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乐文摘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
个人资料
正文

黛玉为何“失宠”

(2006-07-19 20:49:21) 下一个
西部一兵
dzzmy1975@sohu.com



习惯心理,读<<红楼梦>>无不对宝黛悲剧充满深切的同情。然而,再一次研读这一千古名著后,我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黛玉为何失宠”?这不仅仅是个失不失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乎书中两位主人公的命运。 

首先,从黛玉初入贾府说起。按书中原文“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概也是因为寄人篱下的缘故)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从而扭曲了她的性格,并最终使她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再“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她始终也没有能够“一念之间,尘凡顿易”。用现代女作家陈染剧作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一切不是这样开始……”,那最后的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呢?(我想总会减少几许“悲戚”) 

那么,黛玉是否也觉悟到了这一点?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她自己无法跳出这个客观环境设定的圈子,明知的事却非“枉凝眉”不可(不免有“不争”之嫌) 

接下来,“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难怪“贾府里的焦大也是不爱林妹妹的) 

黛玉在贾府中也便首先失去了“群众基础“。不似平儿有下人在关键的时候肯背着主子替她出力(此系平儿和刘姥姥合谋共救巧姐儿一节),也所谓人们在熟惯亲密之后,“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紧接下来说到黛玉的“才”,在她所处的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大环境自然也是不会真正给她以“显露”的机会的,书中有一句话,很能说明这一点――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这是贾妃省亲游幸大观园一回的事。这里且不论“将众人压倒”是何居心。单“当此之世”乃是“以孝治天下”(书中语),黛玉之才终不能为自己“争宠”令世人“仰目”。 

再说到宝玉对黛玉、宝钗的“综合评价”.书中也有诗为证:“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 

此乃本书的主人公之一的宝玉偶然所作。而作为与其休戚与共的另一主人公黛玉,对此的认识却仅仅只是:“无端弄笑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由此也可见,宝黛并非真正的“志同道合”,彼此心灵深处的隔阂已初现端倪。 

其次,由于性格诸方面的原因,黛玉往往会“好好的就恼了”,令宝哥哥不明不白地就受了委屈;林妹妹却轻易不肯说明-只由宝玉苦苦“追问”。正所谓,“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黛玉为人心细心窄,而又多心要强,不落人后) 

对于宝黛之间“无端”的闹情绪、怄气,贾母也便有了抱怨:“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肯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生不咽这口气。”只是最终的结果倒是黛玉先“上天去”了,宝玉却走在贾母后面。 

再次,黛玉的“天性喜散不喜聚”,宝玉则恰恰相反。而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的根本原因,却也仅限于“生怕一时散了添悲”。只不过黛玉情愿当初不欢聚也不要日后添悲伤,“因噎废食”;宝玉则是只顾眼前不管将来如何。表现在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也终归难以“志同道合”。书中有语:“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黛玉倒不觉得,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 

以上种种虽不是直接导致宝黛悲剧的原因,但却加重了他们二人彼此的心病和身病,终归因而中了凤姐的“巧计”。黛玉却只是“深痛自己没有亲娘,,便是外祖母与舅母姊妹们,平时何等待她好,可见都是假的。”“原来黛玉住在大观园中,虽靠着贾母疼爱,然在别人身上,凡事终是寸步留心。”故此,黛玉虽有刻骨铭心之言,却无人为其主张。“宝玉欲将实言安慰,又恐黛玉生嗔,反添病症”。 

最后,再说到贾府里的封建势力的最高代表之贾母。她的直接表态酿成了宝黛的悲剧命运。这里也仍旧不论“薛姨妈爱语慰痴颦”,却最终没有守信去为黛玉作媒,反倒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贾家的提亲以及宝钗的“当仁不让”。(固且这么说吧) 

末了,为了能够再表达得更加明白起见,在此也仍旧再附上一些贾母的语录”: 

1、 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就不大很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2、 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指宝玉),也是为了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 

3、 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黛玉)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你们说了,我倒有些不放心。 

4、 我方才看他(黛玉)却还不至糊涂,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 

5、 我看宝丫头也不是多心的人,不比我的那外孙女的脾气,所以他不得长寿。 

6、 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宝贵耐得贫*才好。你林姐姐那是个最小性儿双多心的,所以到底不长命……我看(宝丫头)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





[一梦十年 yimengshinian@sohu.com]
呵呵,一梦不觉得黛玉失了贾母的宠啊,楼主举的贾母语录的例子,都是后四十回的。
一梦并非诋毁高鹗,只是我们读红楼,读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他人续写的,自然不能拿来做论证曹公所创造的这个人物如何如何的证据,毕竟,黛玉,应该是曹公塑造的黛玉。
反过来观前八十回,贾母对黛玉疼爱有加。就是那次对着薛姨妈夸宝钗,也是明显的中国式家长那种夸别人的孩子,谦虚自己自家孩子的做法,正是把黛玉当自家女孩儿了。更显得对其不当外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wumiao 回复 悄悄话 还是那句话,若黛玉有王夫人那样的姨妈,王家的权势,有薛家的财产,宝二奶奶的称呼一定是她的。
yaoling 回复 悄悄话 有一阵,读红楼读得不敢读,总觉后四十象吃了不纯的东东,可胃又饥饿.最近看了周汝昌的,好爽,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好象其推断的结果很有道理,最起码偶喜欢.偶很赞同一梦十年的回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