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1點半06分到家,也就是周六打破了自己周五剛打破的個人長途駕駛記錄。
周五上午 CA的OC出發=> 到達AZ的Phoenix 的酒店,全程359 Mile,用時 5小時20分鍾(10:46am=>4:06pm);
周六下午返程,從Phoenix的賽場出發=>CA的OC, 全程365Mile,用時4小時56分鍾(6:12pm=>11:06pm)。
兩天往返700多英裏,用時10小時多一點兒,開長途車什麽的再也不怕了。就是導航顯示5小時半的車程,也不曉得怎麽開的,回程開出不到5小時。單程都是加完油一腳到底,中途無休無停靠。
如果我沒記錯,印象中5小時20分鍾,正處於許多人首馬完賽者的理想時間區間(5小時15分左右);4小時56分,處第二次馬拉鬆完賽的理想區間(4小時45分 左右)。
隻是我換了種方式,用駕駛的方式完成了長距離體能極限挑戰。
有些行為,完全是被刺激出來的,比如我們隊的黑人家長。之前有講,我們的教練是攀岩和衝浪領域少有的黑人參與者。黑人擅長的項目都在陸地奔跑類項目,即不在水上,也不在山上。而我們教練不僅擅長執教攀岩,還擅長衝浪,且同樣擅長執教。
我們隊裏有位黑人男孩兒,也是全國少有的高水平參賽者。立誌做醫生,被UCLA和USC雙錄, 最終選擇USC。在攀岩賽場上,這孩子的母親Mary對我刺激和影響非常大。
我們加入團隊後第一次家長會議,我都沒好意思參加。因為完全聽不懂,就想著能逃則逃。那也是我第一次和各種族裔的人坐在一起開會。攀岩領域的人大家身材都勻稱,就記得她的上身體積讓我有壓迫感,她的提問還比別人多,聲音又大又豪爽,讓我心生畏懼。在人種豐富的群體裏,本來就趕鴨子上架杵在那兒裝門麵,這人一路導航式提問中,我更是沒什麽存在感,她的眼裏肯定也沒有我。
轉眼隊裏經曆了閉館,戶外攀(在風景秀麗的海邊驢唇不對馬嘴聊過幾句,因為遭爛的英語不留痕跡被鄙視過了)。我第一次和Mary正式正麵“交鋒”是在賽場上。Mary的兒子最後一年參賽,也許是留戀,也許是爆發期缺席但未遲到,在教練投入的係統訓練下,孩子的表現在同齡中碾壓式領先。據說這孩子體操轉攀岩,平衡能力底子非常好,上大學前那一年還有些稚嫩,但給自己的訓練量非常大,發育也很好,儀態得體,那肌肉線條如雕塑般漂亮,初具精英的麵貌。
那場比賽我做生平第一次助理裁判,格外新鮮,異常投入。就聽見突然有人喊:“Good job son" 刺破了賽場的緊張感,讓我分心去看了一眼。我看到Mary望向另一個角落裏她幾乎看不到的角度在給孩子加油。我在賽場做助裁,剛好是黃金位置,還能稍微走動,就趕緊抓拍了幾張照片,也做了片刻錄像。
“You got this son... ...Nice!!!, Nice!Awesome!Amazing!You got this,son...” 我意識到她踩著賽點在為她兒子加油,在非常安靜專注的賽場裏格外響亮。她用自己獨有的節奏帶動賽場氣氛,那氣勢,孩子一定感受到了。母子連心,孩子一路領先,整個賽季完成一項項挑戰,表現驚豔,為高中生活畫上圓滿的句號。
那天賽後,我鼓起勇氣過去和她打招呼,把抓拍的照片拿給她看。他兒子的帥照成為我們的橋梁,她感激不盡。我說你的加油聲讓我很振奮,你也很Awesome。她的話夾子就立刻打開了。她說,兒子說在艱難的時候想聽到媽媽為他加油,聽到媽媽就會讓他感到有力量。所以,兒子比賽她都會在。如果不在,就請隊裏現場教練或者家長幫忙視頻直播,讓孩子感受母子連心,媽媽一直和他在一起。
這孩子很獨立也很溫和,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種媽寶男。
最後她也對我的工作讚不絕口。她說,我看到你了,很了不起的進步,我看到你站在那裏,幹得帶勁兒!
接下來隨著我對賽事服務的增加,對賽場越來越了解,感受到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父母各種方式的支持,經常被一些畫麵深深觸動,忍不住按下手機快門兒做記錄。那每一個瞬間都是父母護送孩子,在共同經曆中送雛鳥走向自己人生軌道的一次次訓練。
每一次我都能注意到賽場上Mary的存在,即便不在喊加油,都能感受到她對孩子濃濃的愛意。到後來,隻要看到她厚實的背影,穿過她的背影看到她的兒子,即便沒說話,都好像能感受他們之間營造的獨有的母子之間親密而深厚的情感互動。
都是愛,我也不曉得為什麽她家的愛讓我感受更加濃厚。
進入秋季,隊裏11月組織去Yosemite NP攀岩。那時大雪紛飛,要掛雪鏈上山。我家娃生病,臨行前取消行程。看大家共享的照片,發現Mary和他兒子也在。Mary居然獨自開車帶著兒子也上山了~ 我還不是很敢,她讓我心生敬佩!
