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論,不過是一場誤會罷了

來源: JustWorld 2023-06-05 19:52:1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275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JustWorld ] 在 2023-06-05 19:56:3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原生家庭論,不過是一場誤會罷了

FanlyLeeIP屬地: 陝西
2

最近兩年,發現有個詞非常流行,原生家庭。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與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也就導致大家迫切的想要了解,為什麽會產生這種差距,最終,大家把落腳點放在了家庭背景上,覺得一個人性格的養成、取得的成就,都是來自家庭的影響。

的確,家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一個人。

但,這是必然的嗎?

我們今天想要討論的話題,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準備好了嗎?跟我一起來探索吧。

我們先拋論點,然後闡述。

這裏需要說到一個概念,就是 “行為遺傳學三大定律(Three laws of behavior genetics)”,由心理學家埃裏克·特克海默(Eric Turkheimer)提出,嚴格來說他是行為遺傳學專家,埃裏克·特克海默在2009年贏得了詹姆斯希爾茲雙胞胎研究獎。

First Law. All human behavioral traits are heritable.

第一定律。所有人類行為都是可遺傳的。

Second Law. The effect of being raised in the same family is smaller than the effect of genes.

第二定律。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影響比基因的影響要小的多。(換句話說,由原生家庭造成的影響非常小)

Third Law.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variation in complex human behavioral traits is not accounted for by the effects of genes or families.

第三定律。在複雜的人類行為特征的變異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由基因或家庭的影響造成的。(換句話說,行為特征中很大一部分影響因素,與遺傳和家庭無關)

如果定律讓人一下子難以理解的話,我們用案例來說明。

這是在心理學範疇被多次引用的實驗,因為這樣的實驗周期長達數十年,要跟蹤記錄非常不容易,所以也就頗具代表性。這就是眾所周知的 “雙胞胎實驗”。

實驗#1

在一對雙胞胎的家庭裏,父母留下其中一個小孩自己撫養,另外一個小孩送去其他沒有任何親緣關係的陌生家庭撫養。(不用擔心社會倫理問題,事實上這是行為心理學家們發現的巧妙辦法。他們注意到了一些被遺棄的孩子,這些孩子中有很多是雙胞胎,但卻被領養到了不同的家庭。我們一邊惋惜棄嬰的悲慘命運,但另一方麵,卻為雙胞胎研究提供了機會。)

這個實驗想要驗證什麽?

我們普遍知道的一個現象,同卵雙胞胎的遺傳結構幾乎是一樣的。

這個實驗是想觀察,假如這對同卵雙胞胎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未曾謀麵,也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如果他們表現出來的特征高度一致,那就是先天遺傳;如果,他們的行為表現出毫無共性、甚至大相徑庭,那就是後天的影響遠大於先天遺傳。

實驗#2

增加兩個條件,一是原生家庭,而是異卵(異卵雙胞胎,有50%的遺傳結構是相同的)。如果,一對異卵雙胞胎被同一個家庭收養,也就是在同一個環境下長大,那麽兩者特征相關度越高,則說明環境的影響越大。

結果怎麽樣?

研究結果令人震驚。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影響,是遺傳。

這對同卵雙胞胎,在分開撫養的情況下,長大成年後,他們的表現依然是高度相似的。也就是說,一出生就分開的同卵雙胞胎不僅相像,而且相似程度和在一個家庭養育的同卵雙胞胎沒有什麽差別。

行為心理學家還發現,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無親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其相似程度,並不比大街上隨機的陌生人更高。

01

第一定律,遺傳力

什麽是遺傳力(Heritability)?

遺傳力又稱遺傳率,指遺傳方差在總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遺傳力分為廣義遺傳力和狹義遺傳力。數量性狀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那麽表型的變異可能有遺傳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甚至還有環境和遺傳相互作用的因素。

遺傳力表明某一性狀受到遺傳控製的程度。它介於0與1之間,當等於1時,表明表型變異完全是由遺傳的因素決定的,當等於0時,表型變異由環境所造成。

事實上,不存在遺傳力為0的情況(見第一定律)

人類一些性狀的遺傳力,舉幾個例子。

身高:0.81

體重:0.78

智力:0.80

精神分裂症:0.80

數學天賦:0.12

文史天賦:0.45

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的身高、智商及精神分裂症等幾種性狀受遺傳控製的程度較大;相反像數學的天賦等遺傳力的作用很小,主要是依靠後天的努力和培養。

據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智力商數》詞條記載:“根據調查結果,約70%-80%智力差異源於遺傳基因,20%-30%的智力差異係受到不同的環境影響所致。”

回到開頭的那個同卵雙胞胎的實驗,如果我們知道父母撫養的這個小孩子的生活,我們大概有90%的把握大膽推測,被寄送撫養的那個小孩的生活是相似的,不管寄養家庭是貧窮還是富有,家裏有多少個兄弟姐妹。

