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是喜歡民樂的人,大概都知道阿炳,阿炳身世,和他的傑作"二泉映月",其實,不用我去贅述.在博客裏我要介紹阿炳,自有我的道理:
1.中學時,我有一位要好朋友,來自二胡世家.雖然那時他才是個中學生,但已經能夠在全市音樂會上登台演奏二胡,他拉的就是二泉映月.開始,我對民樂理解不深,後來隨著年齡增大,對音樂和世事的理解深化,每次聽到高手演奏阿炳的二泉映月,不竟熱[
閱讀全文]
幾點說明:
1.雖然已到古稀之年,作詞還是第一次,還望諸位詩仙多多指教。有幾字已在詩仙們的指導下修改過。
2.作詞的動因來自研究兄的《如夢令》珍惜,因為太喜歡了,模仿一首。謝謝研究兄!
3.詞中“嬌楊”,借用於毛詞,比喻長篇連載中的“梅”(見我的博客)。
4.在“梅”病前,我常問她:“結婚幾十年,你感到幸福嗎?”她[
閱讀全文]
寫作背景:上首詩裏已經敘述到,我太太因腦退化症住進了護理院(AssistedLiving)。我每周去看她兩次,每次她看到我,總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不過,無意間,偶爾會對我微微一笑,或叫我名字。那時,我真是心花怒放,似乎時空倒轉,回到了病前。詩中的“月兒偶爾露尊容”就是指這種情況;詩中的“再相逢”,我意思是期望回到病前的狀態,再和她一起去旅[
閱讀全文]
太太病重,住入護理院(AssistedLiving)。每每晚上夢見她在護理院的情景,甚為淒涼,作詩以表哀情。
窗外燕子呢喃聲,蝶影雙雙花叢深。
夢中醒來獨淒冷,回望伊人悲哀沉。[
閱讀全文]
似錦百花爭豔忙,滿池花粉疑似霜。
遙望天際展飛雁,輕載春夢逝遠方。[
閱讀全文]
在我太太生病前,我們常常一起出去攝影。為了緬懷這段時光,試作小詩一首(自己稱為平民詩),以做紀念。
枯枝紅葉秋意濃,雙雙尋影密林叢。
欣喜攝得佳作回,頻頻切磋樂其中。[
閱讀全文]
馬友友,大提琴演奏家,在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格萊美獎。馬友友為多部電影音樂配樂,其中包括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西藏七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
馬友友剛開始所學習的樂器是小提琴,後來是中提琴。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5歲開始在觀眾麵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薩爾斯,並且[
閱讀全文]

詩和詞是語言的精華,是語言高度的濃縮,是文人騷客的風雅之舉。73歲的我,自認文學功底不足,不敢染指,從未寫過一篇詩詞。
上周,偶爾讀到我的一位學友,北美君子,和一位網友春風風的對詩,大感興趣。立即寫了篇留言給我那位學友,表示驚訝,羨慕!很快,得到他的回複:“做詩其實不難,但要懂得‘平’'仄‘音就行。你可試試。”我又問:&ldq[
閱讀全文]
(引自百度)
理查德·克萊德曼(RichardClayderman,原名PhilippePagès),1953年12月28日出生於法國巴黎,鋼琴表演藝術家。
1958年,5歲的理查德·克萊德曼開始習琴。1976年,出版第一張唱片;同年,為電視劇配樂,獨奏了《給愛德琳的詩》。1979年,開始第一場演奏會。1990年,法國電視台“90之星”評選,他以一曲重新編曲的《給愛德琳的詩》當選,獲得的[
閱讀全文]

麥田怪圈(Cropcircle)是在麥田或其他農田上,透過某種力量把農作物壓平而產生出幾何圖案。此現象在1970年代後期才開始引起公眾注意。目前,有眾多麥田圈事件被他人或者自己揭發為有人故意製造出來以取樂或者招攬遊客。唯麥田圈中的作物“平順倒塌”方式以及植物莖節點的燒焦痕跡並不是人力壓平所能做到,也有麻省理工學院學生試圖用自製設備反向複製此一現[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