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個副教授,就算是和博士生一起,一年能能發幾篇論文?一篇論文從投稿到發表要經曆多少過程和時間嗎?一個學者,一年又能發幾篇文章在Q1,Q2期刊上?你們這些讀書人難道不知道,沒有經曆過?我不理解,無論是博士生或是副教授,誰願意輕易放棄Q1,Q2的一作,更何況是4篇文章,問題是誰也負擔不起對自己前途的損失。畢竟,如果走過學術的,應該不會不明白這些吧?特別是,現在每篇在優秀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最後都有明確列出每個作者的具體貢獻的,更何況,現在,任何人你在正式科研期刊上發過的任何文章都很容易按名字檢索出來,而且還無法掩蓋。一個靠研究吃飯,你如果整天發低檔期刊,後果可想而知,你們不會連這也不知道吧?
所以,發文本身並不代表水平,你整天發Q4的或是科普期刊,那發得再多也沒用。這本身就像評職稱,競爭靠的是數量和質量。現在最新集體發文流行的是宣稱所有作者享有同等權利,而不是名字排在第一的就是一作。希望你們這些讀書人先搞清楚了。
STS評比不要求文章被發表過,如果是發表過的文章,也必須是一作或是合作發表,作者不能多於2人,但是你隻能送一篇文章去評選。如果這些孩子真能進入STS300甚至40,應該還是有點特點的。所以如果故事屬實,那麽高產的期刊質量也不會很高,但這不影響STS的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