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艦藍嶺號今日訪問香港
2008年01月28日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28日電據香港媒體即時新聞報道,美國軍艦“藍嶺號”今日(28日)訪港,這是自從去年11月美航空母艦“小鷹號”被拒來港後,再次有美國軍艦停泊香港。
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發言人透露,“藍嶺號”將會逗留香港數日。
據悉,“藍嶺號”於過去曾經多次訪港。
[
閱讀全文]
嫦娥一號衛星元宵節要避月食提前調整軌道成功
2008年01月28日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月28日電(楊冰、孫彥新)嫦娥一號衛星於27日23時50分48秒實施軌道調整,發動機點火60餘秒,衛星軌道抬高近兩公裏。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主任朱民才說,這是為了應對23天後將要出現的一次月食。
朱民才說,2月21日將有一次月食,而這一天正是中國的傳統節[
閱讀全文]
,比較厚重,鍬體的弧度較小,前端和兩側開有刃口,目的是為了減小插入土中時的阻力。為防止這些刃口誤傷使用者,德國軍鍬設計有專門的皮製“∏”形鍬套,攜帶時將鍬體插在鍬套中,用皮帶束緊,然後通過鍬套背麵的兩個皮帶環,將整個軍鍬懸掛在使用者的腰帶後方。鍬柄末端加工成球形,方便握持,並可防止用力操作時柄底擦傷掌心。鍬柄另一端插入與鍬體鉚接在一起的接套中,並以兩個鉚釘固定,鍬柄在接套內的長度約占全長的一半,因此連接非常牢固。結實、鋒利以及長短適中,這些特點使得德國軍鍬成為一種很有效的近身格鬥武器,使用者握住鍬柄,運用手臂和上半身的力量,就能掄動其進行砍殺,其殺傷效果類似於長柄砍刀。特別是在塹壕戰最常見的戰鬥場合,即戰壕和工事內,裝上刺刀的步槍因狹窄空間的限製,動作幅度有限,難以與單手就能夠靈活揮動的軍鍬相抗衡。小說中把“德國工兵鍬”描繪成了一種肉搏利器,其實它本身仍然隻是一種工具。的確,這種不占編的武器在肉搏中有不俗表現,以致德國、蘇聯等許多國家都將使用軍鍬格鬥的技巧寫進了教材,並且在部隊中進行相關訓練。 <br><br> 二戰初期,德軍使用的軍鍬與一戰時的基本相同,僅在局部有所改進,如鍬體與接套的連接方式除鉚接外,也有使用焊接的。後來因為標準長度的軍鍬攜帶時有時會妨礙行動,又出現了折疊鍬,其鍬體和鍬柄改為可折疊的兩截,攜帶時首尾相對疊放,使用時打開,連接處通過一個可旋緊的圓形套環進行固定。這種設計方便攜行,但鍬柄強度比固定型的有所減弱。另外,鍬體的形狀也有所改變,前端由方形變為帶有一個鈍角形的尖端,尖頭鍬更適合挖掘含有砂石的土層,插入時更加省力,隻是鏟土的效率不及原來的方頭鍬。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軍使用的軍鍬中還有一種大型的圓頭鍬,長度接近短鍬的兩倍,鍬柄末端也加工成球形,而且同樣帶有鍬套。 <br><br> 由於二戰戰場作戰方式的改變,貼身肉搏的情況大為減少,因此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鍬隻以擔當土工工具的角色為主。 <br><br><img src=><br> 美國內戰期間圓(方)頭鍬和伐木斧成為北方軍工兵部隊的基本裝備。當時軍鍬已有固定的采購渠道,但和今天大多數國家的軍鍬一樣,是由民間企業生產的,隻是有比民品更嚴格的質量標準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2.jpg><br>德軍一戰時使用的短柄工兵鍬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3.jpg><br>二戰時期德軍使用的軍鍬,型製與一戰時的區別不大<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4.jpg><br> 德國軍鍬鍬體前端和兩側均開有刃口,加上鍛造鍬體厚重平直,比較適於劈砍。