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國內小學中學時的男同學們都很好動好爭好鬥能言善辯。在這裏長大的男孩子們反倒常有聽說不願和人交往包括我家對過的小印男孩
所有跟帖:
•
RFK說,都是疫苗打多了
-skyport-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8:55:54
•
國內小學中學的pool大,各種家庭都有。這邊接觸的可能以知識分子家庭為主,都有nerd基因和環境。哈哈
-seattleWA-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8:56:58
•
我覺得是放養和圈養造成的區別,我們以前在弄堂裏盡情地玩,小孩的玩心野性得到了滿足,也有和人交往的快樂。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8:58:16
•
是說北美娃都被圈養了?不是cage free? 哈哈哈
-成功的米菲兔-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00:49
•
圈子太小,父母又管得嚴
-會飛的小豬-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04:06
•
現在不少孩子小時候的活動都被父母plan好了,很少有讓他們unplanned 活動。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06:43
•
時代在變,網絡還是讓很多人願意呆在家裏了,國內現在也很多這樣的孩子
-兩女寶媽-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07:08
•
我相信常常帶孩子去play ground 玩,讓孩子和鄰居小孩,同學常玩, 玩中孩子就會有和人交往的願望。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13:55
•
男孩子尤其要玩,越野越好。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15:41
•
我覺得還是基因決定性格的最多。而且內向或者外向,我覺得都可以的,各有利弊
-兩女寶媽-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17:41
•
內向和不願意和人交往,回避交往是兩回事。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21:59
•
不願意交往,如果自己覺得舒服而且不影響生活,我覺得也沒啥。這個世界這些方麵應該是更加包容了
-兩女寶媽-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23:36
•
我是看到底下的貼發的。 我回想了我的同學中沒看到過有這種現象。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26:41
•
哦哦,我沒看到這個帖子。我們以前年代,小時候的確主要是和小朋友玩
-兩女寶媽-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29:05
•
是,以前不出去沒得玩,現在在家就有得玩,大人小孩都是
-成功的兔-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18:53
•
對,和其他孩子玩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就會有欲望繼續。正反饋和動力是成正比的。不過在美國這個多元文化社會,
-香草仙子-
♀
(324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11:07:26
•
我們小時候父母沒人推這推那,都是外麵和一群娃瘋,到吃晚飯被吆喝著回家。
-Rockeymountain-
♀
(231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01:06
•
是啊我吃好飯放下碗又出去玩,到8-9點回家。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04:38
•
我們那會兒都是戶外活動,跳房子,跳皮筋,瘋跑瘋玩。
-小鬆鬆-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32:53
•
是呀,男孩子們是一群一群的玩球,扔球,打架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35:45
•
對,很懷念,尤其夏天的晚上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到很晚
-兩女寶媽-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38:18
•
沒手機啊
-elune-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10:39:09
•
我們那會兒不愛和人交往的孩子也有,但比較少。我中學同桌的男生就是這樣,從來沒跟同學說過一句話,他數學很好,被選去參加奧賽
-小鬆鬆-
♀
(18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27:27
•
這裏好動的男娃恐怕preschool就被劃到ADHD那一欄special ed 去了吧?還不要說各地眾多的法律
-zeno-
♀
(156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31:30
•
哈哈哈,也是哈
-兩女寶媽-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32:59
•
我們有讓孩子在小區和鄰居孩子們單獨玩,串門,爬樹,去play ground。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37:31
•
媽管的太多,加上時間全用在刷題參加數學競賽上了,人的進化曆史是男性狩獵打仗,換到現代社會就是衝擊性運動,男孩從團體運動中
-windyLL-
♀
(129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33:28
•
老中女都強勢,好處是二代女娃也強,壞處是二代男娃就弱了。
-Rockeymountain-
♀
(276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41:48
•
要是這麽簡單就好了,猶太媽意大利媽都強勢,出來的男孩們一樣會社交,從小強調不同的東西。男孩就是需要運動運動運動
-windyLL-
♀
(176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45:52
•
這個是西方理念,東亞文化還是唯有讀書高。
-Rockeymountain-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48:36
•
樓主說的就是在北美的亞裔男孩觀察啊
-windyLL-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50:11
•
猶太媽強調運動?周圍男娃,小猶小印沒有小中運動多呢
-成功的兔-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49:31
•
另一個數據點:T0裏D1運動員裏,很多小猶,總共一個小印,小中多於1。
-windyLL-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10:00:13
•
這個也要看孩子的特點吧,感覺愛因斯坦就算在今天的高中,肯定不可能是運動型的
-兩女寶媽-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10:15:31
•
愛因斯坦成長在德國社會啊,德國文化本來就是male centric的,和美國非常不一樣的
-windyLL-
♀
(371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10:17:46
•
從小絕對不允許bully,就造成了這個問題。溫和但有益的bully被徹底壓製,而惡性bully依然存在,男孩被從小閹割。
-phobos-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52:00
•
在中國揪女娃小辮子大概沒啥事,這裏可能要校長室開會討論了,嘿嘿
-zeno-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53:45
•
吸毒販毒打擊不力;父母管教孩子卻如臨大敵;擬真社會的適度bully過度反應。美國教育有其諸多弱點漏洞……
-phobos-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57:00
•
記憶偏差,恐怕是因為那些不怎麽說話的男同學早就被忘記了
-風景線2-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09:53:50
•
哈哈,太對了
-zeno-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10:05:52
•
對,有人話多,有人話少,回避與人交往的同學真的沒有。
-不常冒泡-
♀
(0 bytes)
()
03/15/2025 postreply
1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