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不建議爬藤,110-不可爬藤,100-不要想爬藤,90-不必知道爬藤
[
閱讀全文]
有人說智力測驗不準,所以完全可以置之不理。那麽藤校錄取的也不多準啊,甚至主觀性更多,又何必那麽上心。不相信智力測驗,也要去相信爬藤?至於和所謂最終成功的聯係,兩者又有多大差別?無非是信則靈,不信的就不靈。達到心裏預期的就準,不然就不準。完全是主觀主義。
任何測試都不可能精準,但是也都有一定的準確度和範圍。也許不能徹底決定,但是更不[
閱讀全文]
套用在今日,就是有條件的努力去抓住機會,沒條件的就踏踏實實過小日子。爬藤出人頭地這種聰明是可以努力學習追趕的,但是知道自己的極限能夠破罐子就破罐子的不聰明,這種對名利的遲鈍反倒是更難以學習到做到的。
把愚不可及理解成今天這個意思的,恰恰是不明白愚不可及本意的,不可及大智的今天的愚不可及。
[
閱讀全文]
名校當然是不單單看IQ了。曆史從來就不是IQ最高的人們書寫的。但是學校畢竟還是以IQ為主的。
一半錄取靠IQ,一半錄取IQ的要求可以低一些。比如十分之一的靠背景,十分之一的靠傳承,十分之一的靠特長,十分之一的靠政策,十分之一的靠經曆。靠IQ的這五成,一成是真學霸,名校之名就靠他們了。四成是靠腿靠爬的,智商不低但是也不輕鬆。這條路是多數人的路。如果[
閱讀全文]

至少常規拚學習的難度和機會都是很不利的。退一步海闊天空。上個州大是很有保證的。不需要搞得那麽緊張那麽累。可以更有時間多找找自己的喜愛和特長。生活會過得更舒暢更長久。而且沒準還可以依靠獨門絕技出人頭地。
[
閱讀全文]
首先,2025本身就是一個空中大餅,有沒有美國打擊,都是泡泡。改革開放四十年了。第一波高考大學生都該退休了。中國的基礎科研水平有多少提高?好不容易有個諾獎,還是閉關鎖國時代的。這說明美國越打壓,2025才越可能嗎。或者,更可能的是,零的加倍還是零。一片鹽堿地,突然就能大豐收?恐怕是早知道會顆粒無收,趕快怪路人走過不拉屎吧。
其次,美國就算是[
閱讀全文]
讀萬卷不如行萬裏,行萬裏不如閱萬人。有了這些原材料,才可能外求指路,內得領悟。否則指路領悟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人和人之間的智力差別其實是最少的。更關鍵的是自己有心,環境有機會,就可以磨礪激發出來。名校是一個重要途徑。有些機會是有限的,又是難以考核的,那麽給予名校畢業生或者有潛力證明的人,自然風險更小受益概率較大。但是說到底還[
閱讀全文]
不要頂著芝麻發酸,忘了西瓜大事。
更有甚者,對所謂國家一流學術一流,皮也不敢放,才是教育者的奇恥大辱。
[
閱讀全文]
至少對美國來說是最小的市場,因為是個負數的市場。
首先這個市場是關著門的,看看風起雲湧的海外代購就可見一斑。一個市場吹得再大,東西賣不進去,利潤拿不出來,實質效果等於一個小市場,零市場。
更有甚者,貿易的本質是什麽?是以物易物,錢隻是媒介。多賣了東西,多賣了錢,然後就富有了?當然不是,多賣了錢,多買東西消費享受才是真正的富有。貿易[
閱讀全文]
中美經貿戰的本質結構是數量和質量的鬥爭。質量在小規模狀態一定能戰勝數量,但是在大規模狀態則不一定。
中國搞所謂彎道超車,國之重器,其實是跟美國拚質量。注定是要失敗的。單從一流國家,才能一流學術這個理念,就根本沒希望。爬科技樹,是無法彎道超車的,必需是全麵同步發展。追趕的或者山寨的,可以也必然以比開拓創新更快的速度走過後者走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