為防止刃口傷人,平時攜行時鍬體需要插入皮製鍬套中 <br> <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5.jpg><br>二戰時期的德式軍鍬。下邊一把是軍用品,上邊一把則是供警察等準軍事單位使用的,鍬套均為後仿製的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6.jpg><br>二戰時期德軍步兵使用的部分裝具。注意刺刀是插在鍬套中的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8.jpg><br>二戰時德軍士官和機槍手使用的裝具。其中軍鍬是後期的兩折式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9.jpg><br>二戰期間,配備MP40衝鋒槍和兩折式軍鍬的德國傘兵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0.jpg><br>二戰期間芬蘭陸軍士兵手冊中介紹如何使用軍鍬進行白刃格鬥<br><br> 中國軍鍬的滄桑之路 <br><br> 清末新軍采用日式、德式軍鍬 <br><br> 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即使是沒有什麽技術含量的軍鍬,也得主要依靠國外輸入,因此鐵鍬至今在有些地方仍稱為“洋鍬”。國內最早引進的軍鍬是清末作為火炮的隨附品一同進口的,包括日本、德國、奧地利等眾多國家的產品。而士兵配發軍鍬,已經是清末新軍成立後的事情了,主要是日式和德式,特別是日式軍鍬更為常見。 <br><br> 戰爭期間,我軍軍鍬為日、蘇、美式混雜 <br><br>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模仿以法國為主的西方模式逐步建立起近代陸軍。明治六年(公元1873年)正式組建工兵,到明治十六年(公元1883年)包括軍鍬在內的各種輔助工具已全麵裝備,而且門類相當齊全,軍鍬(日文稱為“円匙”)和十字鎬、鶴嘴鋤等一同歸入“土工器材”,以與鋸等“木工器材”相區別。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工兵采用挖掘坑道進至俄軍堅固工事下,埋設炸藥後進行爆破的戰術,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在大正(1912~1926年)、昭和(1926~1989年)時期,軍鍬繼續得到重視和發展。 <br><br> 二戰期間,日軍使用的軍鍬共有4種。其中大軍鍬3種,其鍬體完全一樣,前端為帶尖的圓頭狀,長度和弧度均較大,尖部及其兩側有刃,鍬體較長,接套頂端為平麵,鍬柄前後直徑一樣,標準型從鍬尖到鍬柄末端全長1.2m,便攜型(“攜帶円匙”)的鍬柄有所縮短,全長減短至1m,而縮短型(“短柄円匙”)全長隻有0.6m。供士兵隨身攜帶的除縮短型外,還有一種小軍鍬(“小円匙”),其鍬體與大軍鍬形狀差別較大,長度較短,前端較尖,接近於三角形,兩側刃口從鍬尖一直開到鍬體肩部,為增加強度,接套在鍬麵的一側有所加長,同時為防止打滑脫手,鍬柄末端加工成了和德國軍鍬一樣的圓頭狀。小軍鍬的全長略長於縮短型軍鍬,為0.76m。為方便攜帶,小軍鍬鍬體後端加工有兩個(也有隻加工一個的)小孔,鍬柄約2/3處也有橫孔,以便穿入繩索,將鍬背在身上或掛在裝具上。日式軍鍬一般不配鍬套,這樣也降低了列裝成本。日軍中軍鍬不僅配發給工兵大隊,也裝備到一線野戰部隊,像一個4人的96式輕機槍小組,按要求就必須攜帶軍鍬、十字鎬各兩把,以備必需時臨時構築工事之用。 <br><br> 起初日軍規定每把軍鍬的使用年限是3年,但在戰爭末期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很多鍬使用到尖端磨平也得不到替換,因此在本土防禦準備中,征用了大量民用鍬,加上軍鍬的生產往往承包給民間廠商,因此即便是製式軍鍬,其外形、材質也不完全一樣,所以到後期,實際使用的種類很多。雖然日軍一貫重視白刃作戰,但都是以刺刀和戰刀進行的,軍鍬在日軍中並不作為一種近距離格鬥器械來使用,也沒有相關的訓練。 <br><br>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繳獲了大量日式軍鍬,有的一直使用到解放以後。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使用的軍鍬還有蘇式鍬和美式鍬。蘇式鍬的外形與德國軍鍬有些相似,采用帶鈍尖的方頭鍬體,較為厚重、扁平,尖部及鍬體兩側全部開有較寬的刃口,鍬柄很短,而接套部分較長,接套中部和鍬柄末端都有防滑突起。蘇式軍鍬也配有鍬套,不過材料是帆布,攜行時將軍鍬通過鍬套穿在腰帶上,一般放置於使用者身體右後側。 <br><br> 美式鍬相對輕便一些,以繳獲較多的M1910型為例,其鍬柄隻占全鍬長的不到三分之二,鍬體為鋼板衝壓成型,再與接套鉚接或焊接在一起,鍬體和日式鍬一樣為圓頭,而且較寬,弧度也較大。美式鍬的特點是鍬柄末端帶有一截橫手柄,與鍬把形成“T”字形結構,其通過外包的鋼皮與鍬柄鉚接在一起。這一設計的優點是雙手握持時比較自然,便於鏟取泥土。但其鍬體強度不及德式鍬、蘇式鍬,並不適用於肉搏。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1.jpg><br>1914年日德爭奪青島的戰役期間日軍使用的軍鍬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3.jpg><br>抗美援朝戰場上繳獲的美製M1910型工兵鍬<br><br> 建國後的製式軍鍬 <br><br> 我軍使用的軍鍬,除日式、美式、蘇式軍鍬,也有國內仿製的蘇式鍬,是在原蘇式鍬基礎上參考了日、美式鍬鍬體的特點,經衝壓而成的圓頭鍬體帶有弧度。1960年代以後,國內軍用鍬生產由分散製造逐步轉為定點生產,改變了之前無統一要求、各廠家產品各行其是的情況,基本上采用衝壓工藝製造,並有了統一驗收標準。這一時期的代表產品是205型工兵鍬。該鍬采用帶尖的圓頭鍬體,隻在一側開刃或兩側均不開刃,鍬體和接套為一體式,為鋼板衝壓後卷製而成,用兩個橫向鉚釘固定在鍬柄上。鍬柄為流線形設計,兩頭粗、中間細,以方便握持。其特點是成本低,加工簡便,堅固耐用,因而逐漸成為國內產量最大和使用最廣泛的製式軍鍬。起初裝備的仿蘇式鍬也采用帆布製鍬套,但鍬套在腰帶上的固定位置比蘇式鍬套稍高。由於部隊反映這種攜行方式一是跑動時晃動大,二是不方便坐下,因此205型工兵鍬後來吸取了日式鍬的設計,取消了鍬套,在鍬體上製兩個穿繩孔,以便穿上細繩攜帶。不過,實際中采用更多的則是將鍬柄向下直接插在背包中的攜帶方式。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5.jpg><br>建國初期我軍使用的仿蘇式鍬。該鍬鍬柄及接套均直接仿自蘇式鍬,但鍬體則是參考了日、美式鍬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8.jpg><br>國內常見的205型軍鍬,注意鍬體兩側穿繩索用的小孔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9.jpg><br>205型軍鍬接套和鍬柄上的銘文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6.jpg><br> 1960年代末期,人民解放軍攜帶的是帶有帆布鍬套的仿蘇式鍬,攜行位置是腰間正後方或偏於一側,而且懸掛位置較蘇式鍬高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7.jpg><br>我軍土工作業教程中以近迫作業法使用工兵鍬挖掘單人掩體的過程<br><br> 軍鍬的創意改進與發展 <br><br> 傳統意義上的軍鍬一般結構簡單、功能單一,但設計者一直在不斷試圖拓展它的用途。 <br><br> 曆史上,關於軍鍬的任何創意都比不上蘇聯於1930年代設計的工兵鍬式迫擊炮,這一大膽的設計正是利用了鍬柄的空間。