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在的春秋時代,君子的意思可還不是像現在,是道德楷模的意思。而是就是字麵上說的,君王之子,郡侯之子,泛指貴(族)二代,尤其是嫡親長子。按現代話講就是下一代領導人,青年後備幹部。
而小人,也既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卑鄙粗俗之人,也不是傳說中的仆人,而是自由人。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或者附庸的,中產階級。比如貴族的庶出。也就是沒有直接權力和財[
閱讀全文]
古時候一麵鏡子價值連城,現在人手必備。在當時當事,都就值這個價。
名校雖然稀罕,但是比不上當年的鏡子稀罕,當然沒今天的鏡子那麽臭大街。所以她們既非無價,也非廉價,是有個價的。所以不必吹捧過高,也不必貶低過深。爬與不爬,值與不值,都不必宗教化,而應該貨比三家,商業化。
名校是好事,但是魔症了,就壞事了。有許多因素需要考慮衡量。費用隻是[
閱讀全文]
差額三十萬是指全私校和全獎州大的差別。學費每年五萬,生活費一萬五千,四年二十六萬。再加AP多用學分提前畢業,和交通費用等的差異。誇張一點說個整數是三十萬。當然如果苛刻計算也許隻有二十萬。反過來如果按投資滾動算,也許有五十到一百萬。這個細節扯來扯去其實也沒意思。主要是個概念分級,表達好學校的好也不是無價的。是可以綜合評估的。參考以下標準[
閱讀全文]
老留年代的中國大學生一年也就幾十萬最多一百萬。能留學美國的也就幾千最多一兩萬人。而現在是一年大學生近千萬,三十幾萬留美的。單從質量講,十億人裏麵刷出一萬人,和十億人裏麵刷出三十萬人,怎麽可能一樣呢。何況,中國雖然經濟發展了,但是教育並沒有什麽進步。甚至由於商業化,大大退步。包括很多優秀但是貧窮的基因被幹倒在起跑線上,不斷枯燥的應考[
閱讀全文]
就像我說的那樣,總體來說小留和小中不是一路人,這是大時代的結果。不同的時代,出國留學的背景條件目的都是不同的。2008可以大體上是一到坎。
隻有同類才能互相理解。比如,八十年代的留學生,九十年代的留學生,和兩千年初的留學生,才是真正的競爭者。但是也沒有掐起來,反而很融洽。正因為小留和老留不是一路人,不能理解,陌生才產生了恐懼。但是恐懼[
閱讀全文]
對小留正麵或者負麵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其實就像我以前說的,歸根到底是對小留背後中國現狀的看法。多看成績的就比較在正麵,多看代價的就比較負麵。
但是這也還是太籠統。小留裏麵,暴富家庭出來的的確很多,起碼也是中康以上的,否則也擔負不起連老留這些美國中上家庭都皺眉的學費。換句話說,像老留這樣絕大多數出身比較緊巴的情形,小留就很少了。那樣[
閱讀全文]
一,對在北京,天津,雄安,河北,山西,河南,華北,東北,西北,居住的人們,尤其是有房的人們,特別尤其是有多套房乃至以此為耀的,致以最誠摯的哀悼。
二,財富不是永恒的,它隻是體係在一個個體上的投影。當體係潰爛以後,一切都將坍塌。
三,去中國發展,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去撈去挖的,手可以伸過去,腳千萬別過去。
四,想掙黑心錢,要搞清自己[
閱讀全文]
散場回家,聊天打P。過兩天忘卻了,再看下一片。
千萬不要帶入個感太強。否則都會演變成恐怖片的。[
閱讀全文]
高中組織的模擬
考滿分的,基本不用考慮複習班。
考到34(含)1560(含)及以下的,可以考慮複習班。
第一次正式考試
考到34(含)1530(含)及以上的,基本不用再考。
考到32到33,1440以上,如果其他方麵很不錯,隻是這個考試失手的,還有望拚名校的,可以再考。但是如果各方麵都是這個水平,或者目標隻是州大,就不用再考了。
考到29到31,1350以上,[
閱讀全文]
ACT想考好,首先當然是平時的積累。否則的話,隨便準備個把月就替代了十年學校,這不是捧個別天才,這是要砸整個教育體係。但是應考訓練也還是有相當的作用,上下10% 的成績是很可能的。足以嚴重幹擾考試選拔的意義。考試就是一種檢測,誤差或者一個成績所能覆蓋的學生範圍過大的話,就無法用這個成績來選拔。那麽這個成績再高也是毫無意義的。
相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