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最近關於中美貿易戰的討論中,最荒謬也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中國不怕貿易戰,因為我們中國人能吃苦,老百姓已經習慣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日子。反觀美國人嬌生慣養,買不到便宜貨就要罵政府,美國政府還不能像中國政府一樣控製輿論、壓製異見,所以美國才會怕貿易戰。”讓我們先來解剖這套說辭的第一層謬誤:把“老百姓能吃苦”,當成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提起“清華大學”,國人腦中閃現的,是北京那座坐擁荷塘月色、水木清華的學府,是高考狀元的聖地,是科研成果與國家戰略的前沿陣地。然而鮮有人知,在台灣新竹,也有一所“清華大學”——她沒有政治光環加身,沒有在央視春晚亮相,但她卻有著比北京清華更古老、更“原汁原味”的靈魂根源。如果說北京清華是清朝舊址上的“華麗翻修版&r[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在中美關係史上,庚子賠款退還事件無疑是一段極具象征意義的篇章。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辛醜條約》,中國被迫賠款4.5億兩白銀,外加利息,實際支付金額超過9億兩,成為中國近代最沉重的外交恥辱之一。然而,在列強紛紛坐享賠款時,美國卻做出了一個“反常”的舉動:在1908年起分批退還所獲得的庚子賠款,退還總額高達1,700萬美元,並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座橋,可以是連接,也可以是切斷。2024年6月,在世界局勢風起雲湧的背景下,朝鮮與俄羅斯悄然敲定一項令人瞠目的協議:在圖們江上再建一座公路橋,緊挨著那座早已讓中國“圖們江出海夢”碎成齏粉的老舊鐵路橋。這座預計修建一年半、橋身僅距水麵7米的新橋,與其說是交通基礎設施,不如說是一把鐵鎖,徹底鎖死了中國最後一條、也是最夢幻的“出海小徑&r[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不想跟那個’王什麽毅’談,我要和真正有決定權的人談。”假如川普有朝一日對媒體這樣開口,恐怕沒人會覺得奇怪。比起在鏡頭前高談闊論、口吐蓮花的外交官,他更願意直麵那些在中國真正擁有“拍板權”的人。在川普眼中——也許更準確地說,在所有真正想辦事、談交易的政治強人眼中,中國的政治體係並不是“文官政府”,而是&ldq[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人這一生,記憶裏總藏著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確幸。10年前,在某家小餐館裏,一道不起眼的開胃小菜——酸甜蘿卜皮。薄薄一片,酸酸甜甜,脆生生地一口咬下去,像春天裏的第一聲鳥鳴,清脆得讓人心頭一顫。從此,蘿卜皮,在我的心裏不再是隨手扔掉的廢物,而是變成了值得細細珍惜的寶貝。記得小時候,家裏削蘿卜皮從來都不講究,刀走得飛快,皮薄如紙,直接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地球的幾乎最南端,有一個國家,被昵稱為“DownUnder”——澳大利亞。這裏袋鼠跳躍,考拉安眠,陽光燦爛,大海蔚藍,但它最值得世界羨慕的,除了自然風光和生活質量,還有它那根植於全民心中的民主製度。澳大利亞的民主不靠花拳繡腿,也不靠口號標語,它藏在一個看似“強硬”但實則深思熟慮的製度裏——強製投票。 是的,澳大利亞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你是否曾幻想過這樣的畫麵:清晨潮退,赤腳走在細軟的灘塗上,太陽從海平麵緩緩升起,海風送爽,一隻隻蛤蜊悄悄從泥沙中冒出頭來。你俯身、挖掘、感受大自然的饋贈,這就是趕海,原始、真實、浪漫。而現實卻啪啪打臉——2025年“五一假期”,山東日照,海灘上,遊客如潮。不是趕海,而是“趕車”:景區工作人員開著一輛小貨車一路疾馳,“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在這個充滿戰火與迷霧的春天,俄羅斯與朝鮮——終於不再“半遮麵”,大大方方地官宣:朝鮮軍隊,已經參與到俄烏戰爭當中,並將繼續為“共同的反西方事業”奮戰到底。此前,朝鮮雖然被西方多次指控向俄羅斯提供武器、炮彈,甚至有人目擊朝鮮士兵在頓巴斯地區出現,但平壤始終保持一貫的“死不認賬”態度,哪怕證據坐實,也堅稱“純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他是中國人,也是馬來亞的“人民英雄”;他是中共的代表人,卻被中國官方長期視而不見。他的名字叫陳平,一個在東南亞密林中與帝國主義殊死搏鬥的傳奇人物,也是一個在中國政治記憶中被“選擇性失憶”的角色。他是馬來亞共產黨(簡稱“馬共”)的最後一任總書記,是一位理想主義者、革命者,也是一位失敗者、局外人。陳平的一生,是一場漫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