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查封300多家浙商店鋪
中國大使館介入協調2009年12月02日 08:08錢江晚報
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已介入協調,被查封店鋪本周內有望恢複營業
本報通訊員 楊德月 本報駐溫州記者 苗麗娜
“300多家商鋪被封已經很多天了,這些店鋪再關下去估計客商都跑了。”昨天,一位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市經商的溫州商人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
從11月24日開始,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市有關部門,對當地華商集中經營的尼羅市場進行了檢查,並查封了部分商鋪。
有5000多家商鋪的尼羅市場內,其中有3000多家為浙江商人在經營,銷售以服裝類和家電類為主的小商品。此次事件中,尼羅市場內不僅有300多個浙商經營的店鋪被查封,另外3000多家浙商商鋪正遭遇停水、停電、關閉洗手間的困境。
昨天,在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介入協調下,羅馬尼亞稅務總局的局長親自回信,他表示被查封的店鋪將在本周內恢複營業。
市場方宣布放棄物業管理 300多個浙商商鋪遭查封
記者了解到,尼羅市場管理方高層代表在11月24日接受羅馬尼亞一家電視台的采訪時表示,他們將放棄對市場的所有物業管理,並公開宣稱尼羅市場商戶有嚴重偷漏稅行為及衛生、消防存在隱患等,希望羅馬尼亞政府各有關部門介入尼羅市場事務。
因為尼羅市場管理方放棄了所有物業管理,市場內的3000多個浙商商鋪一時間陷入了停水、停電、關閉洗手間的困境。
同時,羅馬尼亞海關總署、首都經濟衛隊及布加勒斯特市二區政府等派出大量警力對浙商集中的尼羅市場進行封鎖。警方聲稱尼羅市場存在偷漏稅及假冒商品,衛生、消防隱患等問題,因此要對市場進行查封調查。
11月24日至11月27日,羅馬尼亞警方已對尼羅市場的300多家店鋪進行了強製“關閉”。
停水、停電,關閉廁所 尼羅市場的浙商陷入困境
查封店鋪、停水、停電,關閉廁所,撤銷保安等物業管理,這使得尼羅市場的浙江商人陷入了困境。據了解,尼羅市場3000多家店鋪由此造成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估計達數千萬歐元。
不少浙商為趕聖誕節前的生意旺季,不得不匆忙收拾自家店裏的貨物去租租金高昂的另一家紅龍市場的店鋪;還有一些商家,憤怒地舉著“救救我們”等字眼的牌子,做無聲的抗議。
“我已把尼羅市場店鋪內的服裝拿到紅龍市場的親戚家去賣了,反正也沒事,我回國看看老人,再等下去,要發瘋了。”瑞安的溫先生這幾天回國了,他說,在查封中,雖然他的商鋪逃過一劫沒有被封,但因為各方麵影響,市場裏沒有了客商,店鋪也開不了門。而且現在正是聖誕節前,正是服裝買賣的旺期,店鋪關了這麽多天,估計要損失幾十萬元。
浙商分析是想迫使商戶搬遷到新市場
溫先生說,尼羅市場創建於1999年,投資人是羅馬尼亞商人尼古。尼古當時還邀請眾多華商入駐經營。幾年後,尼古又開發了紅龍市場,但未能如願紅火,因此他想拆除尼羅市場,迫使大量商戶搬遷到新市場。
“店主和尼羅市場當初簽定的買賣合同裏寫明了店主擁有店鋪的永久使用權,如果拆除尼羅市場,我們將血本無歸。如果對方提出合理的搬遷補償費用,我們也會認真考慮。”羅馬尼亞華人聯合會會長李國勝表示。
據了解,尼羅市場有3000家商鋪是台州、溫州、麗水等地的浙商經營的,這些商鋪目前的市場價值約在3億多歐元。
溫先生很憂慮,現在市場管理方已經帶著保安在尼羅市場巡查,發現一個空的商鋪就拆除,發現衛生費沒交也要拆,很多商戶已經很難堅持。
中國大使館介入協調 羅馬尼亞稅務總局局長親自回複
昨天,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的領事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使館對此高度重視,已在第一時間與華商維權小組進行溝通,了解情況,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與羅馬尼亞各有關部門展開交涉,並照會了羅馬尼亞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要求相關部門公正執法,維護華商的合法權益,加快檢查的處理進度,盡早恢複市場的正常經營。
在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和華商的共同努力下,羅馬尼亞稅務總局的局長昨天親自回信。在信中,他表示在本周內,被查封的店鋪將恢複營業。
