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1大藤大約錄取千分之五的學生。加上小藤大專業的分流,大體上說要想進T11或者小藤大專業要得是前百分之一的學生。
那麽怎麽評判前百分之一的學生呢?說白點就是把對手比(踩)下去唄。怎麽比怎麽踩?就是通用成績加專項成績的總體比較。通用成績就是基本上大家都有的基礎成績。專項成績就是絕活,包括家庭背景。前者比較容易標準化,比較“公平”。後者比較容易“主觀”,比較容易腐敗,但是更加實用,更加靈活,更加有未來。這一點其實在大學,在研究生院則更明確。基礎款入門,專業課,專業成就才是主導。修一萬個學分的基礎課且全A,依然連畢業都不夠。所以T11錄取,EC才是主導,ACT/SAT隻是通用基礎。不要喧賓奪主。標考隻是入圍,EC才能奪標。
回到前百分之一學生的標準。顯然前百分之一的基礎課成績顯然是不足以稱為前百分之一的學生的。標考一次考滿的學生隻有千分之幾,但是十次考滿的學生恐怕放開考的話就會有百分之幾,甚至更多。當然更多的學生也許考一百次也滿分不了。無論如何,如果僅以標考成績錄取的話,就隻能把標考搞得奇險才可能刷人。但是這一來違反基礎學習的意義,二來也最多隻能選拔出做題家,對社會人才的多元需求也沒好處。所以既然歸根到底大家比拚的是同樣時間投入的情況下,最大產出是哪個。
如果學生在某個項目上(在參與者中)萬裏挑一,那麽學校會求著學生去。如果是千裏挑一,錄取也問題不大。如果是百裏挑一,顯然還不足以稱為全麵評估的百裏挑一。因為這麽多項目,各個項目的百裏挑一加起來可能都有十裏挑一了。所以必須有幾個百裏挑一,才可能成為概率上的綜合性百裏挑一。才能把對手打下去。
標考滿分一次性是足以百裏挑一了。幾次考下來,為了考滿分而考滿分的話,就未必了。問題是學校也不確定是幾次考下來的。所以以此不足以成為單項千分之一的成績。這也是標準考試,因為“標準”不是對抗,絕對不是相對,不足以拉開細微檔次的根本性缺陷。而單項百分之一的成績,也就遠非綜合百分之一。所以標考滿分不被T11錄取的大有人在。
那麽標考滿分是不是毫無意義呢?自然不是,36比35比34還是不一樣的。36還是有點加分,34也就算是不拉後腿而已。但是這個小差別還得和其它小差別合計才能量變引起質變。
EC想有好成績,說嚴重點那是要從幼兒園抓起的(文體項目)。起碼也是要從一上高中(社會項目)抓起。這種情況下,隻要考到34/35,甚至某些情況下的33,都沒有必要再去折騰36了。因為那純屬畫蛇添足,得不償失。有時間還比如抓好EC,哪怕多上大學課程,多參與社會活動,也更有意義。當然如果前麵沒有EC的鋪墊,到了路徑狹窄的時候,隻能考拚標考滿分或者多上幾門AP來拉高一點成績,也不是不可以。多一分是一份。這種基本上早申沒什麽戲,但是有一些可能在普申甚至候補的時候卷進去。一般而言,所謂錄取玄學多是這種學生。沒什麽大亮點,就是吃苦耐勞,腦子也還行,湊名額的時候隨便點進去,誰進誰出都是湊數。進去也就那樣,沒進去也就那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