如果性格是一種適應,為社麽人們應當將這種在遊戲裏應用的策略一直帶到成年呢?一種可能性是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完全脫離父母的軌跡,而在獨立競爭中生活。另一種可能性是,有主見和保守主義這樣的策略和其他策略同樣是一種技能。隨著年輕人在磨練這種技能上投入的越來越多,他就越來越不願意在學習曲線上回頭,重新培養新的應對他人的策略。

02

第二定律,原生家庭

我們已經得知,子女受影響的最大部分來自於父母的 “基因”,那麽,其它的就是來自於外在環境了。說到環境,行為心理學專家們把環境分為 “共享環境” 和 “非共享環境”。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行為遺傳學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定量遺傳學方麵,共享環境和非共享環境概念的引入深化了人們對環境作用的認識。對於環境和遺傳關係,不僅認識到 “基因-環境” 的交互作用可能存在三種形式,還揭示出遺傳對環境測量的影響。

羅伯特·普洛明(Robert Plomin)等人的研究發現同一家庭兄弟姐妹之間的差異是由於經曆的不同環境造成的,使得兄弟姐妹彼此不同的環境在行為遺傳學上被定義為 "非共享環境"。

那什麽是共享環境?

共享環境就是我們所說的 “原生家庭”,相比較非共享環境而言,共享環境是相對比較容易被控製的變量。

我們看到的這幾個元素,基因、共享環境、非共享環境,加在一起就是行為遺傳學的ACE模型。

A(Additive Heritability),加性遺傳力。指的是我們從父母那裏所獲得的遺傳基因。           

C(Shared Environment),共享環境(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從出生至成年期間所成長的家庭環境。           

E(Non-shared Environment),非共享環境。指的是我們成年之後自己的人生經曆。

繼續回到我們開頭的 “雙胞胎實驗”,兩組實驗,不僅僅隻是證實了 “基因” 的影響,而且,還同步得出了影響的數值。這組數字讓人窒息。

50:0:50

套用ACE模型來解釋,就是加性遺傳和非共享環境各占一半。共享環境(原生家庭)沒有立足之地。

看到這裏,我相信有些讀者朋友們要困惑了。長久以來,我們所說的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呢?

困惑#1

如果原生家庭不重要,那麽童年的心理創傷和陰影呢,這些影響不大嗎?

確實夠大,不少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了,創傷性經曆會影響人格發展,如果這樣的創傷性經曆發生在童年時的家庭中,那自然會對子女的人格造成傷害。

原生家庭論也確實具有足夠的普適性,幾乎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和父母不愉快的經曆,也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所不能接納的性格缺陷。

問題在於,父母再怎麽討厭,也不會壞到不給你飯吃,就算體罰,也不會真的要了你的性命,這些都還不足以構成家庭虐待兒童的創傷。隻是,恰好,當有了 “原生家庭” 這個理論後,為人們的缺陷找到了解釋的理由。也有很多人,自然地把這個理論往自己身上套,覺得自己的性格缺陷都是父母造成的。

行為心理學家指出,一個有憂鬱症潛質的小孩子,不論是被同樣有憂鬱症的母親撫養長大,還是沒有憂鬱症的寄養家庭母親撫養長大,他們成年後都會有這個特質,這個影響,隻跟母親遺傳有關,與誰撫養長大無關。

困惑#2

如果原生家庭不重要,家長們費盡心思為子女創造的學習環境,以及投入的資源呢,比如社區、學校、鄰居等等,難道沒有太多幫助嗎?

對不起,答案非常諷刺,似乎沒有。

還記得,上期嘉賓依琳,在L小姐書·讀書俱樂部分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嗎?

作者塔拉,1986年出生在愛達荷州的山區。父親是一名摩門教徒,擔心學校是一個陰謀,不讓他的孩子去學校。因此,塔拉在17歲之前都沒有踏入過教室一步。

後來,塔拉痛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

那麽,家庭真的一點也不重要嗎?也不是。隻是想要告訴大家,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正確的陪伴與關愛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我們無法期望太多。

很多影響都是我們自己建構出來的。

而建構來自於我們大腦的思維模式,來自於我們的認知。之前的文章我們有提到過。

這裏,我非常同意後現代哲學的一種說法,認為,真相都是建構出來的,建構本身沒有實體,你不相信,它就不存在。

03

第三定律,環境影響

埃裏克·特克海默(Eric Turkheimer)提到。

The greatest virtue of the new challenge is that it abandons the implausible environmentalist contention that important aspects of behavior will be without genetic influence.

新挑戰的最大優點在於,它摒棄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環保主義者的觀點,即行為的重要方麵不會受到基因的影響。

個性中的差異,大概50%是有遺傳原因的,這意味著另外的50%一定是源自父母或者家庭嗎?不是的!