昨天下午,羅馬尼亞尼羅市場華人維權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雖然停水停電的狀況沒有改變,但能恢複店鋪營業也讓他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有智慧地生存
去年,在溫州僑鄉大會上,記者就已經和溫先生認識了。在記憶中,他是個沉穩冷靜的人,但從昨天的采訪電話中,卻不斷傳來溫先生憤怒的聲音。
溫先生的心情,自是可以理解的。海外創業,商機遍地卻危機四伏,同所有走出去的中國商人一樣,浙商的境外投資也充滿著艱辛和坎坷。隻是,在危機出現的時候,我們該怎麽辦。
是一味地憤怒,是徒勞地加深衝突,還是尋求更有智慧的生存方式?冷靜是不是一種智慧?“入鄉隨俗”是不是一種智慧?“依靠組織”是不是一種智慧?……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更讓人欣慰的是,事件發生後,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的行動之迅速、有效。海外領事的保護製度真正為海外華人保駕護航的一麵,在關鍵時刻,盡展“民本”。
采訪中,溫先生還告訴記者,一切不穩定的因素讓他有些疲憊,但中國領事館、羅馬尼亞的其他華僑、國內的僑辦等,都給了他很大的支持。他相信,他會和眾多華商團結一致,繼續維護華商的合法權益。同時他也正在國內積極尋找商機,進行多方麵的投資。
那一刻,記者記憶中的溫先生又回來了。這才是作為中國最活躍的商幫——浙江商人的本色,永遠追逐市場“水草”而生的遊牧部落,隨處生長,生命力旺盛。
撤離巴塞羅那中國城
全球化時代海外華商思生存
近日,隨著大量華商的撤離,曾有西班牙巴塞羅那“中國城”之稱的Eixample區漸漸恢複了往日的冷清,同時也陷入了日漸凋敝的境地。華商在西班牙該地區的悲歌奏響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全球化時代,海外華商生存規則何去何從?
巴塞羅那新政使華商舉步維艱
近日,巴塞羅那政府頒布法令,在Eixample地區不再允許開設新的中國人批發店。根據該法令,隻有那些在這個地區數目很少的商店,例如理發店、肉店等等,才有可能獲得政府的批準開新店。除此之外,政府還在這個地區實施了嚴格的裝卸貨製度以及垃圾堆放製度。重重的障礙,使得原來在這裏叱吒風雲的華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切生意的開展都步履維艱。
巴塞羅那政府的此項法令已經醞釀有些時日,曾有報道稱,此前該地區正在形成新的唐人街,光是華人商店就開了600多家,原來的麵包店、肉店、鮮花店、小酒館等方便當地居民生活的店鋪漸漸被中國人買走,成了一間連一間的服裝批發店,徹底破壞了以前安靜整潔的生活環境。這引起了很多西班牙人的反感,隨後,該地區居民自發成立了一個以“趕走中國商店”為目標的民間組織,該組織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將這項限令繼續下去,這樣當地的居民就可以重新擁有一個幹淨、整潔的居住環境。
民間的聲音引起了巴塞羅那政府的重視,於是法令便應運而生。如今,已經有10%以上的華商搬離該地區,其他很多中國店鋪如今都關上了大門。而門口貼著“出賣”或者“招租”牌子的店鋪,更是隨處可見。
華商撤離帶來的後果是政府的稅收大打折扣,同時那些擁有臨街店麵的房東,原本可以從中國人手裏得到豐厚的租金回報,但由於華商已經對這個地區徹底絕望,如何找到承接商,重新獲得高額租金正成為他們頭痛的問題。此外,中國人撤離之後,當地的房價也出現回落,生活也帶來了諸多不便。
“華商的撤離對當地經濟、生活產生了不小的衝擊,一定程度上是一個雙輸的結果。”當地一位政府官員表示。
的確,但如果當地華商能夠早日改變海外生存的部分潛規則,現在就不會有這樣的一種結果。
海外華商生存潛規則
無疑,絕大部分的海外華商都是以中國人特有的堅毅和智慧守法經營,勤勞致富的,不但給國內贏得不少的外匯,同時也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和促進作用。但是,業內專家透露,也有小部分的華商沿襲了在國內的不良做法,給海外華商的名望蒙上了陰影。
一是低價占領市場。此前,在西班牙東部小城埃爾切的中國鞋城,一輛載有溫州鞋集裝箱的卡車和一個溫州鞋商的倉庫遭到約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的燒毀,造成約800萬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事後六天,當地又爆發了一輪針對中國商人的示威遊行。
