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經濟學家張維迎曾直言,中國在過去40年間的高速增長並非源自所謂的“中國模式”,而是受市場經濟、企業家精神、全球化機遇和技術後發優勢的共同驅動。中國的發展並不是依賴於“中國特色”的製度或模式,而是抓住了全球化進程中的曆史性套利機會。1978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逐漸擺脫了以往的計劃經濟體製。這一轉變是中國經濟騰飛的起點。在此之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不要小看你身邊那些混得一般的人,他們往往水平高,而且人品還不錯。這些人,並非大富大貴的富豪或高官,也沒有陷入貧困或落魄的境地。他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和領域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相較於那些通攀升至財富和權力巔峰的成功人士,他們並未達到外界定義的“頂峰”。所謂“水平高但混得一般”,指的是那些具備高學曆、優秀的職業技能和廣博知識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愛一個人時,不一定看得出來,但不愛一個人了的時候,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愛情,作為一種複雜且深沉的情感,往往是難以通過外在行為或語言完全體現出來的。愛是內心深處的依戀與珍視,常常表現為細膩的關懷和持久的陪伴,而不是一瞬間的激情或明顯的標誌。相比之下,不愛或冷淡的情感,卻很容易被觀察到,因為冷漠與疏離是無法掩蓋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愛一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無產階級專政”曾是中國政治宣傳的核心理論,其主張通過工人階級掌握政權,以暴力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傳統意義上的“無產階級”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中,而“專政”依然存在,甚至愈發強大。這種變化表明,當初以解放“無產階級”為目的的政權,如今更多地淪為少數權貴階層維護自身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在中國的官方敘述中,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3)被美化為一場“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爭,認為中國誌願軍以血肉之軀阻止了美國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略。然而,仔細審視當時的國際局勢和曆史事實,這場戰爭所保的“家”衛的“國”,不是中國,而是金日成的王朝政權。中國付出無數鮮血與資源換來的朝鮮,卻依舊是一個貧窮落後、封閉獨裁的國家。事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戰爭和侵略在人類曆史中一直是伴隨權力、領土和資源爭奪的常態。反對戰爭並非等同於反對抵抗侵略,更不意味著要求被侵略者放棄武力對抗。曆史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國家在侵略麵前選擇投降,其主權和人民將麵臨巨大的屈辱和災難。烏克蘭戰爭和以色列對恐怖分子的斬首行動,分別代表了現代戰爭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一個是國家層麵的全麵反抗,另一個則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近年來,中國的公安係統腐敗問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遼寧省公安廳的“三連腐”案件成為這一問題的代表性案例:連續三任廳長“不忘初心”,“前赴後繼”、傳承腐敗“優良”傳統。三任公安廳長“三連腐”行為持續20年之久,涉及金額巨大。腐敗問題不僅揭示了個人道德的失範,更暴露了公安係統的製度缺陷和監管的形同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劉曉波,這位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中國異見人士,如今在中國的記憶中幾乎消失殆盡。他的名字一度是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他的抗爭是中國民主運動史上的標誌性篇章。但這位倡導非暴力抗爭、呼喚言論自由的知識分子,卻因為挑戰體製而遭受係統性壓製,最終在監禁中病逝。劉曉波的遭遇不僅是個體悲劇,也是中國社會如何處理異見者的一個縮影。劉曉波1955年出生於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10-13 01:02:50)

在行為心理學中,身體的各種細微動作都能夠反映出內心情緒的變化,而脖子作為人類身體上十分敏感的部位之一,其動作往往揭示了個體在社交、兩性互動及情感體驗中的真實感受。尤其是女人在表達情緒時,脖子相關的動作更是極具代表性,既可以傳遞愉悅和放鬆的情感,也可以反映出緊張、焦慮與不安。 在社交場合中,女人脖子傾斜,常常被視為一種典型的愉悅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社會中,巴結強者與欺負弱者的欺軟怕硬現象層出不窮。生活中,你會發現,那些愛拍馬屁的人,往往更喜歡欺負人。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理解這一現象提供了基本框架。根據馬斯洛的觀點,人類的基本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人們無法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時,他們往往會通過扭曲的方式,來實現某種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