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曆史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拉丁美洲史稿》李春暉,商務印書館)
1524年,葡萄牙人加西亞(Aleixo Garcia)和幾名同伴,到達巴拉圭河口,與瓜拉尼族結成聯盟,率2000瓜拉尼戰士,通過查科地區,侵擾印加帝國邊境地區。返回巴拉圭後,被瓜拉尼人殺死。
1526年,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卡波特率遠征隊進入巴拉圭河地區,一度到達亞鬆森。
1535年,門多薩被西班牙國王卡洛斯I派遣進駐拉普拉塔和巴拉圭地區。門多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登陸後,命令阿約拉斯(Juan de Ayolas)率遠程隊去巴拉圭。
1537年8月,遠征隊成員伊拉拉(Martinez de Irala)在亞鬆森建立了第一個居留地。從此,亞鬆森附近地區,逐漸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37年9月,伊拉拉被任命為亞鬆森第一個統治者。
1544年,第一次革命,亞鬆森的克列奧爾人發動起義,驅逐西班牙任命的亞鬆森的省長巴卡(Alvar Nunes Caleza Vaca)。
1556年,伊拉拉死,其統治結束。同年,天主教會在亞鬆森設立第一個主教區。
十六世紀七十年代,瓜拉尼人中出現預言家,自稱奧貝拉阿—太陽光,發動了短暫的聖戰。
1588年,耶穌會教士進入巴拉圭,在巴拉圭東南部深入印第安部落傳教。此後,建立了一個包括30個歸化區,人口超過10萬的耶穌會統治區,存在了兩個世紀。
十七世紀,巴拉圭劃歸秘魯總督管轄。
1721年,亞鬆森的土生白人,醞釀反抗西班牙統治的運動,是1721年~1735年起義的開端。
1725年,發動政變,撤消了西班牙的省長,由土生白人安特基拉·卡斯特羅(Jose Antequera Y Castro)執掌政權。新政府取消耶穌會統治區,驅逐耶穌會教士。
1731年,土生白人民兵被秘魯總督的軍隊擊敗,安特基拉·卡斯特羅被擒。7月5日在利馬被處決。
1732年2月,2000名巴拉圭起義者洗劫了耶穌會神學院,關押了主教。
1733年,安特基拉·卡斯特羅的朋友和同道者蒙波,領導亞鬆森土生白人發動新的起義,殺死西班牙的省長,在亞鬆森成立“自治公社”(Comuneros)。
1735年,自治公社被秘魯總督的軍隊擊敗而告失敗。
1750年~1761年,秘魯總督區與耶穌會統治區進行了長期衝突和戰爭;
1761年,耶穌會被驅逐出巴拉圭。巴拉圭全境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
十八世紀後期,巴拉圭從秘魯總督區分離出來,移歸拉普拉塔總督區管轄。
18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宣布獨立,要求原拉普拉塔總督區各省加入,遭巴拉圭省拒絕。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派遣貝爾格蘭諾率軍進駐巴拉圭。
1811年1月,巴拉圭擊敗貝爾格蘭諾的軍隊。
1811年5月14日,亞鬆森起義者驅逐了與王黨有聯係的省長貝拉斯科(Velasco),組織了“洪他”。“洪他”由弗朗西亞(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1766-1840年)主持。
1811年6月,議會正式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立獨立的巴拉圭共和國。
1813年10月,通過第一部憲法。
1814年5月,弗朗西亞通過國會任命,成為獨裁統治者。
1816年,弗朗西亞被任命為終身統治者。
1840年,弗朗西亞去世。
1841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0-1862年)開始執政。
1842年~1844年,解放黑奴。
1845年,出版了巴拉圭第一份報紙。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年)被任命為陸軍統帥。
