牢10,肆眚11,圍鄭。”

  鄭人恐,乃行成12.中行獻子13曰:“遂圍之14,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不然,無成。”知武子曰15:“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16.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銳17,以逆來者18,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19,不可以爭。大勞未艾20.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製也。”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十一月己亥21,同盟於戲,鄭服也。

  將盟,鄭六卿公子釭、公子發、公子嘉、公孫輒、公孫蠆、公孫舍之及其大夫、門子皆從鄭伯22.晉士莊子為載書23,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24,而或有異誌者,有如此盟!”公子釭趨進曰:“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25,大國不加德音26,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27,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28,夫婦辛苦墊隘29,無所底告30.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31,而敢有異誌者,亦如之!”荀偃曰:“改載書32!”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33.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知武子謂獻子曰:“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非禮,何以主盟?姑盟而退,修德息師而來,終必獲鄭,何必今日?我之不德34,民將棄我,豈唯鄭?若能休和35,遠人將至,何恃於鄭?”乃盟而還。

  1庚午:十一日。2魯、齊、宋之師從晉中軍。訑(zhuān)門:鄭之東門。3衛、曹、邾之師從晉上軍。門:攻打城門。師之梁:鄭之西門。4滕、薛之師從晉下軍。5杞、郳之師從晉新軍。郳(ní):即《經》之小邾。行栗:道路兩旁之栗樹。

  6甲戌:十五日。7氾(fàn):東氾水,在今河南中牟縣南。

  8器備:用具。器、備同義。9餱(hóu)糧:幹糧。10疾:有病之人。虎牢:地名,在今河南滎陽市氾水鎮西。11肆眚(shěnɡ):赦免有罪之人。眚:過。12行成:求和。13中行獻子:荀偃。14遂圍之:完成對鄭國的包圍。遂:達成其事。

  15知武子:荀罃。16敝:疲。17銳:精銳。18來者:指楚軍。19“暴骨”二句:言爭當用謀,不可恃力。20大勞未艾:大戰還在後麵。艾:息,止息。21己亥:十一日。22公子釭(fěi):字子駟。公子發:子國。公子嘉:子孔。公孫輒:子耳。公孫蠆:子焜(jiǎo)。公孫舍之:子展。門子:卿大夫之嫡子。23士莊子:士弱。載書:亦稱盟書、載辭、載,盟書。24而:如,如果。25介居:處於二者之間。介:間。二大國:指晉、楚。26德音:善德。27歆:享。《說文》:“歆,神食氣也。”禋(yīn)祀:祭祀。28土利:土地之利。29墊隘:謂困頓。30無所底(zhǐ)告:無可告求之人。底告:致告。31“鄭國”三句:謂鄭國如果不是服從有禮而且強大足以保護百姓的國家,而懷有異心,亦如此盟。而:如果。32改載書:子駟亦以所言載於策,故荀偃欲改之。33“昭大神”句:謂盟誓乃昭示明神而締結約言。34之:若,如果。表示假設。35休和:謂庇佑諸侯使和睦相處。休:同“庥”。

  晉人不得誌於鄭1,以諸侯複伐之。十二月癸亥2,門其三門。閏月戊寅3,濟於陰阪4,侵鄭。次於陰口而還5.子孔曰:“晉師可擊也。師老而勞6,且有歸誌,必大克之。”子展曰:“不可。”

  1“晉人”句:謂鄭未完全服從。2癸亥:五日。3閏月戊寅:此年不當有閏月。戊寅為十二月二十日。4陰阪:洧水渡口,在今河南新鄭縣西稍偏北。5陰口:鄭地。6老:謂在外日久。

  公送晉侯。晉侯以公宴於河上1,問公年。季武子對曰:“會於沙隨之歲2,寡君以生。”晉侯曰:“十二年矣。是謂一終3,一星終也。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4,禮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為冠具5?”武子對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6,以金石之樂節之7,以先君之祧處之8.今寡君在行9,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焉10.”晉侯曰:“諾。”公還,及衛,冠於成公之廟11,假鍾磬焉,禮也。

  1以:與。2:會於沙隨之歲:成公十六年。3“是謂”二句:十二年為一終。歲星(即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終:周。4冠:冠禮,男子成人之禮。士二十而冠,天子、諸侯、大夫行冠禮皆早於士。5盍:何不。冠具:舉行冠禮之器具。

  6祼(ɡuàn)享:指祭祀先君。祼:用圭瓚酌鬱鬯灌地,使達於地下,用以降神。享:祭祀祖先。7金石:指鍾磬。節:為節奏。

  8祧(tiāo):指先祖之廟。9行(hánɡ):道,路。10假備:借用行冠禮的器具。備:器。11成公:衛成公,衛獻公(當時衛君)之曾祖。

  楚子伐鄭。子駟將及楚平。子孔、子焜曰:“與大國盟1,口血未幹而背之2,可乎?”子駟、子展曰:“吾盟固雲唯強是從。今楚師至,晉不我救,則楚強矣。盟誓之言,豈敢背之?且要盟無質3,神弗臨也4,所臨唯信。信者,言之瑞也5,善之主也6,是故臨之。神明不蠲要盟7,背之可也。”乃及楚平。公子罷戎入盟,同盟於中分8.

  楚莊夫人卒9,王未能定鄭而歸。

  1大國:指晉國。2口血未幹:指新盟。同盟必歃血(盟誓雙方口含牲血或以血塗口旁)。3要盟:脅迫訂立之盟約。質:信。4臨:蒞,至。5瑞:符。6主:本。7蠲(juān):通“涓”。潔。謂要盟為神所棄。8中分:鄭都城之裏名。9楚莊夫人:共王之母。

  晉侯歸,謀所以息民。魏絳請施舍1,輸積聚以貸2.自公以下,苟有積者,盡出之。國無滯積3,亦無困人。公無禁利4,亦無貪民。祈以幣更5,賓以特牲6,器用不作7,車服從給8.行之期年9,國乃有節10.三駕而楚不能與爭11.

  1施舍:賜予。2輸:盡。積聚:指富餘的財貨。3滯積:富餘的財貨。滯,積。4公無禁利:謂與民共之。5祈以幣更:祈禱不用牲,而改用帛。祈:祈神賜福。幣:帛。6賓:招待賓客。特牲:一種牲畜。特:一。此句言務節儉。7器用不作:不造作新器。8給:具,具備。9期(jī)年:一周年。10有節:謂知節儉。節:儉。11三駕:三次興師。指十年師於牛首,十一年師於向,同年秋天觀兵於鄭東門。

  經

  十年春1,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於柤2.

  夏五月甲午3,遂滅偪陽4.

  公至自會。

  楚公子貞、鄭公孫輒帥師伐宋。

  晉師伐秦。

  秋,莒人伐我東鄙。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冬,盜殺鄭公子釭、公子發、公孫輒5.

  戍鄭虎牢。

  楚公子貞帥師救鄭。

  公至自伐鄭。

  1十年:公元前563年。2柤(zhā):楚地,在今江蘇邳州市北稍偏西之加口鎮。吳子在柤,晉以諸侯往會之,故曰會吳。3九日。4偪(bī)陽:國名,妘姓,在今山東嶧城南五十裏。5“盜殺”句:殺者非卿,故稱盜。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