這種被命名為1939年式的37mm迫擊炮的炮管就采用軍鍬的鍬柄,而底盤則是加厚的方頭鍬體,平時組裝在一起,以普通軍鍬的方式來攜帶,並可以履行軍鍬的一切職能,需要時旋下鍬柄(炮管),並取下堵頭,將鍬體放置於地麵,再將鍬柄與接套連接的一側插入鍬體中間的預設孔中,在鍬柄中間加裝可折疊的單腿支架(支架平時放於鍬柄中),一把不起眼的工兵鍬就迅速變成了一門超輕型迫擊炮。這種迫擊炮使用專門設計的37mm六尾翼迫擊炮彈,可以殺傷遠至300m內的敵有生目標,專用炮彈平時則放在腰係的15發彈帶中攜帶。這種設計思路固然先進,但實踐中也有許多不足,如作為工兵鍬而言,即使不連同15發炮彈,對於需要攜帶步槍、彈藥和宿營用具的普通步兵來說,也顯得過於沉重;而作為迫擊炮,37mm口徑的裝藥量有限,因而殺傷半徑過小,同時沒有專用瞄具,精度明顯不足。因此,這種放在今天看也不免有些新奇的武器,最終並未普遍裝備。不過近年來這一設計又重新複活,俄羅斯也設計出一款可以兼作單發榴彈發射器使用的軍鍬。其後半截鍬柄是活動式的,旋下後即可裝上一發VOG-2540mm殺傷榴彈,接套內裝有擊發機構,外側有簡易的瞄準器,利用鍬體作為支撐,可以將榴彈發射出去。不過這一設計仍然有前述的各種缺點,特別是精度和操作的方便性不如槍掛榴彈發射器,故也沒有定型裝備部隊。 <br><br> 軍鍬的一大變革方向是縮小體積和質量,即微型化和輕型化,這也是目前軍鍬發展的主流方向。二戰時期德國就裝備了鍬體和鍬柄可以折疊的兩折鍬,而戰後在此基礎上研製的現代軍鍬基本上都是折疊式的。除了兩折外,還有三折鍬,進一步縮短了攜行時的長度。同時,材料也開始多樣化,除鍬體仍用鋼板製造外,鍬柄和連接部分廣泛使用鋁合金和工程塑料,在減輕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強度、耐磨性和抗腐蝕性能。 <br><br> 軍鍬發展的另一個方向是多功能化,即在鍬體或鍬柄上增加一些其他功能,例如在鍬體側麵開設鋸齒,必要時可以用來鋸斷樹枝;有的將一側加工出鈍刃口並淬硬,使其能夠利用鍬體的重量剁斷鐵絲,用以在鐵絲網或叢林中開辟通道;有的在鍬體上增加可以開啟瓶蓋或罐頭的缺口等等。鍬柄中可做的文章更多:可以將其設計為空心管狀,在裏麵放置探雷針等物品;鍬柄尾蓋可以設計成指北針;鍬柄也可以做成可拆卸式的,再與其他部件組合成斧、手鋸等。有些折疊軍鍬的鍬體可以與鍬柄垂直固定,在轉折處還有活動鎬頭,這樣在掘土時就能當作鋤頭或十字鎬使用。 <br><br> 我軍在1980年代以後也相繼開發了兩折、三折軍鍬,但在總體水平上仍落後於美、德等西方國家的產品。而目前民用市場上也出現了大量的折疊式多功能鍬,它們在結構上基本都是模仿國外軍鍬的式樣,具有鍬、鎬、鋸、刀等功能,但材料和工藝上要次於軍用品。 <br><br> 伊拉克戰爭的實踐再次證明,現代化條件下的高科技戰爭也必須依靠地麵部隊來實現最終目的,而地麵部隊無論是開進、攻擊、防禦還是宿營,軍鍬都是戰士不可或缺的單兵裝備,一直伴隨著戰爭的始終。 <br><br> 縱然高科技新材料迅速發展,單兵裝備研究突飛猛進,但軍鍬這一古樸的裝備仍然在軍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4.jpg><br> 蘇聯在二戰前設計的M193937mm工兵鍬迫擊炮。上圖為組裝成迫擊炮時的狀態,下圖為整體作為軍鍬時的狀態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5.jpg><br> 37mm軍鍬迫擊炮裝配完畢時的狀態(左上)以及在掩體、開闊地上使用該炮射擊的姿勢(右上及右下)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2.jpg><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3.jpg><br> 兩款國產民用多功能折疊鍬。左邊鍬的鍬體一側有鋸齒,但限於材料和工藝,許多類似的設計其實並無實際功用。右邊的鍬可作為鍬、斧、刀、鋸等使用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7.jpg><br> 國內生產的三折式軍鍬,折疊後長度進一步縮減到隻有一個鍬體的長度。此類軍鍬鍬柄末端一般設計成三角形,以方便使用時控製鍬身)
亦工亦兵話軍鍬
作者:劉濤
