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渣一個,當年考上了好像是上海大學本科,父母送出來讀美本。在一個南方落後州的州大。從一個專業跳到另外一個專業,好像學了5年還是多久才畢業。期間加入教會,有知識有涵養的前輩華人很多,孩子又心地善良,對教會義工非常熱愛。教會前輩開start up,拉他去工作,父母也給點助力,通過這份工作拿了綠卡。現在在另外一個比原先州好的旗艦州大讀計算機博士,也拿到獎學金。
2. 女娃,今年上了國內名牌大學的實驗班。父母從小盯著她學習,上各種個樣的補習班,好像小學就學了C,還是c++. 小時候性格活潑開朗,討人喜歡。人也聰明。從中考到高考,成績都很不錯。但是父母認為中考沒考好,沒進第一名高中。高考又沒考好,沒進夢校。那麽多年下來,女娃的EQ變得很低,人也沉默寡言。在國內這種極致卷的大環境下,不知道她的大學生活會怎麽樣。
3。ABC女娃,從小老實安靜,與世無爭。小時候在外人看來很木訥。很熟悉她的人才知道她很聰明。小時候回國,被國內比她小一歲的那女娃壓一頭,什麽玩具兩人一起玩,沒幾分鍾後老實娃就兩手空空,找父母要新玩具。去中文學校學跳舞,因為聽不懂老師那些非常不口語的指令,嚇得老撲到媽媽懷裏求安慰,甚至哭過。媽媽在舞蹈班上旁聽,又摟又抱又親又做翻譯,哄了她好幾堂課才能把她正常drop off。女娃生活在比較富裕的白人為主的郊區,一直公校長大。學校氣氛一直非常寬鬆。這個給了孩子非常好的成長空間。從高中開始也變得越來越自信,教小朋友網上學個樂器,那家媽媽奶奶都到家裏來拜訪,給她送禮物。高中的俱樂部當不了頭,還是認認真真地帶學生學習,給他們布置要學習的內容,講解要點,給他們出考題。到了大學,還一直參加慈善機構的教學,每周一個人花三小時在網上帶十幾個小姑娘學習,還知道怎麽幫助她們互動。申請大學的時候父母擔心她說話太謙虛太簡短,還請了一個有經驗的校友麵試官給她做了mock interview,希望她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一步步都讓她更自信,雖然沒有申請過intern,但是在學校申請了幾個競爭很激烈的寒假項目。第一年寒假作為新生進了一門才收15個學生的免費 study abroad的課。第二年寒假又通過寫申請,麵試講課,申請到了global teaching lab去歐洲教課的機會。
三個個例,我覺得男娃就是大環境給了他不斷試錯的機會。兩個女娃的比較就是寬鬆的環境讓第二個女娃可以慢慢長大,慢慢彌補自己的短板。第二個女娃沒有把大塊時間用在到外麵學習刷題上,而是在畫畫,練習樂器那些自己特別喜歡又擅長的事情上找到樂趣和自信。當然她的高中俱樂部比賽是要自己學習和練習的。父母老師也沒有拔苗助長,給她充足的時間和安全的環境。老師每年都和父母討論怎麽幫助她,又告誡父母不要強調她的弱點。安慰父母她是quiet leader。美國的傳統教育的nurturing還是有很多珍貴的東西。追求短平快,在學習上花大量時間不一定值得。
說起就業,坦子裏的目標有些太高了。我一年前招過一個data analyst,就是最最普通的美國白人,CC畢業,然後進一個最差那一類的州大讀完本科,又讀了一個碩士。一直靠酒吧工作養活自己。當時覺得他很一般的背景裏有閃光點,他的GPA很高,給我看了一個很childish的school project,裏麵讓我看到潛力。我培訓了他半年,現在他已經是個非常能幹的人。我們這種單位的工資是坦裏拿幾十萬大包的看不起的。但是福利非常好,work life balance 也好,工作也是造福社會的。小夥子是由衷地開心。我們整個單位 elite學校出來的很少,但是能幹快樂聰明的很多。坦裏是不是放低一下要求,生活就會快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