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發展的普遍規律
楊 琪
我們已經欣賞了西方繪畫作品,大體了解了西方繪畫的發展過程。
從這一期開始,我們欣賞中國繪畫作品。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比較,有什麽本質的區別?一種最普遍去說法是,西方繪畫重寫實,中國繪畫重寫意。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是完全正確的。從文人畫產生之後,特別是從元代的倪瓚之後,中國文人畫[
閱讀全文]
上網也需要進入狀態,這是我最近才體會出來的。
今年以來,遭遇了一些算不上驚心動魄,卻又不可熟視無睹的事情,硬生生把我那原本規律整齊的作息時間,切割成了零零碎碎,雖然處處“見縫兒”,“插針”又是極不容易的。常常覺著似乎有一肚子的話需要上網分享,可是麵對屏幕時,手指頭竟然木棍似地動彈不得了。原來,隨著時間的被分割,我的上網發言的狀態[
閱讀全文]
5月16號的晚上,教會的家庭團契,這也是汶川地震後我所參加的第一個周五聚會。參加團契的朋友們來自於兩岸三地,大洋彼岸所發生的那場災難性的地動山搖,強烈地震撼著此岸每一位與會者的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伸出援手,共建美好家園”,弟兄姐妹們痛過哭過之後,很自然地開始了為災區人民募捐。當晚,募捐款就達到了三千美元。當小組長報告出這個數目時[
閱讀全文]
老公對網絡文化比如博客聊天論壇貼吧等等網絡新生事物的看法,比較負麵,因此體會不了我到文學城搬字碼字的辛苦,反而把我的進城,說成是“閑逛”:咱們又不是有閑階層,要靠上網來打發時間,多少衣食住行的大事情,等著咱們去處理,惜時如金吧,可不要揮金如土。
為了盡可能地降低“閑逛”的負疚感,我必須控製好逛城的時間,有感而發或是有話要說時,就[
閱讀全文]
在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上,我和孩子們的姑姑,很不同,我屬於“放手派”——相信孩子們有能力為自己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軌道,從容而又努力地走下去。而姑姑屬於“掌控派”——為子女規劃未來,是父母的責任,做父母的理應盡心盡力地引導孩子走入設計好的軌道。
為此我和姑姑也常常爭論:姑姑總擔心我這樣放手,會耽誤了她的侄子侄女們的前程。當孩子們不加[
閱讀全文]
人生的確是需要不斷修正航道,這個修正要先從修正自己的內心做起,而不是從找別人的毛病做起。一個人願意自己做舵手,“搖櫓甚苦”,還是願意放下自我,讓神來主宰一切,這是每個人自己神聖的權利,沒有高低之分。
自己做舵手,肯定有出錯的時候,問題是,既驕傲心眼兒又多的人,在出錯的時候,從不認為是自己的錯,從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不做自我反省[
閱讀全文]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麵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
約翰福音描寫這段時有說到『門徒就喜歡接他上船,船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2]。經文中特別有說到門徒『搖櫓甚苦』,主耶穌因為憐憫門徒的辛苦,就自己走水到門徒所在的船上,而當主耶穌上了船之後『船立時到[
閱讀全文]
以下摘自“生命對愛因斯坦的意義:喬治.西爾威斯特.威爾裏克的采訪”(星期六晚報1929.10.26日十七頁)。威爾裏克問,愛因斯坦答。由於這篇采訪是在柏林進行的,考慮到威爾裏克和愛因斯坦的母語都是德語,所以訪談很可能是用德語進行,之後由威爾裏克翻譯成英文的。
雖然訪談的某些部分尚存爭議,但是下麵這一部分是由愛因斯坦明確肯定的。有人從某份雜誌(很[
閱讀全文]
“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
閱讀全文]
有位網友,因信仰而遭遇攻擊的時候,很感慨地說“簡直成文革了,。。。。我們是多麽需要耶穌”,小鶩由此想到:
在讚揚和吹捧聲中,我們要回到耶穌身邊,對耶穌說:“我願意永遠跟隨你”,
強過在批評和批判臨到自己的時候,再回到耶穌身邊,對耶穌說:“我需要你。”
當“文革”運動還沒臨到自己的時候,我們要回到耶穌身邊,對耶穌說:“我願意永遠[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