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家述評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網上有朋友在詩壇上擺擂台,要從一數到十,看誰更厲害。我隨口占了四句,題曰:《致胡哥》,被認為是聯係實際的:
八九大潮已杳然,五星紅旗鮮血染。六四風波十七年,總得說個一二三。
下麵是部分網友的作品——Microsystem:從一數到十,看看誰厲害?
有歎人生的:
人生苦恨十八九,相識知己二三人。
五湖四海一舟去,六洲歌唱柳七魂。
有讚MM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六十歲生日時,我在清華給零班的同班同學魏晶乾送了我半付上聯:給零小子,清華小子,四通小子,我們的萬小子;我湊了個下聯:八九大潮,文革大潮,經改大潮,躲不過三大潮。橫批由另一位同學連果義定為:大小皆萬子引來了房零才子單建的一首詩:平生遭際幾人同,閬苑江湖一笑中。花甲壽聯稱“小子”,未將成敗論英雄。
王玳瑜接著唱和:人先幾度與誰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6-10-03 23:58:43)

一奇才與厄運
寫完李澤厚,再來談顧準,感慨良多!如果說李澤厚還隻是“想當”思想家,那麽,顧準則無可置疑的“就是”思想家。有人說顧準是近五十年來中國唯一的思想家,還有人說“幸虧有了顧準,才挽回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界在那個可恥年代的集體名譽”(請參看駱玉明《近二十年文化熱點人物述評》)。這些說法或許可以討論。但不管怎麽說,早在1974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一不該熱的熱了起來已故曆史學家陳寅恪在辭世多年後忽然成了文化新聞的熱點人物,似乎是一件沒什麽道理的事情。史學不是顯學,陳先生也不是文化明星、大眾情人。沒錯,這些年文壇銀屏上是有不少“曆史”,而且上演得轟轟烈烈,風頭十足,好像全國人民都有曆史癖,也沒患過健忘症似的。然而最走紅的“曆史小說”和“曆史劇”又是什麽呢?《還珠格格》和《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截至今年六月底,不計台港澳地區,中國移動電話用戶已達4.26億,名正言順地成為世界第一手機大國。近年來,隨著手機的普及,手機短信勃然興起。開始是逢年過節用來傳遞問候、祝福之詞,接著被普遍用來傳遞信息、溝通感情、表達意見、推動社交。去年夏天,就憑上海幾位青年人借手機短信聯絡,產生意想不到的幾何等級擴散效應,竟然發動組織了一場頗具聲勢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09-18 22:22:05)

  一、緣起  盤點李澤厚,決非趕時髦。  李澤厚已經不時髦了。去年冬天,——也許正所謂“世紀末”吧,李澤厚南下應邀作客一家開在大學附近的民營書店。書店老板是個做事低調的人,對此並未大事張揚,隻不過在店門口貼了一張不起眼的小告示,卻也引得一群青年學子注目。他們興高采烈地指指點點奔走相告:太好了!李澤楷要來了!  李澤楷?有沒有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蒯大富在清華文革中可是大大有名的人物。“蒯司令”的名頭,在當年可說是“如雷貫耳”。在他“響當當”之前,我就認識他,還同他打過交道。

蒯大富是化9的學生,也是校廣播台的編輯。我們一起參加過一次座談會。主題是批“三家村”,這是文革這場大戲的序幕。“三家村”,本來是晚清小說《何典》中一個虛構的村莊名。鄧拓、吳晗、廖沫沙,三位在北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胡錦濤是我的學長。四十年前,我們同在清華文藝社團,作為集中隊員,我們吃在同一個食堂、住在同一片宿舍、組織生活在同一個支部,有過一段相當親密的接觸。聽到他在耶魯演講開篇的一段話,別有一番感慨在心頭。他說:

“進入耶魯大學的校園,看到莘莘學子青春洋溢的臉龐,呼吸著書香與空氣,我不僅想起四十年前在北京清華大學渡過的美好時光,學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清華培養學生有幾個絕招,政治上推行政治輔導員製度,體育上有代表隊,文藝上有文藝社團。這幾個地方被稱為修正主義的苗圃,被選拔出來當集中隊員的,自然就是修正主義的苗子。我當年也是文藝社團的一員。據說,文藝社團在清華由來已久。清華1911年建校,1914年學生中就成立了歌詠團,後來成立了國樂社、國劇社(俞平伯就是國劇社的)、美術社(聞一多曾任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這年頭,海歸是一種時髦。我的兒子萬方,也髦得合時,回北京當海歸了。我今天給大家講一個老海歸的故事。不,這個題目太大了,是講他生命中不見經傳的空白期中的一個片段。而我,在他生命的空白期,和他朝夕相處過一年多。

陶葆楷先生,30年代的海歸,中國創立市政和環境工程教育的開山鼻祖,清華當年的一級教授,土建係的主任。如果他今天還在,恰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
[91]
[92]
[93]
[94]
[9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