1853年,巴拉圭獲得美國及其他歐洲強國的承認。小洛佩斯赴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購買軍火。
1858年,開始修築亞鬆森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
1859年,美國海軍侵入巴拉圭。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小洛佩斯上台執政。
1864年,巴西對烏拉圭發動戰爭,巴西軍隊侵入烏拉圭。
1864年11月12日,小洛佩斯政府向巴西正式宣戰。
1865年4月,阿根廷政府向巴拉圭宣戰。5月10日,巴西、阿根廷、烏拉圭3國,在英國駐阿根廷大使愛德華·桑頓策劃下簽署三方協議,組成同盟共同對巴拉圭作戰。
1870年3月,小洛佩斯在科拉密林深處的戰鬥中陣亡。巴拉圭戰敗,簽定停戰條約,割讓55000平方英裏領土給巴西和阿根廷。
1870年11月25日,巴拉圭議會頒布了第二部憲法。憲法規定國會由眾參兩院組成,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間接方式選出,任期四年。
1871年10月,根據新憲法選舉出的第一屆總統霍貝拉諾斯(Salvador Jovellanos)就任。
1874年11月,第二屆總統希爾(Juan Bautista Gil)就任。
1876年,巴西軍隊根據1870年停戰條約,從巴拉圭撤退。
1877年4月,希爾總統被刺殺身亡。
1881~1909年,發生了7次政變。
1887年7月,德國移民組成的萊比錫公司,在亞鬆森東北210公裏處建立“新日爾曼區”。
1892年,在亞鬆森建立了第一所大學。
1893年,空想社會主義者蘭內(William Lane)組織了“澳洲合作協會”,計劃在巴拉圭建立名為“新澳洲”(New Australia)的烏托邦社會。巴拉圭政府支持此項目,並將比利亞裏卡(Villarrica)鄰近45萬英畝土地撥給該組織。該計劃不到2年失敗。
1906年,意大利移民在亞鬆森以南的蘭巴雷和安戈斯圖拉之間,建立了“新意大利”區。
1912年,沙累(Eduardo Schaerer)當選為總統,是1870年以來唯一做到四年任滿的總統。
1913年,亞鬆森至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完成。
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格蘭查科發現石油。
1924~1928年,阿亞拉(Eligio Ayala)總統執政期間,巴拉圭經濟發展較大。
1928年,巴拉圭與玻利維亞為爭奪格蘭查科油田發生衝突。
1932~1935年,格蘭查科戰爭。巴拉圭方指揮官是埃斯蒂加裏比亞上校(Colonel Estigarribia),玻利維亞方指揮官是德國軍官奎特(General Kundt)。巴拉圭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1933年,巴拉圭共產黨成立。
1934年5月3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休伊·朗發表演講,揭露格蘭查科戰爭實質上是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為爭奪查科地區的石油開采權而挑起的戰爭,兩家公司分別資助玻利維亞軍隊和巴拉圭軍隊。郎用“罪犯、作惡分子、本國的凶手、外國的凶手、國際陰謀者、貪得無厭的強盜和竊賊的窩、破壞者和小偷的老巢”等字眼形容美孚石油公司。(《瓜拉尼亞》雜誌轉載,布宜諾斯艾利斯,1934年11月)
1936年初,國家陣線組成。
1936年2月17日,陸軍發動政變,推翻自由黨人阿亞拉(Eusebio Ayala)政府,格蘭查科戰爭中的一名將軍拉斐爾·佛朗哥上校(Colonel Rafael Franco)組成臨時政府。
1937年8月13日,陸軍和海軍發動政變,佛朗哥辭職,派瓦(Dr.Felix Paiva)執政。
1938年7月,巴拉圭與玻利維亞簽定和約,巴拉圭獲得格蘭查科爭議土地的3/4,玻利維亞僅得到由科倫巴伸進巴西的一條走廊地帶。
1939年4月30日,全國大選,自由黨領袖,格蘭查科戰爭的指揮官埃斯蒂加裏比亞(Jose Felix Estigarribia)當選為總統。
1939年,巴拉圭勞工聯合會成立。