現代基因研究證明,人與黑猩猩基因差異雖然隻有不到1%,但比較人與黑猩猩的大腦,不僅人腦的容量大,而且複雜程度更高,如果說腦量和腦的複雜程度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那麽腦功能的形成是離不開社會環境的。

拿人和黑猩猩的嬰兒來比較,出生時差別不是很大,但到了1歲,黑猩猩就已經大致發育成熟了,人類小孩則還要很長的時間緩慢成長,便有很多機會接受環境外來訊息的影響,慢慢塑造出精細的構造與功能。

這說明人腦的發育有基因以外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社會環境,包括文化因素等。

是否在一個家庭中養育最多能解釋人們性格差異的5%。

在同一個家庭裏長大的孩子並不比放到不同星球上長大的孩子更為相近,這一發現表明,我們對性格的發展了解是多麽的少。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關於父母影響的金科玉律是錯的。

剩餘的45%來自哪裏?沒人知道。

科學家們推斷,性格或許是由鐫刻在成長的大腦中的獨特事件所造成的,比如胎兒在子宮中的位置、母體中血液轉向的數量。出生時的擠壓方式、是否有某些疾病殘存在大腦中或在新出生的幾年中被感染等等。

或許性格是由獨特的經曆所塑造的,比如被狗追逐,或者感受到一個老師善意的行為。

或許父母的特質和孩子的特質也在以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因而,相同父母撫育大的兩個孩子的確具有不同的性格。有一種父母可能會獎勵喧鬧的孩子而懲罰安靜的孩子;另一種父母可能剛好相反。

朱迪斯·哈裏斯(Judith Harris)搜集了大量的證據,證明任何地方的孩子都是被他們的同伴群體、而不是被父母所社會化的。

在各個年齡段,孩子們會加入各種玩耍群體、圈子、團隊、死黨、沙龍,在這些群體中謀求地位。每個群體都是一個文化,從群體外吸收一些慣例,並形成他們自己的慣例。

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從一個群體換到另一個群體,直到最後進入成人社會。在一個層次中獲得的聲譽會使這個孩子在下一個層次中先發一步。最重要的是,青少年幫派中的頭頭總是第一個約會的。在各個年齡段,孩子們都努力想弄明白怎樣在同伴中獲得成功,並將此作為他們優先考慮的策略性做法,而把父母強加的任何東西置於腦後。

“許多在孩提時代移居美國的成功人士,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在文化上笨手笨腳的父母的影響,而他們的父母也一直沒學會這個國家的語言和習慣。作為一個語言發展的研究者,我總是驚訝於孩子們能夠如此迅速地跟上同伴們的語言(特別是口音),盡管他們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更長。”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說到。

為什麽孩子們沒有聽任父母的擺布呢?

像羅伯特·特裏弗斯(Robert Trivers)和朱迪斯·哈裏斯(Judith Harris)一樣,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也懷疑這是因為孩子們的遺傳利益隻是與他們父母的部分重疊而已。孩子們從父母那裏得到卡路裏和保護,因為父母是唯一願意提供這些服務的人,但孩子們的信息則是從他們所能找到的最好來源中獲取的,並為了他們自己的生命而構建應對策略。

父母不一定是周邊最有智慧、最博學的成人,更糟糕的是,家中的繁瑣規則往往更偏向於這些剛出生的孩子或還未出生的兄弟姐妹,而不是對他們自己有利。就繁殖而言,家庭是一條死胡同。

04 

總結

進化是指一個群體而不是個體的變化過程,是群體在進化而不是個體在進化。群體是一群能正常互相交配、繁衍的機體,一個群體內的全部基因被稱為基因庫(GenepooL),因而進化就是一個基因庫的一代代的變化。

羅伯特·普洛明(Robert Plomin)在獲獎公告的聲明中說:“基因通過影響我們和周圍世界的互動方式,推動我們選擇、修改、甚至創造環境的方式、塑造我們自己。”

“DNA並不重要,但它比所有東西加起來都重要。”

基因,至少有一半決定了我們的人生,但並不需要為此而氣餒。我們也不要把群體數據遷移到個體身上。

早在2016年,CBRE谘詢公司和中國公司Genesis出爐一項報告稱,今天50%的職業,將在2025年消失!人們將從事更有創造力的職業。

我們今天所認為好的東西,未來也許毫無用處。那我們就不需要給自己徒添煩惱,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擁有自我理解和自我變化的巨大潛能,總會在某個領域發揮自己的長處。

尤其是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用開放的心態擁抱更多的可能性。最後,用L小姐常常說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文章。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場不斷自我探索的旅程。

所有跟帖: 

智力的80%來自父母的遺傳!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19:53:40

東北亞的人群智商是全球最高的,他們的祖先熬過了十分漫長的寒冷天氣而獲得的。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04:22

