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下麵談到機票價格。
我們5,60歲的,成長時候或許還是受到計劃經濟思想比較深。
往往從生產者/Service Provider的成本出發考慮問題。
比如從芝加哥飛東京(假如是ANA),和芝加哥經過香港再到東京(假如是Cathay)。
似乎後者的話,航司的成本更大,怎麽會機票價格更便宜?
其實,從芝加哥經香港到東京,比直飛很可能要多化8-9個小時(包括在香港停留,還有一旦第一程晚點後。。。),乘客的成本要大許多。 如果價格一樣,那麽從乘客角度,誰會去坐轉機的航班?
Cathay為了搶乘客,必須以比ANA價格低許多(比如USD3-500)的價格來競爭。 而且這是指經濟艙。
這批乘客比較Price Sensitive。說白了就是他們的精力時間不太值錢。 這批乘客用低價格長時間+高誤機風險來達到總成本大致和直飛相當。
Cathay這樣做,也是因為隻要飛機不滿員,那麽多一個乘客的Marginal Cost很低。
當然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本來就隻要到HK的,不能讓這批人假裝去日本。對要買Return Ticket的很好辦,你要是跳掉HK-Tokyo那段的話,就不讓你上回程的HK-Chicago。
但是對單程的乘客就很難甄別。一個辦法就是行李直掛到終點Tok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