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在公開場合指出,台灣問題不僅關乎中國內政,而是涉及全球利益,是“全世界的事”。對此,中國外交部迅速反駁,重申“台灣是中國的台灣”,並指責外部勢力幹涉。台灣的地位自二戰後就成為未解懸案。《開羅宣言》雖提出將台灣歸還中國,但這一立場,從未在具法律效力的國際條約中明確體現。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後,台灣[
閱讀全文]

2024年11月,波羅的海兩條關鍵海底電纜被切斷,涉及的電纜分別連接芬蘭至德國和瑞典至立陶宛。調查矛頭指向中國籍散裝貨船“伊鵬3號”,認為該船可能在海床拖錨導致了電纜損壞。波羅的海海底電纜,是北歐與中歐地區通信和電力傳輸的重要基礎設施,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具體而言,這些電纜承擔著區域內的高頻通信和數據傳輸任務,以及發揮著能源輸送和電力[
閱讀全文]

對於如今的德國情報機關而言,中國間諜是主要對手之一。近年來,負責境內反間諜任務的聯邦憲法保衛局多次發布消息稱,和中國有關聯的黑客組織發動了針對德國的黑客襲擊,德方重點人物在社交網絡平台上受到中國特工的針對性”挖角”,中國的間諜刺探德國經濟界、科技界、軍界的消息,德國的外交、經貿政策領域也遭到了滲透。此外,旅居德國的中國異議人士[
閱讀全文]

20世紀70年代末,中美建交,兩國有一個共同的擔憂:蘇聯,及其核武器庫。理查德·尼克鬆在水門事件辭職之前,與北京建立了更緊密的關係,為促成兩國情報交易提供了一個好時機。美國希望利用中國新疆監視蘇聯的核試驗場。鄧小平則想得到一些回報:美國的間諜技術和參觀中央情報局內部密室的機會。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關閉了美國信號情報站TacksmanI和II,美國[
閱讀全文]

網絡,本應是自由表達的舞台,但在中國,卻上演了一場“情緒二人轉”——不是憤怒,就是感動。憤怒時,聲討列強,抵製美日;感動時,讚美祖國,感恩領導。仿佛網民的情感隻有兩個按鈕:“憤怒模式”和“感動模式”。在中國互聯網,憤怒是一種廉價又永恒的情緒。原因無他,它是最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網民的憤怒,是被精心訓練出來的,其[
閱讀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語言往往被看作無形的武器,一句帶有攻擊性的言語,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後果。在台灣,罵人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有可能觸及法律底線——刑法第309條的“公然侮辱罪”和第310條的“誹謗罪”,明確規定了言語攻擊可能引發的法律責任。通過一些真實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台灣,罵人不僅會傷感情,還會傷錢包,甚至失去自由。“公[
閱讀全文]

定義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傳統標準通常依賴於人均GDP、產業結構、社會福利水平等指標。然而,另一種“簡易法”,是通過勞動價格(人工成本)和消費價格(物價水平)來辨別。一般而言,發達國家人工貴,物價便宜;落後國家人工便宜,物價貴。發達國家普遍人工成本高。例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普通工人收入可觀,即便從事體力勞動者,也能維[
閱讀全文]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近日說,“中國和美國可以一起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一個是全球最大的成長型經濟體,兩者若能合作,可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穩定與繁榮。但現實是,兩國摩擦不斷,互相指責、製裁。
中美關係真正走向現代化合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破冰之旅”。1972年,尼克鬆訪華,拉開了中美關係正常[
閱讀全文]

隨著智能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汽車芯片需求大幅增加,從傳統燃油車的300至500顆單車芯片,到智能電動車的超1000顆芯片,再到未來L4級別自動駕駛汽車超過3000顆的芯片使用量,芯片短缺問題愈發突出。汽車芯片產業是典型的鏈條長、門檻高產業。按功能分類,汽車芯片分為控製芯片、計算芯片、傳感芯片、存儲芯片、通信芯片、安全芯片、功率芯片、驅動芯片、電源芯片和[
閱讀全文]

塗上口紅,女人馬上覺得自己煥然一新,自信心瞬間提升。紅色是具有“普世價值”的顏色,無論是中國的喜慶紅,還是西方的性感紅,都代表激情、力量和生命力。鮮豔的顏色,能夠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帶來愉悅感。而這種愉悅,讓女人覺得自己更美,美到可以征服整個世界。口紅不僅是女人自信的象征,更是經濟學家用來解讀人類心理與經濟寒冬互動的絕佳工具。這[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