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留學生文學建築的一塊拱心石(Keystone)

本文內容已被 [ LBI_Fish ] 在 2023-10-11 00:15: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當代留學生文學建築的一塊拱心石 (Keystone
—-- 《長江東流去 》(上卷)賞析

醉裏挑燈看書
 

春秋戰國時代,四川某地一條湍急的河流上,一座新建的大石橋急著要用,按照原先的設計,橋拱中間卻剩下一個大口子,需要一塊拱心石(Keystone),否則橋身不能合攏。拱心石是橋拱頂端的一塊石頭,也是施工過程中放置的最後一塊,將所有石頭鎖定到位,使拱門能夠承受重量。領頭的掌墨師(工程師)命令手下的工匠,現場取材打磨,可無論怎麽打,石頭都不符合窟窿的形狀。

眼看著祭天的隊伍,即將經過此橋,眾人都急得焦頭爛額。沒有拱心石,橋就可能塌了,後果不堪設想。這時,人群中一位姑娘,看著缺口的形狀,立馬想起,前幾天有個老頭送了她一塊石頭,不管是形狀還是尺寸,都很像是橋上的窟窿。於是她和母親趕緊回到家,把石頭抬過來,經過掌墨師的丈量,發現石頭好像專門為缺口量身打造的,往石橋中間的缺口一放,果然嚴絲合縫。掌墨師覺得不可思議,當聽到姑娘說石頭是一個自稱從“魚日村”來的老頭贈送的,等著換嫁妝。這時,他才恍然大悟,那正是幾天前被他當作是偷懶混飯吃而趕走的老頭,所謂的“魚日”不就是“魯”嗎?原來那個老頭就是魯班師傅呀。快要出嫁但買不起嫁衣的窮姑娘,在石橋合攏的關口獻出了一塊拱心石,橋造成了,她的嫁妝也不愁了。

上麵的故事就是1958年謝晉的一部經典電影《魯班的傳說》裏”魯班造橋”。

在《長江東流去(上)》(以下簡稱《長江》)的第九章第四節,有一段借錢家樂教授之口的話,用來描述90年代初的情形,“...現在的這些文藝作品,小說也好,電視劇也好,多多少少都取決於創作者的個人閱曆,難免會以偏概全,這部劇離我們這麽多的留學生、學者的生活可能還是遠了一些......我特別希望能看到一部全方位地反映我們留學生的作品,現在大家都忙於學習、工作,你們中間也許會有哪一位,將來能下決心去做這件事,這其實也是很有意義的。”

2012年,長篇小說《夢/在海那邊》的作者洪梅在《後記》裏寫道,“在近一二十年來,以海外華人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卻很少有以這個群體(指留學生)為主角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從表麵上看,這群‘幸運兒’的經曆似乎過於一帆風順,他們融入主流社會以後的生活也似乎過於千篇一律、乏善可陳。”

在過去幾十年裏,一部又一部出現的留學生文學作品就像是一塊又一塊的磚石,構建著從他們的現實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文學建築。在手機閱讀漸漸成為流行方式之後,特別是短視頻和所謂三分鍾“讀完”一本書的碎片化閱讀,讓忙忙碌碌的現代人更加難以集中注意力超過幾分鍾了,再去讀一部長篇作品的時間、興趣和能力都在下降,而且,當年留學生們現在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豐富和繁忙,很難想象還有人願意孤燈隻影地去做和每天的衣食住行無關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以為,不僅留學生文學已經日漸式微,甚至連文學本身也已步履艱難。讀完了《長江》,我不禁想起那個古老的魯班造橋的傳說,我知道,一塊能夠填補當代留學生文學建築的拱心石終於出現了。

 

(限於篇幅,更多內容,請見博客裏的文章。)

(在亞馬遜 www.amazon.com 輸入 “長江東流去”即可查詢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