千萬別自吹的太厲害,工業革命後亞洲就開始了被碾壓的曆史,直到日本脫穎而出,直到二戰後。。。你還覺得真是最高? -Midwestrural- 給 Midwestrural 發送悄悄話 (405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12:37

沒有吹的意思,隻是想啟蒙一些無知的人!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16:25

感覺東亞人的聰明沒用對地方。文化對人智能發揮影響更大。這不能碰,那不能著,這個別得罪,那個文字獄的,讓人怎麽發揮 -bobpainting- 給 bobpaint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32:33

文化氛圍,社會習俗等等也是該地區聰明人一道建立起來的。。 -Midwestrural- 給 Midwestrural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36:28

專製暴君不見得不聰明。就如有人的聰明才智不用在正道上。 -bobpainting- 給 bobpaint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41:28

把一個個暴君扶上位的,不也是周圍的一幫聰明人啊。。。哈哈 -Midwestrural- 給 Midwestrural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43:28

說的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專製統治,抑製了人們的積極性。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38:11

平均智商高但方差小。西方人平靜智商沒有東亞高但是方差大,說明有很多及其聰明和及其愚笨的,也就是這些及其聰明的引領世界向前 -fakegreen- 給 fakegree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4:38:39

你的說法沒有統計證據。隻能說,白人和東亞人硬件(智力)差不多,軟件不同(文化)。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5:03:41

有很多研究,查查就知道了 -fakegreen- 給 fakegree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5:11:50

完蛋了我,都認得每個字,但不知道倒底要表達啥。 -Shanghaigirl98- 給 Shanghaigirl98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18:49

我現在發覺性格與星座有些關聯LOL -紫牡丹- 給 紫牡丹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00:26

星座是陽曆的日期嗎? -bobpainting- 給 bobpaint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50:07

是的。有一些特性真的是其餘星座少見的。 -紫牡丹- 給 紫牡丹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1:12:42

國人談論所謂原生家庭,更多是要想建立起鄙視鏈,並非真正要討論什麽。。哈哈。。 -Midwestrural- 給 Midwestrural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01:23

或者是找借口 -紫牡丹- 給 紫牡丹 發送悄悄話 (167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03:28

原文用原生家庭做標題,隻是引起人們注意。文章的內容超出絕大多數人的傳統認知。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09:05

主要是找借口。 -靜聽秋雨- 給 靜聽秋雨 發送悄悄話 靜聽秋雨 的博客首頁 (135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15:48

“數學的天賦等遺傳力的作用很小,主要是依靠後天的努力和培養。” 不太同意這個定理:) -yddad- 給 yddad 發送悄悄話 ydda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27:48

具體學科受後天的影響很大,比如有天賦但是沒有選擇這個學科方向。所以代際相關不大可以理解。但是解釋的時候要小心,解釋成 -兩女寶媽- 給 兩女寶媽 發送悄悄話 兩女寶媽 的博客首頁 (117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44:00

具體學科最後的成就和天賦是兩件事,有天賦加上後天的努力更容易成功。 -yddad- 給 yddad 發送悄悄話 ydda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57:20

內容是近十年的科技成果,僅供想看的人看,不想看的人可以跳過,沒必要吹毛求疵。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30:24

專業知識多數普通人無法理解,沒有相關背景,看英文也不易。如果想看英文,自己找嘛!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0:35:11

好文!嚴重同意“任何地方的孩子都是被他們的同伴群體、而不是被父母所社會化的。”。 -pingsong- 給 pingsong 發送悄悄話 pingso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5/2023 postreply 21:11:03

謝謝分享,讀了感受,娃走到哪就看他的造化了 -zaocha2002- 給 zaocha200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4:46:24

要說科技研究成果的話,也就是嚇唬一下沒上過大學的人,讀過研究生院的都知道學術研究是什麽 -lzr- 給 lzr 發送悄悄話 lzr 的博客首頁 (66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5:10:38

真的?那俺灌水要繼續加油。-:) -有言- 給 有言 發送悄悄話 有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5:19:53

遺傳對生理最重要,大象吃素還那麽胖。家庭對心理健康很重要,對職業規劃有一些影響 -新年好運- 給 新年好運 發送悄悄話 (216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5:35:24

我對此文的解讀:一命,二運,三風水。命:先天基困決定壽命,健康,智商。運:社會環境和機遇。風水 :家庭門風、生態和親情。 -一帖- 給 一帖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6:08:54

總結到位!手工點讚。 -靜聽秋雨- 給 靜聽秋雨 發送悄悄話 靜聽秋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6:31:03

謝謝,在深秋的年岺,我最偏愛宋詞裏的一句"而今聽雨僧蘆下" -一帖- 給 一帖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6:44:39

很好的解讀!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23 postreply 06:52:1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