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詩經

茶話詩經,癡人學佛。
博文
《六祖壇經》宣詔第九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rsqu[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七絕】陰晴 [步韻詩友“ghertfort”詩作《人生》] 昨天陰雨此時晴,
風景心情各不同。
何慮烏雲遮蔽日,
明朝旭日比花紅。 --------------------------------
平起首句押韻,押新韻十一庚。
原玉: 人生 三十無成四十窮,
異鄉恨與故鄉同。
今年頭白思心怯,
萬裏回程一夢中。 注:讀馮惠愚,單壿二前輩大作《人生》詩,也謅一首。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永嘉大師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炮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六祖壇經》頓漸第八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六祖壇經》機緣第七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誌略,禮遇甚厚。誌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裏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六祖壇經》懺悔第六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事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六祖壇經》坐禪第五師示眾雲:“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六祖壇經》定慧第四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五絕】題“詩儒佛”以自勉 佛學根深紮,
儒家可作幹。
無文人厭棄,
枝葉以詩安。 -------------------------------
仄起,押平水韻十四寒。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六祖壇經》疑問第三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