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High School Driven還是Zip CodeDriven

我們都知道,大學錄取分析申請人強弱時看他的學校,把申請人放在一起申請的同學比較。這樣很好操作,反正所有來自同一所學校的申請人都放一起。

如果是Zip Code Driven, 難道就按Zip Code來分申請人。比如同一個zip code的學生,除了大部分去讀本地公立,還有很多去讀周圍甚至遙遠的私校或者磁校,難道大學要把這些申請人都整理在一起看?來自不同學校沒法一起比較。或者到決定最後階段,把入選名單再根據zip code排一遍,每個zip code隻留幾個?好像也不太可行。

所以,我覺得大學要保多元化,會盡可能得少在同一所學校錄取太多,盡可能從不同得學校錄取一些,但還是按學校來,以及可以達到zip code driven的目的,而不是真的完全根據zip code 來挑人。 

簡單來說,大學錄取是“以學校為主、Zip Code 為輔”,在公平評估學術表現的基礎上,兼顧地域和背景的多樣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