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手裏的資料不多,就是藤校的financials。學生學費占收入的比例並不是很高, 從Spending看,多一些學生,可能需要基礎設施的加建,還需要更多的教授。公立大學的加建有州的支持, 私立大學未必有。所以多招生的投入是相當可觀的, 但是美國出生的孩子越來越少,這個投入大概率是賠本。
聽說HY這樣的學校,Donor要排隊,如果不是legacy之類的, Donor的孩子能不能拿到學位是排位的,千萬也未必拿到。芝加哥大學則明碼標價是500萬。 所以和Donor不用爭,他們是真的自費上學,他們給的錢,幹啥都夠了。不招他們, 學校也未必補什麽普通學生上來。
第二, 辦學都要擇優。大數原理,Sample越大, 均值越接近於Mean。
第三,維持名校的神秘性。美國是個大草台班子,隻不過沒有近距離接觸的話, 多數人總是不敢相信這個原理。 如果常青藤真的牛,為什麽前蘇聯解體之後, 美國的每一個決定現在回頭去看都是那麽的愚蠢呢?
舉個例子,我幾年前還看到波音的前CEO到處蠱惑人心, 什麽夢想啊,要啟示啊,要想Big啊, 然後波音的飛機接連出事, 做實了他是個草台班子的頭,也就下台了。
大學學的東西根本差不多。 名校抓來尖兒, Elites在一起自以為是,互相砸錢, 這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