鍬,是一種常見的用於開溝掘土、鏟取什物的生產工具。自人類社會出現戰爭和軍隊後,鍬又成為最早出現的軍用輔助裝備之一,它既能用於構築城砦溝壕,又可以安營掘灶,是軍人作戰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夥伴和幫手。軍隊最早使用的鍬實際上就是民用鍬,而真正的軍用鍬則出現在職業化軍隊形成以後,它們是專門生產的,比普通民[
閱讀全文]
中國向核試驗參與者提供補助
2008年01月27日BBC中文網
中國民政部長李學舉透露,中國自2007年起向曾經參與核試驗人員提供補助金。
官方新華社星期六(1月27日)深夜發布英文稿件報道,並指出這是中國官員首次談論有關補助。
李學舉沒有說明這些獲得補助的核試參與者有多少人,也沒有說明他們獲得多少補助,或者是在什麽方麵的補助。
此外,北京當局選擇[
閱讀全文]
巴基斯坦部署萬名士兵保護核設施
2008年01月28日京華時報
據新華社電巴基斯坦高級官員26日說,巴政府近一段時期已對潛在威脅提高警惕,部署近萬名士兵保護核設施。
巴負責核資產管理的政府部門戰略計劃司負責人、退役中將基德瓦伊26日說,巴政府已部署將近1萬名職業軍人保護核設施,並建立專門的情報網絡。他說:“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裂變物質和核[
閱讀全文]
美國鴿派: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可以避免冷戰
2008年01月25日環球網來源:生命時報
美國太空評論在線1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牌1969年尼克鬆上台時,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威脅,它與蘇聯正處於敵對狀態。尼克鬆抓住機遇與中國結成聯盟,這導致蘇聯的日子變得難過。此後,緊張不安的蘇聯最終與美國改善了關係,兩國後來甚至在太空會合。尼克鬆算不上是一位好總統,[
閱讀全文]
巴境內塔利班選出新領袖“基地”向其提供資金
2008年01月27日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27日電美聯社26日報道稱,40名塔利班代表在2007年12月中旬冒著凜冽的寒風穿越山區集合在了巴基斯坦邊境地區。這些塔利班代表來自盤踞在巴基斯坦西北部邊境的所有塔利班小組。據悉,這些來自分散的塔利班小組通過代表推選出了一位新領導人,並且重新團結在了一個名為巴基斯坦塔[
閱讀全文]
星條旗到底還能打多久?---由次貸風暴看美國金融危機
2008年01月23日星島環球網王劍
美國經濟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疾風驟雨,股民基民期民血流成河,美國佬這次真的禍害了全世界人民,人神共憤之。
作為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美國一直自認其經濟體製世界領先,怎麽還會出這麽大的漏子?這要看看到底啥叫次貸,怎麽危機起來的。
美國人買房子絕大部分也得[
閱讀全文]
戰後心理扭曲——伊戰老兵的戲劇化“謀殺”
2008年01月26日青年參考 木文
1月22日,美國《紐約時報》用很長的篇幅,報道了年輕的伊戰老兵史密斯的故事。史密斯曾經是位虔誠的教徒,滿懷為國效力的雄心壯誌,然而,從伊拉克歸國後,他像變了一個人,沉溺於煙酒,莫名其妙地將女友溺死在浴缸裏……這位海軍陸戰隊預備役軍人的心理防線,被在伊拉克戰爭中[
閱讀全文]
印度陸軍四處輸出叢林戰經驗
2008年01月09日世界新聞報 聶齊
據印度媒體近日報道,印度陸軍正為柬埔寨皇家特種部隊進行森林特種戰的培訓,以提高柬埔寨未來森林反恐特種戰的水平。印度陸軍在森林特種戰方麵很有經驗,許多國家都派士兵到印度訓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印度與他國的軍事關係。
柬皇家特種兵
赴印學森林特種戰
《印[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