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進入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分析一個人根本不用看上多少門AP。實際上太多的AP往往是一個反證。隻不過這個方法掌握在錄取學校手裏。就短期來說,總要刷人。如果錄取方法不改進的話,無非是選AP還是選八股的差別。取消了AP,還得刷人。一旦刷人的辦法單調,必然有跟風破解之徒,就想現在大規模學AP的,或者當年學八股的一樣。所以取消AP治標不治本。
從學校[
閱讀全文]
中國人近兩百年來的命運說好聽點是輪回,循環上升。說不好聽點,就是A改不了吃B。
著所以這麽命運多舛,其實就是西化和反西化,現代化和保守落後的反複拉鋸鬥爭的必然結果。自卑和自大的交替,本質上的自卑。一但挨了打,受了教訓,就奴顏婢膝。稍微好了點傷疤,又夜郎自大不思進取。學習先進沒有真心實意,隻是希望沾點皮毛粉飾太平,掩飾自卑。洋務運動如[
閱讀全文]
學醫呢是先緊後鬆,先窮後富。
碼工呢是沒鬆的時候也沒有太緊的時候,當然起步的時候願意拚一把也行,但是在自己掌握。不像學醫都規定好了。經濟上呢也沒有大起大伏。總之比較容易中庸。
加上上班不那麽坐點,所以照顧小小孩相當比較靈活,比較有三十畝地精神。小孩也就比較幸福。但是呢也比較容易被父母強推(有工夫啊)。總之幸福地比較容易不那麽自我[
閱讀全文]
早在鴉片戰爭年代,歐洲人就發現日本比中國幹淨得多得多,比當時的歐洲都市都幹淨。歐洲人認為是韃靼/滿蒙人統治帶來的結果。因為遊牧民族的衛生條件是很低的。日本工業化之後,總體衛生水平仍然遠超過中國。所以背論就來了。日本以前衛生是因為落後不繁榮。以後衛生是因為工業化了有錢搞了。總之中國特色就是衛生不了。
背論的關鍵在於,中國人發達了其實[
閱讀全文]
汙染問題早就談了十幾年了。霧霾也早就是新常態。那位去中國沒碰上霧霾才是新聞。如果僅僅是揭露霧霾的話根本不會有這麽大反響。很多中國人早就麻木了,或者早就把移民當作唯一的答案了。因為很多人早在心理已經接受了霧霾是經濟發展,是製造業中國的必然下場。是不可逆轉的命運。
但是柴的片子指出,是有很多汙染是難以避免或者根除的,是工業化的產物[
閱讀全文]
跟曆史上的倫敦洛杉磯比當然有一定參考意義。但是量變導致質變。個別城市和十幾個省,幾乎是整個中國這麽大麵積的霧霾汙染是史無前例的。這些汙染了的氣和水,當然第一倒黴的是中國人自己,覺醒行動的也應該是中國人自己。但是對周邊乃至世界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東亞已經明顯受到了影響。美國人也不能光享受到便宜貨,就以為把便宜的環境成本後患留[
閱讀全文]
藤校就是個大市場,市場就是要買賣平衡。
私校買啥賣啥是買賣雙方自願的,沒啥公平不公平的,強買強賣才不公平。公校是要服務社會的,均貧富是第一位的。價格/分數都是具體實施這些買賣意願的媒介而已。紅洋蔥白洋蔥買不了一個價那是市場決定的。
怎麽定的,邊際效應,物以稀為貴。
一個行業,新興的時候是暴利,流行的時候是厚利,成型的時候是薄利,[
閱讀全文]
這些公司和工作根本就不在乎個別勞力的聰明才智。壟斷地位才是最大的倚仗。隻要最上頭的幾個不昏庸,低下換哪個蘿卜填坑都沒有本質差別。所以不需要最好的最合適的人才,隻需要最貴的。[
閱讀全文]
越通用越基本的越不需要學得最好。
水是實際效用最高的,但卻並不值錢.因為用量和供應量都太大.
寶石的實際效用是最低的,但是卻最值錢.因為供應量和需求都很小.
價格不取決於價值,更取決於供求.或者說最低價格由成本決定,最高價格由需求決定.價格不是以最好的頭一份的產品決定的,而是以最差的最後一個賣出去的產品的決定的.
數學和表達這兩項最基本最常用[
閱讀全文]
奔大獎是應該的,沒有大獎也要奔一兩門絕活.奔上了大獎,藤不藤不就是個添頭嗎.有了絕活,藤不藤的不就是件圍裙嗎.
高分高能還是低分低能,都是不一定的.因為分和能沒有必然關係.考試的東西和實際生活工作的東西相差懸殊.學校裏的東西十有八九是永遠留在成績單上的.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基本必要的東西學校是沒法教的.
當然把排出有天才啥都通的,據說有0.05%的機會.但是[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