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社會,性別平等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從職場到家庭,從教育到政治,甚至連廁所的標識都在向“無性別化”發展。然而,在某些職業領域,性別用詞仍然存在明顯的偏差,比如賣淫行業——女性被稱為“妓女”,男性則是五花八門的稱呼,有“鴨子”“男公關”“牛郎”,而同性戀圈的性工作者被稱為“同誌”。這種混亂的命[
閱讀全文]

幾個人爭論:誰更歧視華人?有的說是白人,有的說是黑人,各有各的理。突然有人冒出一句:“歧視華人第一的肯定是華人,第二是誰我就不知道了”。爭論戛然而止。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比起白人、黑人、拉美裔甚至外星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華人自己才是歧視華人的“主力軍”。這種現象遍布全球,無論是舊金山唐人街,還是吉隆坡、巴[
閱讀全文]

美國禁止高端芯片出口到中國,這一政策看似是一場技術封鎖戰,旨在限製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發展。然而,當我們深究這個政策背後的現實邏輯和執行效果,卻發現其中存在諸多矛盾與漏洞。蘋果設備和特斯拉汽車,包含許多美國“被禁”的高端芯片,尤其是來自英偉達、AMD和高通等企業的核心技術。這些產品中的高端芯片由美國公司設計,主要在台積電、三星等代[
閱讀全文]

“最壞的假設”理論(Worst-caseAssumption)指的是在信息不透明、數據缺失或缺乏可信來源的情況下,觀察者會傾向於假設最不利、最具威脅性或最糟糕的可能性。在民主社會,透明度被認為是權力製衡、信息自由流通和公眾監督的重要保障。一旦某個國家、組織或個人,刻意隱藏信息或進行模糊處理,外界會認為其有不可告人的動機。換句話說,不透明本身,就是一種&ldq[
閱讀全文]

在燈光昏暗的酒吧、電影院或幽靜的夜晚,很多愛情故事悄然發生。人們是否曾思考過,為什麽在光線較暗的地方,我們會感到更加放鬆、更加願意敞開心扉,甚至更容易被對方吸引?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黑暗效應(DarkEffect),它揭示了環境光線對情緒和人際關係的深遠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光線對人類情緒的影響十分顯著。在光線較亮的環境中,人們的情緒反應[
閱讀全文]

世間食物千千萬,有些食之驚豔,有些食之尋常。可若論最能撫慰中國胃的家常菜,韭菜炒雞蛋必定榜上有名。這道菜,色澤黃綠相間,香氣濃鬱四溢,吃上一口,雞蛋嫩滑,韭菜微脆,汁水恰到好處,不幹不濕,不生不老,一切都剛剛好。韭菜和雞蛋,一個剛,一個柔,一個草本的野氣盎然,一個禽蛋的綿軟潤澤,放在一起,竟是天作之合。這“剛剛好”,說到底,不[
閱讀全文]

中國曆史上有沒有“亡國”?如果亡了,亡了幾次?這是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許多人認為,中國曾被蒙古人滅亡,被滿清統治,這些都是“亡國”。但今天的主流曆史觀,卻將元朝、清朝納入正統,認為它們是“中華”的一部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麽叫“亡國”。是指一個政權的消亡?還是指民族的滅[
閱讀全文]

中國曆史上,漢族的主體,是由華夏族發展而來。但華夏族本身,是不同部落融合的產物,不是一種“純血”民族。秦漢時期,華夏族統一六國,吸收了楚、越、巴蜀、東夷、百越等族群,形成早期漢族;到了魏晉南北朝,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如鮮卑、羯、匈奴、羌、氐等,他們逐漸漢化,融入漢族;在唐宋時期,唐朝“胡風”盛行,回鶻、突厥、粟特、契丹[
閱讀全文]

在中國近代服飾史上,中山裝無疑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它曾是革命的象征,國家意誌的體現,乃至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但如今,中山裝已經被絕大多數人遺忘,成為老照片裏的一種符號。曾經,它是政治身份的象征,是愛國情懷的載體,是時尚潮流的代表;但如今,它隻剩下博物館裏的櫥窗,以及某些曆史劇裏的標配。許多人以為“中山裝”是孫中山發明的,但事實上,[
閱讀全文]

在中國,“假的”並不隻是個貶義詞,它還是一種產業,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生存哲學。從假酒、假藥、假文憑,到假畫、假奢侈品,甚至連假新聞、假曆史、假人設都層出不窮。中國的造假現象,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一整條完善的產業鏈,形成一幅“盛世奇觀”。日前,深圳某公司負責人彭廷,花費700萬元買了一批藝術品,包括一幅齊白石[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