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在老一輩看來,現代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會人情事故了?

那些從小就在同齡人很多的大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更善於人情事故。

我爺爺奶奶那輩,平均七八個子女。

我爸爸媽媽那輩,平均三四個子女。

我這輩,平均一到兩個子女,獨生子女居多。

幾十年前,去長輩家拜個年還要背個唐詩,跳個舞什麽的做做才藝表演。畢竟還要和同時代的表哥表姐,堂哥堂姐什麽的競爭一下,讓父母能攀比一下。到我的孩子一輩,啥才藝表演?爺爺逗孫兒樂一個還差不多。

競爭難度直線下降到0 。

真的。

每次我看到這一點,我突然就明白了成為雄主(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宮鬥就上位的皇子為什麽在政治鬥爭中這麽廢柴了。

人情世故不等同於情商。年輕人不關心人情事故,並不代表著他們不會塑造自己的情商。

人情世故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遵循習俗以及對人際關係的敏感性和處理這些關係的能力。這包括理解和運用社會禮儀、恰當地表達自己、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以及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做出適當的行為選擇。人情世故更多強調的是對社會習俗、傳統和人際交往規則的了解和應用。

情商是指個人識別、理解、表達和管理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識別、理解和影響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和關係管理這四個主要構成部分。情商更加強調的是個人情感的認知和管理,以及如何通過這些能力在人際關係中實現有效的溝通和協調。

人情世故更多關注於社交規則和傳統習俗的應用,而情商則側重於情感的認知和管理能力。;人情世故通常用於具體的社交場合和人際互動中,涉及到適應社會的具體技能。情商則是一種更為廣泛的能力,不僅在人際交往中發揮作用,還涉及到個人對自己情感的理解和管理;人情世故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經驗和文化背景的積累,而情商的發展則更多依賴於個人的內在成長、自我反思和情感教育。

觀察到現代年輕人在人情事故上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社會結構和文化的變遷,特別是家庭結構的變化、教育方式的差異、以及科技進步對人際互動的影響。

簡單而言: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且缺少競爭,年輕人都懶得裝了。

在大家庭中,孩子們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爭取關注和資源,這促進了他們在社交技能上的發展。而在小家庭中,孩子們很容易成為家庭的焦點,減少了他們為爭取注意力和資源而需要展現的社交技能。

現代教育更加注重個人成長和自我表達,可能不像過去那樣強調傳統禮儀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此外,過去的競爭環境和表現機會(如節日才藝表演)為孩子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時也是一種社交技能訓練。

科技,尤其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年輕一代更習慣於通過電子設備進行溝通,可能在麵對麵的社交場合中不如前幾代人那樣靈活和自如。

現代社會的物質豐富和教育資源的普及,減少了生活的競爭壓力,可能導致年輕一代在追求成功和社交互動方麵表現得不那麽積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現代文化更加強調個人主義和自我實現,這可能導致年輕人在麵對傳統的人情事故時顯得不夠敏感或不夠重視。

所以,這些變化並不代表著人情事故是什麽當代年輕人必須精通的技能,而是他們在表達和處理這些事情的方式與前幾代人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每一代人都會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條件發展出適應自己的交際方式。

油翁 發表評論於
這篇文章很有趣,分析了人情世故和情商的差異。創意獨特,作者很有見地。情商和社交能力對年輕人的發展都很重要,期待更多相關話題。
大號螞蟻 發表評論於
都市原子化嚴重。人際關係的需求不再需要。
想不開1 發表評論於
現在人情世故太重太累。放過年輕人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