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從看連環畫開始。父母買的很快看完了。後來知道了鄰居的爸爸可從工廠裏圖書館借書來,就幾乎天天傍晚守在他家門口,等他回來,問有沒有書啊?
後來大姐說,這種連環畫太局限,應該看正式的書了。打開我們五鬥櫥的一個櫥門,裏麵是一櫃子的少年文藝。這下真像是老鼠掉了米缸, 好開心,那是2年級。
家裏有一本《青春之歌》,看了應該有幾百遍了,每次隨手翻到哪一頁,從那一頁開始看。後來班級裏可以借書了,老師每次把最厚的書給我。
樓下的先生對我說,我有一本書, 不過不要告訴別人嗬,那本是矛盾的腐蝕。那時畢竟年齡小,對書的理解很有限,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的話,把它背了又背:
“我現在是鬥爭呢,是做戲?又不像鬥爭又不像作戲!最傷腦筋的是鬥爭中又有鬥 爭,戲中又有戲。
又後來知道區圖書館有書借,走過去要45分鍾呢,不管,大風,大太陽下走了許多次。
再後來新華書店可以出借書了。再不用去區圖書館了,每天一分錢,當然書店裏的人都認識我了。走過去也要20多分鍾,要穿好幾條大馬路,那時侯的家長沒有現在這麽擔心。
工作以後住家裏,沒給過父母一分錢,花了很多買各種雜誌。
有個壞習慣。凡開頭的景色,環境描寫我都跳過不看,隻看情節,所以我寫的東西裏形容詞很少。
而且我隻喜歡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