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有五天在伊斯坦布爾,眼看著就有提前完成打卡任務的趨勢。其實並不是所有推薦的景點都好看,或者適合每一個人,但不去又說不過去,所以稱之為打卡。昨天累得半死,為今天減少了壓力。早飯後去看附近的藍色清真寺,還趕上結婚的一對新人。印象中在很多地方都碰上過結婚的,應該是好運氣。進寺要脫鞋,戴頭巾。沒帶的人進門時可以取一條戴上。每天早上五點[
閱讀全文]

旅館的前台非常友好,但說話非常不靠譜。我們被告知房間的Wi-Fi密碼是房間號加護照號碼,我當時就不信,有病啊如此設置密碼?結果根本就啥都不要,直接就連上了。用房間號碼做密碼很合理,可以平衡router之間的壓力。但護照號碼如何加到密碼上去?router和旅館的客人登記係統如何連接?事後如何清理數據?土耳其有這麽先進嗎?這種先進有必要嗎?最後果然是一個吹破[
閱讀全文]

和去年春天去南法瑞士一樣,我們這次的土耳其之行也是被動的決定。去年加入了一個TMB的徒步微信群,後來發現不合適。首先是我自身的原因,很容易高反,又不願意住大通鋪。第二個原因是群裏的人太難統一,有人居然不願意徒步,希望改成旅遊,那你去TMB幹嘛?於是就放棄了,進而改成自由行。這次的決定源於一次中餐館偶遇熟人,對方提起十月份有個小團去土耳其。[
閱讀全文]
最近又在為下一個旅行做攻略了。和以前一樣,我的第一步永遠是了解要去的地方,哪些地方想去,怎麽去,看些什麽景點?家裏領導下達時間段和旅行綱領,我則填滿每一天的內容,包括轉場的交通工具,預定所有的旅館,車票,機票,博物館通票,私人接送等。我的攻略常常可以是十幾頁或更多,囊括了每天的重要活動和部分細節。
我的信息源一般是文學城的世界風情[
閱讀全文]

最近看了一個短劇《錯位》。工作時有不少時間上網,有時候就刷刷這種不太動腦子的國劇。這是一部所謂的懸疑劇,但說實話更像一部情感倫理劇。劇的故事我就不講了,也不想評價。僅就男主角的六頁紙殺人案說說這個故事有多荒誕。故事大意是男主剽竊了一位作家六頁紙的內容,小說後來發表成名。他的第一個女朋友算是幫他拿到稿件的人,但非常堅決地反對他剽竊人[
閱讀全文]
上網瞎逛也不都是浪費時間。這不,看到網友推薦的好書了。有時也看到好劇推薦,於是開啟一段享受的美好時光。
這本書非常薄,一共50幾頁,很容易完成。因為內容太容易讀懂,現實社會中又太容易印證這幾條定律,於是很輕鬆就讀完了。
蠢人基本定律非常簡單直白,翻譯出來大概如此(不一定準確):
每個人總是且必然低估了周圍蠢人的數量
一個人是否愚蠢[
閱讀全文]
口譯工作幹了一個多月了,有快樂,也有煩惱,更學到了不少新東西,也收獲了一定的感悟。我發現語言問題還在次要,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溝通,學會有效地表達自己。中國文化教給了我們說話要婉轉,太直接了總不太好,但那是為了不傷害別人。當自己需要幫助時,當事態嚴重時,一定要直接果斷,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我之前說過,在接到電話以後我希望盡快了解情況[
閱讀全文]
今天接到一個電話(口譯工作),整整花了一個半小時才結束。一般銀行有關的電話很少超過半小時,很多都可以在十分鍾之內就搞定了。剛開始我以為就是身份盜竊導致的銀行賬戶被盜,和前幾天的一樣。但後來才知道是電話號碼被盜,其實這也是身份被盜的一種,隻是被盜的首先是電話號碼,然後隨之而來的是銀行賬戶,信用卡被盜。我下線以後簡單做了點研究,知道了[
閱讀全文]
今天一大早第一個電話就把我氣著了,七竅生煙。
銀行職員和中文客戶看來是已經打過交道了,隻有我不知道怎麽回事。於是我用中文問客戶是什麽問題。她說在辦一筆理賠,但錢至今沒有到賬。我糊塗了,銀行辦啥理賠?又不是保險公司
原來她買了回國的往返機票,去中國時用了,但回程沒有用(不知道是換航班了還是人仍然在中國,我也不care)。她要求賣票一方退[
閱讀全文]
工作了一段時間,感覺還能承受。接到電話以後不再緊張了,我可以很冷靜地一步步介紹自己,問清此電話的緣由,簡單的對話就直接翻譯,複雜一點的就先自己理解案子內容,然後幫助解決。我目前大概的接觸範圍主要包括銀行和醫療保險公司的年度家庭訪問檢查。銀行包括開戶,轉錢,防詐騙,信用卡申請和用戶調查等。如果雙方語言清楚,沒有背景噪聲,我會很容易翻[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