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節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鶴注”道書有玄都,所謂禹封五符,秘以金英之函,檢以玄都之印是也。詩蓋作於天寶十一載。蔡夢弼曰:玄都壇,漢武帝所築,在長安南山子午穀中。《十洲記》: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萬裏,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師氏注”元逸人,隱道士也。“盧注”李白與元丹丘遊,疑即此人。

  故人昔隱東蒙峰①,已佩含景蒼精龍②。故人今居子午穀③,獨並陰崖自茅屋④。(首敘逸人之居。元蓋自山東而遷居秦嶺者,開首敘明。)

  ①“朱注”公《同太白訪範隱居》詩“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此在魯郡作也。《昔遊》詩“東蒙赴舊隱,尚憶同誌樂”,正指元逸人言。陸放翁謂東蒙乃終南山峰名,引種明逸詩“登遍終南峰,東蒙最孤秀”為證,乃喜新之說,未足信也。

  ②潘鴻曰:《抱樸子》:道術諸經,可以卻惡防身者有數於法,如含景、藏形等,不可勝計。又雲:諸大符出於老君,其中有青龍符等術,用之可以得仙。此詩“已佩含景蒼精龍”,即所謂青龍符耳。《初學記》:後漢公孫瑞《劍銘》:從革庚新,含景吐商。《史記・索隱》:《文耀鉤》雲:“東宮蒼帝,其精為龍。”《神仙傳》:壺公雲:“吾嚐佩含景,駕蒼精。”注:“東方蒼龍。”《春秋繁露》:“劍之在左,蒼龍象也。”

  ③《漢書》: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秦記》:長安正南,山名秦嶺。穀名子午。

  ④《西征賦》:“眺華嶽之陰崖。”顏師古《漢書注》:“白屋,茅屋也。”

  屋前太古玄都壇①,青石漠漠鬆風寒②。子規夜啼山竹裂③,王母晝下雲旗翻④。(中記玄都壇景。青石鬆風,地幽僻矣。子規夜啼,幾於裂竹,聲悲慘也。王母晝下,有似翻旗,尾動搖也。)

  ①《列子》:“太古至於今,年數固不可勝紀。”“朱注”《十洲記》:玄洲,在北海,去岸三十六萬裏,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唐六典》:煬帝改佛寺為道場,道觀為玄壇。

  ②《神仙傳》:王烈之太行山中,見山破石裂數百丈,兩畔皆是青石。《述異記》:利州葭萌縣玉女房,是大石穴,前有數竹莖,下有青石壇,每因風自掃。梁簡文帝詩:“淇水漠漠青苔浮。”劉繪詩:“鬆風循路急。”張華詩:“巢居知風寒。”

  ③《禽經》:鸐,巂周,子規也。江介曰子規,蜀右曰杜字。注:甌越間曰怨鳥,夜啼達旦,血漬草木,凡啼必北向。山竹裂,別有三說。劉雲:燒竹爆裂以驚去子規。謝注雲:子規啼聲如竹裂。偽蘇注引竇誼居蜀之津源,子規啼而庭竹裂,出於妄撰。黃希謂子規夜啼,而山竹為之欲裂,得之。“補注”偽蘇注引竇誼遊成都,聞子規聲一事,本屬妄撰。餘闕《峨山記》亦載此事。偽注起於南宋,闕乃元人,恐係誤引。後來《萬姓通譜》亦援為實事,皆訛以仍訛。

  ④杜修可曰:王母,鳥名,故對子規。《西陽雜俎》雲: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顙,名王母使者。又,王椿齡雲:其尾五色,長二三丈許,飛則翩翩,正如旗狀。《列仙傳》:穆王與王母會瑤池,雲旗霓裳擁簇,自天而下。《九歌》:“乘回風兮載雲旗。”張希良曰:《墨莊漫錄》雲:宋宣和間,中官陳彥和言嚐掌禽苑,四方所貢珍禽,不可彈舉。蜀中貢二鳥,狀如燕,色紺翠,尾甚多而長,飛則尾開,嫋嫋如兩旗,名曰王母。

  知君此計成長往①,芝草琅玕日應長②。鐵鎖高垂不可攀③,致身福地何蕭爽④。(末稱其抱道高棲,超於塵俗。芝草琅玕,仙家之食。鐵鎖高垂,仙人之居。福地蕭爽,逍遙自得也。此章三段,名四句。)

  ①《史記・留侯傳》:“誰為此計者乎?”《北山移文》:“或歎幽人長往。”

  ②《漢武內傳》:王母曰:“太上之藥,有黃庭芝草、碧海琅玕。”“邵注”仙人能種玉,故雲日應長。

  ③“舊注”《道藏經》:晉時有戍卒屯於子午穀,入穀之西,澗水窮處,忽見鐵鎖下垂,約有百餘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焉。《法苑珠林》:終南山大秦嶺竹寺,貞觀初,采蜜人山行聞鍾聲,尋而往至焉,寺旁大竹林,可二頃,其人斷二竹節以盛蜜,尋路至大秦戍,具告防人。戍主利其大竹,遣人覓取,過小竹穀,達於崖下,有鐵鎖長三丈許,防人曳鎖製之在牢,將上,有二虎踞崖頭,向下大呼,其人怖,急返。

  ④《洞天福地記》:終南山太乙峰,在長安西南五十裏左右,四十裏內皆福地。阮籍《首陽山賦》:“初蕭爽而揚音。”

  盧元昌曰:是時道教盛行,山人王元翼紛紛撰妙寶真符。元逸人修真子午穀中,不求人知,自高人一等矣。

  申涵光曰:“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二語,大類長吉,見此老無所不有也。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