1940年,埃斯蒂加裏比亞宣布實行獨裁。8月4日,頒布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總統直接選舉選出,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改為一院製;國家一切軍事行政大權,集中總統一身。內閣成員和最高法院法官都由總統提名。年內,埃斯蒂加裏比亞死於飛機爆炸中。馬裏尼戈(Higinio Marinigo)上台。
1942年,馬裏尼戈政府下令解散自由黨。
1945年2月,馬裏尼戈政府向軸心國宣戰。
1945年,巴拉圭工人舉行總罷工。
1946年,馬裏尼戈政府宣布允許各政黨進行公開活動,7月,邀請紅黨(國家共和黨)和二月黨入閣。
1947年2月,馬裏尼戈解散聯合政府,組成以紅黨為主的新內閣,並下令搜捕二月革命黨人、自由黨人、共產黨人。
1947年,3月7日~8月19日,曆時5個月的“1947年內戰”。二月黨人、共產黨人和自由黨人組成聯合陣線,在巴拉圭東部發動起義,8月12日,起義軍攻打了亞鬆森。馬裏尼戈依靠部分軍隊,紅黨的紅旗隊(Guion Rojo)、赤腳漢(Pynandi)武裝平息了起義。造成巴拉圭現代史上第一次向外移民浪潮,全國1/3人口流亡國外。
1948年6月,政變推翻了馬裏尼戈政府,最高法院大法官弗魯托斯擔任臨時總統。8月,紅黨強硬派首領岡薩雷斯(Juan Natalicio Gonzalez)就任總統。
1949年1月,政變推翻了岡薩雷斯,羅隆將軍(Raimondo Rolon)任臨時總統。2月政變再次發生,參與過幾次政變的莫拉斯·洛佩斯(Molas Lopez)就任總統。
1950年,政變推翻了莫拉斯·洛佩斯,紅黨民主派首領查維斯(Federico Chaves)就任總統。
1951年,巴拉圭與美國簽定技術援助協定和軍事雙邊協定,根據杜魯門總統的第四點計劃,查科地區開放給美國建立空軍基地。斯特羅斯納(Alfredo Stroessner 1912年-)被任命為武裝部隊司令。
1953年6月,斯特羅斯納受美國陸軍部邀請訪美。
1953年8月,巴拉圭與阿根廷建立經濟同盟。
1954年5月4日,斯特羅斯納發動政變,查維斯被迫辭職,紅黨領導人佩雷拉(Tomas Romero Pereria)接任臨時總統。不久,紅黨大會提名斯特羅斯納為總統候選人,在選舉中獲勝,8月15日就任總統。
1954年9月,美國官方宣布給予巴拉圭750萬美元貸款。
1955年2月,頒布246號法令,規定外國投資者(除了少數例外)均可免除進出口稅及工商企業稅,將所得稅降低20%。
1955年10月,頒布《保衛民主法》。10月17日頒布關於內部衝突的法案,宣布對流亡國外的紅黨各派大赦。12月發動預防性政變,將紅黨民眾主義派領袖門德斯·弗萊塔斯(Epifanio Mendez Fleitas)及其追隨者清除出黨。
1955年下半年,斯特羅斯納政府允諾美國企業在查科地區開采石油。
1956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導下,當局實行以凍結工資、減少公共補貼為主要內容的穩定計劃,以求抑製通貨膨脹。
1959年3月,紅黨民主派發表宣言,要求結束戒嚴狀態,實行大赦,新聞集會自由。5月28日,學生舉行示威,抗議政府提高公共汽車票價。遭到當局強力壓製。斯特羅斯納重新宣布戒嚴,並解散議會。
1962年6月,斯特羅斯納宣布下一年舉行大選,邀請除共產黨和紅色人民運動(門德斯·弗萊塔斯領導的,集合了原紅黨的民主派的反斯特羅斯納組織)之外的其他政黨參加。
1963年,自由黨人卡洛斯和萊維·魯菲內利組成了自由黨革新派,被自由黨開除出黨。革新派推舉加維蘭(Ernesto Gavilan)參加競選。2月大選,斯特羅斯納獲勝,革新派在議會60個議席中獲得20席,加維蘭被任命為巴拉圭駐英大使,革新派被政府承認為自由黨。
1963年,通過兩項土改法,成立負責土改的機構:農村福利協會。
1964年5月,巴西出兵占領了與巴拉圭存在爭議的巴拉那河上的瓜伊拉瀑布地區,並驅逐了前往調查的巴拉圭副外長,巴拉圭與巴西關係陷入冷淡
1964年8月,二月黨被承認為合法政黨。
1965年,巴拉圭簽署了美國眾議院通過的《塞爾登決議案》(Selden Resolution),該決議案授予美國軍隊在巴拉圭受到國際共產主義的直接或間接威脅時,對巴拉圭的單方幹預權。巴拉圭派遣部隊(索拉諾·洛佩斯將軍營)參加美國對多米尼加共和國的軍事幹涉行動。
