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七十億人,好吃懶做遊手好閑的是很小的一部分人。因為隻有很少的一部分才有條件懶惰。而他們的條件基本上都不是努力得來的。而推崇努力的人們,大部分恰恰向往的,或者說努力的目標就是成為可以懶惰的人。正所謂,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吊詭之處就在這裏。明明絕大部分人都是努力的,也是平凡的。為什居然還廣泛地相信努力就能不平凡呢?明明絕大部[
閱讀全文]
天賦,一般指擅長的天賦,喜好其實也是天賦。不論哪種天賦,都是先天決定的。資源,也是投胎決定的。這些原則上後天都無法有本質性的改變。但是順勢而為還是逆流而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同樣,市場,時代,命運也不是個人能夠改變的。
個人能夠改變的隻有自己。
推崇努力的思維就來源於此。因為以為隻剩下了努力可以去改變命運,所以以為隻要努力就能夠改變[
閱讀全文]
首先,天賦是不可能勤能補拙的。沒有努力,天賦走不遠。但是努力是無法彌補天賦的差距的。努力,可以成為匠人,專家,但是絕對成不了大師,領軍人物。道理很簡單,速度乘以時間等於距離。天賦乘以努力等於成就。絕對不努力,時間為零,當然不行。絕對努力和一般努力,十六小時和八小時的差別,差兩倍。但是天賦造成的速度差異往往不止兩倍,甚至是可能和不可[
閱讀全文]
造成熱門主要有兩點。一是大概率的保障性回報,主要特點是供不應求,需求量大,能夠有有保障的良好回報,但是因為量大,所以也就沒有超級驚喜。二是低概率的超級驚喜式回報,風險雖然大投入也多,但是一旦有回報就超值,所以期望值還是很不錯的。總之,期望值=概率X獎勵額。有期望就會熱門。
追專業主要追的是一,追學校主要追的是二。大部分追求者其實心裏[
閱讀全文]
為了發達,學校名氣和學校所覆蓋地區的相對競爭力就比較重要。專業不那麽重要。因為主專業必須是忽悠。
如果為了小康,專業就更重要。但不是哪個專業更能多掙點工薪,隻要不是老大難專業,掙工資生活沒有本質區別。這個專業是否比較喜歡舒服,主要就業地區是否生活懈意,才是更有意義的。
[
閱讀全文]
畢竟都是兼職,大家主要也是通過體育來鍛煉體魄精神團隊什麽的。多贏幾場當然皆大歡喜,但是少贏幾場也不是什麽大事。主力隊員當然要多用,但是替補隊員也不能就不管。替補隊員如果是新近的,那麽將來沒準會成主力。不找機會磨練一下,現在成績好點,將來指望誰去。如果是畢業班的,也得照顧一下,留下點愉快的記憶。絕大部分家長心裏也都有分寸。真正礙事的[
閱讀全文]
其實不僅僅是體育,幾乎老中搞任何項目,都是要搞出點什麽。數學音樂體育等等都是不拿獎晉級就不好意思提,搞就一定要出大成績。
其實這些最終都是然並卵。有幾個老中真愛小中去搞數學,音樂,體育等等作為專業,職業乃至人生呢?
但是走到另一個極端,人生沒有數學,音樂,體育等等,還是人生嗎?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要明白一個人生哲理。數學,音[
閱讀全文]
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
基本都是目標不明,用學習來打發時間的守株待兔。純屬下雨天攢學曆,閑著也是閑著。多數是經濟不好的時候的無奈。經濟好的時候,有目標的時候,上不上一個專業都兩說呢。
學校學的東西,十有八九是工作中用不上的。找工作靠雙學位碩士什麽的,不如有個實習或者行業熱點的培訓。博士另說,是另外一種職業道路。
[
閱讀全文]
其實在初中,最多九年級,能上不能上,心裏都有個底。但是這個定式的關鍵因素,都是可知但不可控的。家長所追求的定式,其實不是這個定式,而是打破這個定式的定式,或者怪招。但是既然是怪招,不按牌理出牌,那麽可重複性就更低了。所以了解學霸的經驗,決不應該是去學習經驗,而是通過這些經驗去尋找定式的漏洞。
比如報告文,定式就是三要素。第一,要有[
閱讀全文]
絕大部分老中把爬藤作為人生的首要目標的,所以在這些老中的概念中,推體育不過是爬藤的一種套路。而這個套路就是體育特長生。這個概念有兩大錯誤。
第一,對於體育特長(專業級別)的努力和付出,以及天賦,爬藤成功的回報是遠遠不足的。最多是個順便撈著的副產品。換句話說以爬藤為目的的推體育特長,先不說成功的機率微小,就是成功了也是得不償失,南轅[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