這中間還有很多偶遇, 每一次她都以與眾不同的方式做到讓人無法忽略這份母愛。
他們的家庭非常成功,是我知道的最成功的家庭之一。父母親工作高尚穩定,三個孩子全部進入名校接受精英教育,家庭和睦,互助友愛,與外界的銜接也非常順暢。
上周五我與兒子單獨前往賽區鳳凰城參加賽事。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隻有我和兒子。Mary的兒子是隊裏大師兄,我兒子是隊裏原生的最小的孩子,時常被團寵。兒子下一年就要進入屬於自己的正式賽季,我鼓起勇氣帶他多走幾個賽場熟悉環境,以便讓他判斷自己是否要沉浸在這一項目裏。
不得不說加州的整體實力非常強,這次比賽相對簡單。兒子還沒開始發力,基本還是原生狀態初級訓練,遠沒有到他的花期。但居然在不到一半兒的時間裏,一次性滿分完成5項中的前4項,一度遙遙領先,鎖牢了前三。這在他有限的比賽生涯加州的比賽裏還沒有出現過。我就和他講,比賽有兩種:一種是和別人比,還有一種就是自己和自己比,Try your best。
大概是求勝心切,也有可能前麵衝的太快,最後一項卡住了。以他的能力稍微用心可以一次性完成,一半兒沒到掉下來了。休息一陣子之後感覺好些了再上,卡在倒數第二個得分點。還有1/3的時間,我要求他做戰術休息。此時孩子難免有些沮喪,神色也有些疲憊,沒了一開始的興奮。需要的是時間,做心理調整~
我想起Mary,居然想起Mary。記得Covid後重啟賽場,一開始家長不能進賽場,隻能在門口等待。她就搬來大大的戶外椅,安坐在賽場大大的玻璃窗外隔著反光的玻璃往裏看。攀岩不是足球那種項目,幾乎看不到這種名場麵。看著她的樣子我覺得好土,也好難為情,巴不得繞行,否則還得想著要不要上前打招呼。他兒子在裏麵比賽,中場拿出三明治補給,她說他太聰明了,自己知道平衡體能... ...
我問兒子要不要補給,想方設法帶離他的情緒。他說隻想抱抱,我們就依偎著看別的孩子比賽。過了一會兒情緒緩和,他自己做賽道分析,做賽況分析。大概心理有譜兒了,說想看看有什麽好吃的。他一如既往不僅給自己買,也給賽場裏新認識的小朋友也準備一份兒。
這時我的裁判經驗累積的信息發揮了作用。輕輕對他聊起媽媽裁判過那麽多比賽,有兩種印象最深刻。一種是一流選手,剛上場時模擬完成,之後上牆。所有的步驟像定製完成一樣,用時和動作都非常精準,這是大量練習的結果。還有一種:10次機會,前麵9次零分,最後一次滿分。這第二種往往比第一種要激動人心。最後一刻能做自我調整,有能量發力做到完美,同樣振奮人心,甚至更加鼓舞人心。生活中,也許許多人都沒有機會體驗第一種,但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第二種情況。
他準備上場了,我說have fun就好,媽媽已經看到你做得很好了。
當他即將到達第二次衰落的那個點時,我也學著Mary的樣子給孩子做Cheerleader,我的眼裏隻有他,開了5個多小時就是為了讓他多體驗。我要讓他感受到這份氣場,這份支持。我要讓Mary和他兒子的那份互動長在我和我兒子的氣場裏:每一個點我都為他喊Nice, 簡短有力,即將觸碰到的每一個點我都大聲喊“你處理的太好了,就這樣幹” 。我知道自己的氣場也一定感染到周邊的人,人們的視線聚焦我兒子,身邊的人和我一起看向他,有人和我一起喊著孩子的名字一起給力他。
You got this Flash, Nice Flash!Yea!!!,
很多孩子都在第七個得分點不得不放棄,我看到他避開了第七個得分點的難點項,借助得分點小小地跳躍,飛到Top那個點,牢牢地扣住了最終的得分點(技術+心理)。
Yea!!!,Yea!!!,Flash!!! Yea!!!
周邊報以掌聲,我迫不及待去迎接他。他做到了,他做到了!!!
眼淚如決提的大壩一樣,趕緊把錄像發給教練和孩子爸爸共享,和隊裏大家長共享。
這是孩子第一次滿分完賽。雖然第五項沒有一次性完成,但在試錯後,調整狀態,總結經驗,尋找方案。最後,稍有冒險地突破自己的極限。這不就是成熟的參賽心態,完美的比賽體驗嗎?!
我把錄像發給隊裏大家長,說你看,像Mary吧?
她回:Definitely have some Mary vibes!! but for great reason!
那份在公開場合對愛的直線表達,我是跟Mary學會的。愛,就是要說出口,做到位,讓孩子感受到最直接的支持。
4/2/2023 尤其開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