之所以會爆發針對中國人的示威遊行,是因為溫州鞋的主要優勢在於價格,給當地的鞋業造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據有關人士介紹,歐洲鞋平均價格是溫州鞋的3到8倍,可以說,價格的巨大差異是歐洲鞋的不可承受之痛,而且這個痛點在很長時間裏都難以治愈。物美價廉的中國鞋的大量湧入,對埃爾切的製鞋業造成強大衝擊。一部分規模較小、技術落後的鞋廠由於缺乏競爭力紛紛倒閉。近30年來,該市製鞋工人失業率增長了30%。
利益的衝突是造成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消費者從低價貿易中得益,但當地鞋商的利益卻遭到損害,這其實是華商與西班牙當地商人矛盾積累和激化的產物。”複旦大學尹翔碩教授解釋說。
尤其是歐盟取消從中國進口部分鞋類產品的配額後,溫州鞋在歐洲獲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但與此同時,溫州鞋與歐洲鞋的尖銳矛盾也再度升級。
溫州鞋僅僅是一個縮影而已,目前從中國進入國際市場攻城略地的商品,雖然為繁榮全球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西方世界,感受到“中國製造”衝擊波的人不少,對此由衷佩服的人卻不多。因為“中國製造”的最大優勢在於價格低廉,而這低廉的價格並非出自技術革新,主要在於其廉價勞動力和對環境的破壞。在環境保護上,英國《金融時報》曾經算過一筆賬,如果中國的工廠都按國際標準實施環保措施,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將喪失殆盡。廉價的勞動力也常常讓國外的失敗者轉而責怪中國的勞工權利保障,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製造業的一大軟肋。
二是不重視知識產權。中國製造的產品侵犯他國產品知識產權現象比較嚴重,以溫州的鞋和服裝為例,國外廠商經過辛苦努力設計出一個新樣式,溫州第二天就可以仿冒出來。國外的一些廠家,從產品的生產設計到品牌推廣花費的巨大的費用,往往大大超出產品本身的生產成本,而國內因為產品沒有設計師和專利費等費用的支出,所以價格也會比正品便宜,但這無疑也使真正花功夫設計的人的利益蒙受損失。
三是惡性競爭嚴重。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惡性競爭嚴重,不但與本國商人惡性競爭,也與當地商人惡性競爭,有時為低價競銷爭奪市場,甚至不惜虧本大搞惡性競爭。如不少商人,不以樹立品牌,長期贏利為目標,而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市場被擠壞了,貨賣的差不多了就另找一個地方。這樣一來,產品在銷售過程中雖然省去品牌推廣的一大塊費用,但也給地方正常的商業市場造成很大的衝擊。
四是曆史上積累的民族矛盾以及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海外華商受不友好的待遇,突出表現在華人與當地居民的不同,比如說居住習慣、用餐習慣和談吐等等。
另外,由於很多華商當初是抱著“淘金夢”而出國的,他們在海外的惟一目標就是掙更多的錢,在擁有了一定經濟基礎之後,沒有考慮到“取之於民,回報於民”,而是將大把的錢投到個人享樂甚至賭場上去,自然容易引起一些當地人的注意和記恨。近年來,華人通過個人努力獲得的財富在海外都是比較引人注目,尤其是在社會發生動蕩的時候。如在委內瑞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衰退,治安狀況日漸惡化,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華人團體不可避免地成為違法犯罪現象的犧牲品。從1989年發生第一起哄搶華人商店事件開始,華人幾乎每次都會成為各種哄搶事件或動亂事件的受害者。
後WTO時代:華商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入世已經數年了,中國的經濟已經追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聯係日益緊密,企業經營也日漸國際化,資本市場全球化以及貿易自由化。我國經濟不僅在商品市場上的對外依賴性增強,而且在資金、技術、勞務等方麵的聯係更加緊密,參與國際分工成為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必將有越來越多的商人走出國門,馳騁國門之外的商海。
