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寒假沒有回家,那是真正離開父母在外一個人過的春節。原因很簡單,沒有回家的路費。上大學沒有學費,但生活費隻有靠每月23塊五的助學金,寒暑假都有的。說夠吃飯也是夠了,因為食堂最便宜的一份“底菜”就是蔬菜,五分錢,月底常常就是這麽過的-四兩白米飯加一個底菜,不比農村人差那裏去。但在上海,基本沒錢走出校門的。寒假不能回去也就無可奈何。班主任知道有同學不能回家過年,還在春節到學校和我們不能回家的同學一起吃飯。。。這個寒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收到爹娘的匯款,16塊五。爹大病初愈,妹妹剛開始當民辦老師,家裏其實沒有錢的,是爹娘賣了雞蛋省下的錢寄來的,也是擔心我一個人第一次在外不能回家過年。
還記得在華南農大工作了一年,每月加補貼120多塊的日子,省下每分錢,到暑假放假回家,交給母親300塊錢,讓她買農藥化肥,娘第一次拿著我的錢,哭了。。。在心底,這其實就是還爹娘當年的那筆匯款啊。。。
走過了許多艱難,知道兒女在外也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困境的,所以,上大學後會盡自己最大努力來多給孩子一些零用錢,不讓他們為難。好在他們懂事,不亂花錢,也知道爹娘能力有限,自立是他們必須走的路,從不亂開口找父母要錢。每次有事都是爹媽先提出來問他們是不是錢不夠。。。
孩子們一天天變得獨立了,也開始有自己的夢想。這樣那樣的計劃,可能數數錢還差一點,就擱置了。所以,畢業後爹媽還保持著詢問他們是不是有啥計劃需要爹媽幫助的時候。半開玩笑半認真,和孩子們交流自己,常常在背後和領導討論那些能幫到孩子而又不讓孩子產生依賴思維的方式,補貼孩子一些,提醒他們後麵的路還長,需要從長計劃,別為了眼前的舒適耽誤了未來的計劃。。。
當父母自己的退休計劃可以基本滿足的時候,麵對的是上有老下有小。常給領導說:怎麽辦?先顧哪頭?慢慢地思想就統一起來:老的其實是退休金資產都有,但不會安排,好好的日子過得艱難;小的才起步,很多計劃不敢或差點火候就拖延下來了。。。對上多意思意思,督促他們理順條理;小的多擔保,提供必要的幫助讓他們邁出第一步,開始為未來打算。。。這個方針到目前還不是很順利--老的固執己見,小的還有太多不確定性,膽兒還小,需要給他們計劃practice。。。
給孩子們說:別擔心太多,人生很多事需要從長計議,早計劃比晚計劃好。有啥計劃早點告訴爹媽。爹媽永遠是你們的後盾,能幫你們的地方一定會幫的。不用擔心爹媽,爹爹媽媽會相互照顧好的。你們在外闖蕩,累了就回來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