1966年6月22日,斯特羅斯納與巴西總統布朗庫簽定了《伊瓜蘇協定》,同意與巴西均分瓜伊拉瀑布產生的能源,事實上放棄了對瓜伊拉瀑布唯一所有權的要求。
1966年,貝拉醜聞,警察局長杜阿爾特·貝拉,與逃到巴拉圭的2名貪汙40萬美元的聯邦德國通緝犯私下交易,事發。
1967年,原自由黨被承認為合法政黨,更名為激進自由黨。2月立憲議會選舉,紅黨贏得68.7%選票,激進自由黨20.9%,自由黨6.1%,二月黨2.7%。
1967年5月,立憲議會通過第四部憲法,憲法規定斯特羅斯納可再連選連任兩屆總統,授予總統宣布戒嚴和幹預地方政府的特權;將議會一院製改成參眾兩院製,直接選舉產生,2/3席位給獲票最多的政黨,其餘1/3按照比例分配給其他政黨。
1968年,拉美麥德林主教會議後,巴拉圭教會致信斯特羅斯納,要求釋放100多名政治犯。
1969年,巴拉圭教會召開會議,譴責政府新的反顛覆法,要求實現“深刻變革”。斯特羅斯納政府指責教會煽動“共產主義”。10月22日,耶穌會教士保拉·奧利瓦因支持學生抗議活動被驅逐出境。主教會議發表聲明,譴責政府“明目張膽地侵犯人權”。10月23日,巴拉圭大主教梅納·波爾塔宣布開除內政部長蒙塔納羅和警察局長布裏特斯的教籍。12月8日,聖靈懷胎節靜默抗議遊行,遭警察棍棒驅散。波爾塔大主教宣布,在現政權存在期間,停止一切彌撒。
1970年,議會通過“關於社會安寧和人身自由”法令,規定對批評總統、部長和最高法院法官者處於6年以下徒刑。
1973年,斯特羅斯納與巴西總統蓋澤爾簽定了《伊泰普協定》,共同在瓜伊拉瀑布下遊興建發電能力1260千瓦的水電站。工程預計耗資18億美元。巴拉圭承擔的一半投資向巴西貸款,待工程建成後向巴西出售電力償還,電價大大低於國際市場價格,50年不變。
1974年,左翼遊擊隊“三月一日組織”成立
1975年,頒布《促進投資法》,以吸引外國投資。
1979年2月,基督教民主黨、二月革命黨、紅色人民運動、真正激進自由黨(從激進自由黨分裂出來)共同簽署“全國協議”,要求恢複民主。
1980年,卡瓜蘇省科洛尼亞·阿卡拉伊地區農民起義,被當局圍剿,大部分被捕,領導人森圖裏翁(Victoriano Centurion)等少數人突圍。
1981年6月,基督教民主黨領導人雷斯科被驅逐出境。
1982年12月,真正激進民主黨領導人萊諾被驅逐出境。
1983年12月,巴拉圭政府批準政治流亡者回國,包括流亡25年之久的紅色人民運動成員。
1984年初,當局釋放了1000多名政治犯,宣布停止刑訊,恢複新聞和結社自由。3月,發行量最大的《紅色阿貝賽報》因批評政府被封閉,報紙所有人蘇科利略被逮捕。
1985年,“全國協議”組織領導亞鬆森反獨裁集會和抗議示威遊行。7月,卡瓜蘇的無地農民常設委員會領導了巴拉圭曆史上罕見的8000多農民的要求土地和自由的抗議鬥爭。
1985年9月,紅黨內以佩雷拉(Carlos Romero Pereira)為首的下層黨員為主的“倫理派”,公開譴責政府官員腐敗、國企經營不善,要求實行改革,並得到紅黨中上層黨員組成的“傳統派”支持。傳統派反對斯特羅斯納連任總統,要求恢複從紅黨黨員中挑選巴拉圭領導人的做法。
1986年初,美國駐巴拉圭新大使泰勒(Clode Taylor)到任後,與“全國協議”各反對黨頻繁接觸,對斯特羅斯納施加壓力。1月,“全國協議”向政府提出為民主過渡進行全國對話的建議。
1986年3月中旬到5月,海地杜瓦利埃政權垮台的影響下,巴拉圭出現全國性反政府示威浪潮。獨立的工人組織——工人工會聯合運動(Movimiento Intersindical de Trabajadores),和獨立的農民組織——巴拉圭農民運動(Movimiento Campesino Paraguayo)成立。
1986年4月,斯特羅斯納公開指責“倫理派”,將佩雷拉撤職。
1987年2月,巴拉圭反對黨在西班牙舉行會議,發表《馬德裏宣言》。
1987年8月,撤消“傳統派”重要領導人,紅黨主席查維斯(Juan Ramon Chavez)職務,由“戰鬥派”領導人、內政部長蒙塔納羅接替。
1987年4月9日,斯特羅斯納宣布取消執行了33年,每90天宣布一次的戒嚴狀態。
1988年2月,斯特羅斯納第8次就任總統。
1989年1月,斯特羅斯納責令第一軍軍長羅德裏格斯(Andres Roderiguez)將軍退役,改任國防部長。2月2日,羅德裏格斯將軍發動政變,推翻斯特羅斯納政權。羅德裏格斯將軍出任臨時總統。3月5日,斯特羅斯納流亡巴西。5月1日全國大選,羅德裏格斯將軍當選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