這兩三年來數次發生的“封商”、“燒鞋”、“限華”等事件可以看成是經濟全球化下不同群體利益的衝突的結果。全球化一方麵促進了全球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另一方麵也打破了各國貿易保護的最後樊籬,使一些國家的弱勢行業麵臨生死存亡的殘酷競爭。全球化可以通過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達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標;不過,全球化下殘酷的競爭模式也很可能對一些群體的生計產生毀滅性的衝擊,這種不平等很容易讓人產生仇恨,同時又以暴力攻擊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在西班牙埃爾切,“中國鞋”的競爭優勢(價格、質量、經營方式)打垮了很多本土企業,最後,他們中的極少數人采取暴力的方式來對抗,這就折射出當地人對全球化的一種抗爭,而華商則成了這種抗爭的犧牲品。對最近20多年來中國公民的海外風險日漸突出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所長郝時遠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與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關,也是全球化本身的結果。”
然而全球化終究是一股誰也無法阻擋的大潮,華商惟有迎難而上,迎接挑戰,同時不斷調整,才能在此中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在海外的華商來說,轉變經營觀念,走品牌之路,提高產品的技術和文化含量是一個必經之路。華商要改變在外國人眼裏中國產品低檔次的,品牌認同程度差的印象。
華商還要加強自身的團結,這方麵,商會、行會、同鄉會、宗親會等民間社團在保護華人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擁有雄厚資金、代表工商界利益的商會起到的作用更大,如菲(律賓)華商聯總會及新(加坡)華商總會。它們設立了外聯部,專門負責與當地政府或組織溝通,維護自身利益。同時,在華人華僑內部產生矛盾時,也可以通過這些社團調解。
同時,專家建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國從一個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過程之中,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同當地的行業協會、商會進行溝通合作也是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在幫助海外華商迎接全球化挑戰,實現共贏結果方麵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利益上,同時也體現在安全保護方麵。中國政府和外交部門在處理海外華商受到侵害的相關事件中始終體現了對本國公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在交涉相關事宜、保障同胞的合法權益和妥善處理後事方麵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同時,中國在加快與有關國家的談判爭取更多雙邊司法合作的同時,也加快了批準有關國際條約和公約的步伐,利用多邊條約中的一些司法協助條款來維護中國海外人員的安全和合法權益。
另外,一些華商在海外即使已經取得所在國的國籍,也一直沒有“主人翁”的意識,沒有真正融入當地社會,對政治不太關心,忽略了自己應有的政治地位。長此以往,最終結果就是華人的政治地位無法獲得提高,華人群體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很難為自己和下一代在所在國爭得發言的機會,也就難以得到所在國的足夠重視,得不到相應的安全保障。針對這種情況,專家建議,華人要積極參政,組織華人政黨爭取公民權,爭取與當地人民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保護華人的合法權益。這一點上,在美的猶太人就是我們很好的榜樣。
同時,中國商人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要消除鋪張浪費,奢侈攀比,揮霍無度,顯耀財富的陋習,應該努力融入當地社會和文化,發揚華人勤儉節約之美德,樹立良好形象。華人要平等對待當地居民,特別是下層原住民,如身邊的工人、職員、司機和保姆等;同時虛心向當地居民學習,尊重原住民的傳統習俗和宗教信仰,開展慈善福利事業,捐款捐物救濟貧困地區,多行善事、造福一方,這樣的主動回饋有助於緩和經濟競爭導致的族群矛盾。(蔡八弟)
