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一則 “數學天才許晨陽辭任北大,重返 MIT 任教” 的消息,在學術圈炸開了鍋。有人惋惜—— 這個曾拒絕國外優渥條件、執意回國建設數學學派的頂尖學者,為何短短六年就選擇離開?也有人質疑,甚至用 “背信棄義”“賣國賊” 的標簽攻擊他。可很少有人注意到,許晨陽臨走前留下的三句話,像三把尖刀,刺破了中國學術界的“溫情麵紗”:“風氣太浮躁、造假太嚴重、對年輕人太苛刻。”如今再看他的經曆,與其說這是一個學者的個人選擇,不如說這是一麵鏡子—— 照出了我們學術生態裏,那些亟待解決的沉屙。
01 從重慶少年到數學奇才:他的成長,寫滿 “天賦 + 拚命”
1981 年,許晨陽出生在重慶。和很多 “天才” 的起點一樣,他的數學天賦從小就藏不住。小學還沒畢業,他就橫掃四川省奧數競賽,獎項拿到手軟;1998 年,17 歲的他入選四川數學代表隊,在全國冬令營決賽中摘得金牌,直接敲開了 “國家數學集訓隊” 的大門。1999 年,許晨陽被保送進北大數學科學學院 —— 那個被稱作 “學霸地獄” 的地方。別人還在為本科課程發愁時,他已經提前啃完了碩士核心課,3 年就拿到學士學位;之後師從著名數學家田剛教授,2004 年順利拿下北大碩士學位。
2005 年,他再攀高峰,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深造機會。要知道,普林斯頓的數學係是 “世界數學聖殿”,在這裏,他跟著頂尖學者深耕 3 年,2008 年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又在 MIT 做博士後、猶他大學任教 —— 每一步,都是數學界 “金字塔尖” 的進階路。那時的許晨陽,是國內外學術圈都盯著的“潛力股”。所有人都以為,他會留在國外享受優質資源,可 2012 年,他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回國,去北大教書,我想培養中國自己的數學學派。”
02 六年北大時光:他帶著理想而來,卻被現實 “潑了冷水”
回到北大的許晨陽,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撲在了工作上—— 每天工作 18 小時,是他的常態。他想改變國內數學人才培養的模式,於是推出“討論班 + 科研實戰”:不搞死記硬背,而是帶著學生一起啃世界級難題;他想打破 “論資排輩” 的桎梏,推動北大 “博雅學者” 計劃,讓有能力的年輕人不用熬資曆就能獲得資源;他還帶著團隊攻克《高維代數簇的精細分類》,讓中國在雙有理幾何領域,第一次有了國際話語權。
那段時間,他的成果像“井噴” 一樣:解決代數幾何領域多個著名難題,拿遍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拉馬努金獎,甚至在 2017 年斬獲 “未來科學大獎”—— 這個被稱作 “中國諾獎” 的榮譽,足以證明他的學術地位。可就在事業看似“巔峰” 時,2018 年,許晨陽突然提交了辭職信。
麵對鋪天蓋地的質疑,他在采訪裏說出了藏在心裏的委屈,也揭開了學術界的三個“傷疤”:
① 浮躁之風:300 份表格,比科研更耗精力
“國外做研究是‘純粹做事’,國內卻要花太多時間‘搞形式’。”
許晨陽發現,身邊很多學者不再關心“研究有沒有價值”,而是盯著 “發了多少篇論文”“拿了什麽頭銜”“能不能入選人才計劃”。為了應付各種評估,他的團隊每年要填 300 多份表格,光整理材料就要耗掉大量時間。
更讓他無奈的是,有一次申請國際會議,因為國內審批流程太繁瑣,反複提交材料卻屢屢被拒,最後眼睜睜錯過參會機會。“大家好像不是為了做研究,是為了‘發財’—— 靠頭銜、靠論文換資源。”
② 論資排輩:拿了 “未來科學獎”,卻評不上院士
“我兩次申請院士,都沒通過。理由很簡單:我太年輕,資曆不夠。”
那時的許晨陽,已經攻克了多個世界級難題,拿到了“未來科學大獎”,可在 “院士評選” 麵前,“年輕” 成了硬傷。他曾直言:“資曆老值得尊重,但如果隻是占著位置混日子,為什麽不讓給真正做事的人?”
這種“論資排輩”,不僅讓他自己受挫,更讓他心疼學生:很多有潛力的年輕人,因為沒有 “資曆”,拿不到科研經費,看不到上升空間,慢慢就放棄了科研。
③ 學術造假:舉報剽竊被壓下,拒絕 “關係戶” 遭報複
“學術不端其實很好判斷,但處理結果總是‘不了了之’。”
許晨陽曾遇到一件事:他花 3 年指導的博士論文,被某高校教授全篇剽竊。他收集好證據舉報,可因為對方是 “學術權威”,舉報材料被壓著,最後連一句道歉都沒有。還有一次,他拒絕在“關係戶” 的論文上署名,沒過多久就發現,自己
被某核心期刊列入了 “不受歡迎作者” 名單 —— 連投稿的資格都沒了。“造假成本太低,懲罰太輕,這對踏踏實實做研究的人,太不公平。”
03 不隻是許晨陽:那些離開的天才,在說什麽?
許晨陽的離開,不是孤例。和他並稱“北大四大才子” 的另外三人,後來都選擇了出國;物理天才尹希,哈佛大學畢業後也留在了美國,他的一句話戳中了核心: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研環境有好壞。在哈佛,我能隨時和頂尖學者討論問題,沒人會因為‘資曆’藏著掖著。”這些天才的選擇,指向了同一個問題:留不住人才的,從來不是“情懷”,而是 “環境”。許晨陽曾說:“國內對科研的投資,總在‘錦上添花’—— 給已經功成名就的學者更多資源,卻很少‘雪中送炭’—— 給需要支持的年輕人機會。”
而在美國,他不用填 300 份表格,不用為 “資曆” 發愁,更不用應對 “學術造假” 的糟心事。僅僅兩年,他就完成了《K - 穩定性統一理論》—— 這項成果被稱作 “諾獎級突破”,之後還成為首位獲得 “科爾代數學獎” 的中國數學家。
他在適合自己的環境裏,重新找回了做研究的純粹。
04 結語:我們該反思的,不隻是 “留不住人才”
如今再談許晨陽,有人說“可惜”,有人說 “他不該離開”。可更該被討論的,是他留下的那個問題:我們到底能不能給天才一個“純粹做事” 的環境?如果學術評價還在盯著“論文數量”,如果年輕人還是要熬 “資曆”,如果學術造假依然 “罰不抵過”,那麽就算再多天才回來,最終也會失望離開。
許晨陽的離開,不是“背叛”,而是一記警鍾 —— 想要留住頂尖人才,光靠 “懷” 和 “口號” 遠遠不夠。唯有打破沉屙,營造一個公平、純粹、尊重創新的學術生態,才能讓更多 “許晨陽” 願意留下來,讓中國的學術真正走向世界。畢竟,能留住天才的,從來不是“挽留”,而是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