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廣交好友
生活在貴州山區時間一長,就有許多朋友。其一,有些病人原來有病治不好,我們來到之後,給治好了,他們非常感激;其二,我們從南京大城市過來,有些人有意和我們攀個遠親;其三,我們也從這山區農民中接受了再教育,和他們成了朋友。
這裏農民大多是苗族,布依族,少數是白族。他們極為純樸,忠厚,老實。我們下鄉巡診之餘,坐在火[
閱讀全文]
十九。木工初試
一天,“梅”對我講:“我們一點家具都沒有,總得製點家具,不能一輩子這樣下去啊!”我說:“是啊!你說得對,我也正在考慮,我想自己做。”“自己做?你能行嗎?”她問。我說:“我雖然沒有把握,很想試試。這裏山區,木料好找。我又認識街上幾個木工,經常看他們做家具,和他們關係不錯。如有問題,我會請教[
閱讀全文]
十八。白手起家
結婚了,成家了。回到貴州農村山區,衛生所給我們一個單間,我們倆搬到一處,名副其實的夫妻了。
除了應付日常醫療工作外,我們專心造人。在貴州山區,我們育有一女,一子。由於當時貴州生活條件極度艱難,我們的子女都留在南京有我丈人家撫養。我的丈人尤其喜歡我的女兒。那時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回到日本添了個外孫女。我[
閱讀全文]

先看一張圖,讓你口水滴滴!
小時候跟著媽媽從上海遷居蘇州(40年代),小學到高中都是在蘇州讀完的.如要問我對蘇州印象最深的是什麽?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蘇州園林,陸稿薦的醬汁肉."
陸稿薦的醬汁肉隻此一家,譽名全國.其特色是色澤鮮豔,上口酥潤,香味濃鬱,皮糯肉爛,入口即化,肥而不膩.
我酷愛吃醬汁肉,但由於當時經濟條件的限製,媽媽準許我每年買[
閱讀全文]
十七。喜結良緣
從南京分配到貴州工作,算是支邊。每兩年,有一次探親假,為期一個月,假期中工資照發。雖然我們1968年來到貴州,1969年縣衛生局就給我們拿探親假,回上海,蘇州,南京探親。婚後,就沒有這種探親假,這是我們沒有早早結婚的原因。
回南京後,“梅”的爸爸對我們說:“你們倆年齡不小了,應該考慮結婚了。”我和“梅&rdquo[
閱讀全文]
十六。艱苦卓絕
貴州的生活,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我和“梅”麵對這些困難,沒有倒退,相互依靠,相互鼓勵,相輔相成,勇往直前。其實,年輕時吃點苦有好處,讓人知道生活的艱難,道路的曲折,一輩子受用。當晚年回憶往事,珍惜自己走過的每一步,即使自己做出點成績,有點貢獻,也不會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五裏橋是個山區,地下都是堅硬的岩[
閱讀全文]

1。風景-1北京
2。風景-歸家路上
3。風景-黃石
4。風景-黃石
5。風景-黃石
6。風景-黃石
7。風景-黃石
8。風景-黃石
9。風景-黃石
11。風景-黃石
12。風景-黃石
13。風景-黃石
14。風景-黃石
15。風景-大提頓
16。風景-大提頓
17。風景-大提頓
18。風景-大提頓
19。風景-大提頓
20。風景-猶他
21。風景-猶他
22。風景-猶他
閱讀全文]
十五。入鄉隨俗
五裏橋是一個苗族,布依族,白族雜居的地區,生產力低下,生活極其貧困。以“街上大隊”為例,1968年,一個年輕勞力,一天掙十個工分,隻能拿到八分錢,買一包最廉價的煙都不夠。
這裏是個山區,土地貧瘠,玉米是主要的農產品。他們主食是玉米,把玉米磨成玉米細粒,隔水蒸熟,就成玉米飯。因為當地氣候潮濕,玉米保管困難,常常[
閱讀全文]
十四。行醫山寨
從貴陽到五裏橋有公共汽車,很近,約40分鍾就到。從五裏橋到區政府卻沒有汽車,要走山路,約走一個小時,一條崎嶇的山路。
區衛生所已經派人到車站接應我們,他帶來了一根扁擔,幾條繩索,正好把我們帶來的兩隻皮箱一頭一個,挑起就走,一路翻山越嶺,如履平地。我們倆個隻提了兩個小包,緊緊地跟著他,艱難地上坡下坡,還是上氣不接[
閱讀全文]
十三。落戶清鎮
我們順利地住進了貴州省招待所,等待分配。
全國分配來貴州的有幾十個畢業生,包括不同專業,住進兩間大房,一間住女生,一間住男生。每間房間有上下鋪,可住二十來人。貴州省委還發給我們津貼,可以維持基本生活。那時,貴陽東西十分便宜,沒有感到手頭拮據。這一等就是兩月,要等省委作出具體的分配方案。
在這個期間,來自各地的[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