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成熟的男子,會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
一個成熟的男子,則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這句話是《麥田守望者》中的重要名句,
H/t:
https://youtu.be/8QxUuFW2x2E?si=KCiUCrtmFJg4ut1f
Transcript
《麥田守望者》" in English is called Catcher in the Rye and has also been translated as The Wheat Field Catcher. It is a novel published in 1951 by the American writer J.D. Salinger.
***
H/t:
Here's the edited version with proper punctuation and removed timestamps:
似乎整個中國就是四所大學:北大、清華、複旦、交大。
似乎英國和美國也就四所大學:哈麻牛劍。
這詞是我編的,這縮寫也是我編的。
“哈麻牛劍”指的是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劍橋。最多再加個斯坦福和UC伯克利。
剩下的學校似乎都不是學校,就像詩裏說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你走之後,所有的人都不是你。
剛才說的是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多多少少也存在著明確的歧視鏈。如果你沒進這四五所頂尖學校,你就不是優秀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就是馮老師理想中的“壞孩子”,或者隻是很普通的“其他孩子”。
但父母的這種思想對不對?
如果用常識來看,用“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是有嚴重問題的。
一個嚴重問題是,大多數父母沒有看到一個殘酷的概率問題。無論你覺得孩子多麽優秀,如果你期待他走“哈麻牛劍”或“清華北大複旦交大”這條路,那就是一條非常狹窄的路。
幼兒園上得再好,他不一定能上好小學;
好小學上得再好,他不一定能上好中學;
好中學上得再好,他不一定能上好大學;
好大學上得再好,他不一定能進麥肯錫;
即使進了好公司,他也不一定能在好公司裏出類拔萃。
更悲慘的是,即便他一路順遂,在好公司裏也出類拔萃了,並不意味著他會很幸福。你說,何必呢?
特別是我想指出的第二點: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那塊料,你卻生生地要激勵他,強迫他成為一級又一級的“優秀生”,他會耗費大量的能量,失去欣賞世界的機會,失去遊樂玩耍、享受做“壞孩子”的快樂。他失去了這一切,在過程中很可能會產生各種挫敗感。
剛才講的這些父母的期待,孩子被迫跟隨父母的期待前行,最終產生的各種挫敗感,就是《麥田守望者》的開頭。
霍爾頓就讀於當地最好的預科學校,正在與對手進行乒乓球比賽。他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可是,他一上來就不走運——他輸掉了比賽的賽點,作為擊劍隊隊長,他把比賽裝備遺落在了紐約地鐵裏,導致比賽被迫取消。
然後,他得知自己因多科不及格被學校開除,必須在聖誕節後離開學校。聖誕節從周三開始,他決定去曆史老師斯本賽先生家道別。他不希望老師因為給他打了不及格而自責,於是想告訴他,自己退學並不是他的責任。
這種情緒貫穿整個故事:一直不順,一直不爽,各種別扭。他逃到紐約,跑到格林威治厄尼夜總會,叫了一名妓女Sunny——充滿陽光的Sunny,並把她帶回客房。
在燈光下,他發現這個女孩和自己年齡相仿。當她脫去上衣時,他不知所措。他告訴她:“我就想跟別人聊天,我不想滾床單。我才16歲,我才15歲……阿姨,我還小,我還隻是個孩子。”
女孩很生氣,轉身離開。盡管霍爾頓已經按時付費,她還是帶著老鴇回來向他索要更多的錢。Sunny從他的錢包裏又拿走了5美元,而老鴇莫瑞斯則對他一頓拳打腳踢。
嫖娼的結果竟然是被打一頓。之後,他的生活充滿了更多這樣的例子:幹什麽都不成,幹什麽都不順,青春的失敗感撲麵而來。他持續在青春的失敗狀態中思考著——懸崖就在前方,潛在的失敗就在前方。
他希望做一個“麥田守望者”,希望所有的孩子不要掉進懸崖。或許可以有少量的小失敗,但不要跌落深淵。他希望保護孩子們的純真,盡管他自己還是個孩子,盡管他麵對了無數的失敗。
然而,他的老師卻持不同的觀點。霍爾頓的英文老師安多裏尼先生告訴他——
“一個不成熟的男子,會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
一個成熟的男子,則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這句話是《麥田守望者》中的重要名句,也是霍爾頓完全不認同的觀點。
但我呢?我覺得我的三觀更接近霍爾頓。
我寧可為了某個事業英勇地“死去”——當然,這裏的“死去”可能是帶引號的,意味著不成比例的投入、大量的時間消耗、極少的回報。
比如我的寫作,比如我在醫療領域的努力,比如我對古器物的熱愛。這些可能都不是“名利最大化”的最佳選擇,但我樂意去做。
按照安多裏尼先生的定義,這或許是不成熟的表現。但我不這麽認為。
我認為,為某個事業奉獻,反而是成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