靠什麽維護海外華商的正當權益
10月26日下午,七家佛羅侖薩華人商品批發店聯合致信意大利《歐華聯合時報》,控訴佛羅侖薩市財政警察違規執法,肆意查抄合法華商上百萬歐元的商品的事件。信中講述了七家佛羅侖薩華人商品批發店無辜受損的經過。七位商家聯合向佛羅侖薩警察局提出強烈抗議:要求當局立即停止對華人商店的非法檢查,退回所有被非法扣押的商品,尊重人權,尊重華商的合法權益。
麵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華商損失慘重,用什麽樣的方式來加強對華商群體的保護,進而減少損失、避免損害呢?麵對暴力事件,歐洲華人要敢於保護自己。此次七位商家聯合將真相訴諸媒體,並利用法律武器,向佛羅侖薩警察局提出強烈抗議,強烈要求當地有關部門對他們的遭遇采取合法且適當的措施,保護他們正當商人的合法權益,可謂是據理力爭。但需要指出的是,僅僅依靠華商自身的努力,還遠遠不夠。要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必須建立協調機製,為遇到麻煩的華人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最便捷的方法是,及時聯係駐地的中國使、領館。華商們切切不可麻痹大意,要加強團結,小心防範,遇事要第一時間報告使、領館。另一方麵,如何貫徹“民本外交”,當華商正當權益受到損害時,為當地華人提供及時而有效的協助,是中國駐外使館及有關部門麵對的新課題,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機製。
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駐外使領館在保護國家及海外公民的利益方麵,挑起了更重的擔子。當然,天有不測風雲,有很多事情往往防不勝防,所以,中國出外的公民、華僑華人,應切實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措施。據報道,近一段時期,德國多次發生中國公民和商務團組旅遊或商務考察入境受阻和遭到警方不公正待遇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德國華[0.34 -1.45%]人組成了一個“華人自救組織”,一旦華人在德國出事,隻要一個電話,該機構就會幫助出事華人聯係律師、翻譯、谘詢等。總之,這需要歐洲華人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力量”,有“力量”才能對歐洲各國政府施加影響。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旅居歐洲各國的華僑華人,在生活、工作以及融入當地社會的諸多問題上,常常會遇到一些麻煩或糾紛。在暴力事件問題上,很多有識之士認為,華人也應該找找自身原因。歐洲華人雖然吃苦耐勞,但也許是由於文化傳統的原因,性格普遍謙和、沉默,使自己處於一個“弱勢族群”的地位。華人利益在歐洲各國政府考慮少數族群的政策時,大多排在最後一位。華人非常需要能傳達他們意願、保護他們權益的代言人,這就需要更多的華人有參證議政的機會。這就需要,海外華人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其實,華人參政的時機已成熟,正如專業人士所分析指出的:其一,有的華人加入了當地國籍,享有參政權;其二,華人經濟實力雄厚,具有參政的物質基礎;其三,華人中大有人才,具有參政能力的人越來越多。因此,隻要華人自身提高參政的自覺性,就不難找到保護自身利益的平台。
特別要提及的是,很多歐洲國家已經推出了“歐洲華人與社會融入計劃”,如法國巴黎、德國明斯特、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等,推動華人融入當地社會。畢竟今日之中國,不再是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實力和地位大為提高。因此中國再也不是無權無援的弱國,海外華僑華人任人宰割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了。事實表明,有著強大國力作後盾的海外華人,隻要注重自身的保護,並尋求正當的途徑尋求保護,爭取合法、合情、合理的權益保障,促進華人社區團結合作,同時發揮新移民自身特點和優勢,就必然能夠贏來平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