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

來源: ca981 2020-01-06 07:47: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95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ca981 ] 在 2020-01-06 10:55:2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說的是P的數學係學生柳伊伊2020-01-06 07:31:39

如果哪位家長遇到自己的孩子天生愛學習,恭喜你,你運氣好。

如果你家孩子不愛學習,也不要沮喪,這個是正常現象,隻有多費心了。

--------------------------------------------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關於認知心理學的普及讀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學的入門書。作者認為,人類的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你避免思考。雖然人類生來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們不是天生的傑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

核心內容

第一,為什麽我們很難記住所學知識?什麽才是幫助記憶的有效方式?

第二,究竟是什麽因素導致我們理解抽象概念如此困難?

第三,我們一直在否定卻又離不開的“題海戰術”,真的有用嗎?

前言

你好,我是袁澤。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我要為你解讀的這本書是《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

這本書最早出版於2010年,問世近十年來,廣受學界好評和讀者歡迎。可以說,這是一部了解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經典作品。無論你是學生、教育工作者,還是終身學習者,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發。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為什麽對很多人來說,學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信除了少數學霸以外,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回憶起自己上學、考試時的情景,多多少少都會覺得並不輕鬆,有壓力。

不過,要提醒你的是,如果你覺得學習,尤其是在吸收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時,感到壓力和痛苦,其實,一點都不用感到愧疚和自責,因為這是人的天性決定的,絕大多數人都和你一樣。大量的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確生來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們不是天生的思考者,相反,我們還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

說到這,你可能會不同意:如果我們都這麽不擅長思考,那我們每天要處理那麽多的事情,像是怎麽把工作完成好,怎麽和別人溝通等等,這些是怎麽做到的呢?

這本書告訴我們:當我們想要完成一項任務時,首先啟動的,並不是理性思考,而是之前的記憶。也就是說,大腦工作的一個特點,是依賴記憶的“自動駕駛”模式,而不是高度集中的思考。但學習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讓大腦保持超負荷狀態。尤其是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那種挫敗感和疲憊感會讓人感到深深的恐懼和壓力。

那大腦的這種工作特性,具體是怎麽影響到我們學習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為什麽有的人就可以克服這種不適感,成為了令人羨慕的“學霸”呢?這背後的心理機製,我在後邊會為你詳細講述。

這本書的作者是丹尼爾·T.威林厄姆。他是哈佛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博士,目前任教於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是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領域的資深專家。

接下來,我將分成三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部分,我們重點說“記憶”,為什麽我們很難記住所學知識?什麽才是幫助記憶的有效方式?第二部分我們說“理解”,究竟是什麽因素導致我們理解抽象概念如此困難?第三部分說的是“練習”,重點回答一個問題:我們一直在否定卻又離不開的“題海戰術”,真的有用嗎?

第一部分

好,我們先來說第一部分。為什麽記住知識這麽難?

這要從我們大腦的記憶機製說起。當你注意到了外部環境中的某個信息,可能是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的某個知識點,也可能是無意間見聽到的一個陌生名詞,這些信息會先進入你的“感知記憶”,“感知記憶”中的信息,是你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受器官接收來的,它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一般隻有不到1秒的時間。

如果這些信息被你額外注意了,才會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也就是“工作記憶”中。“工作記憶”是我們大腦加工和處理信息的核心環節。它相當於是大腦裏暫時存放信息的記憶緩存庫,裏麵存放的,是你現在要處理的信息。比如你在記一個陌生的電話號碼,這一串新的數字,就是在工作記憶中加工處理的。但要注意的是,工作記憶,也就是這個信息緩存庫,它的容量很有限,一般隻能有5到9個信息模塊的空間。這就意味著,當某些信息暫時不需要被加工處理的時候,這些信息就會從工作記憶中離開。

離開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被其他新信息擠掉,這說明,你已經完全忘記了剛剛記住的內容。還有第二種離開的方式,就是你已經對剛剛記憶的內容有了深刻印象,它便會轉移到你的“長期記憶”中。當你再想用到相關內容的時候,比如說要撥打你剛剛記住的電話號碼時,隻需要在長期記憶中把它調出來就好了。

你發現沒有,我們平時說的,“記住”了一個知識點,這裏的“記住”,指的就是你能不能從長期記憶中,把和這個知識點相關的信息給調出來。如果可以調出來,那就說明你記得不錯,如果不行,則說明你已經忘記了這個知識。

說到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麽有些信息能夠被記住,有些信息卻忘的很快呢?究竟是什麽因素在決定著我們的記憶力呢?

一般來說,我們在主觀上會覺得,一個信息,如果帶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往往更容易被記住。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讓人們說出他們最深刻的記憶時,往往都會提到像是婚禮或者生日聚會之類,帶有強烈感情的事件。不可否認的是,情感對記憶的影響確實存在。但是,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隻有感情足夠強烈的時候,才能對記憶有影響。所以,如果記憶隻是依賴於情感體驗,我們一定不會記得學校裏學到的大多數知識。老師不可能讓每一個知識點都能激發你強烈的感受。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是,含有情感的事情可以記得更好,但是情感體驗並不是學習和記憶的必要條件。

還有一種普遍的觀點是,重複也是一個能夠加強記憶的重要因素。很多人會覺得,就算一個知識點比較難以理解,我不斷地重複它,總能記得住吧。確實,這種方法對某些人是有用的,重複也很重要。但是,不是所有的重複都可以對學習起到幫助。有的內容你可能重複過無數次,但卻還是記不住。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體驗:我在剛剛學英語的時候,還沒有掌握英語單詞的構詞規律,我選擇的方法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硬記。比如某詞匯書的第一個單詞叫做abandon(放棄的意思),我就會不停地重複這幾個字母,想讓自己記住。但是,背了幾個之後,再有人問我“放棄”該怎麽拚,還是記不住,隻能是真的abandon(放棄)了。這說明,隻有重複是不夠的,尤其是無意義的機械重複,也許是能讓你記住一些知識,但是它的效率非常低。

那麽,最佳的記憶方式是什麽呢?那些已經被我們熟練掌握的知識,又是怎麽進入我們的長期記憶中,隨時可以被調取的呢?

作者在書中給出的答案是: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有意義的思考,是能夠保證知識被記住的最重要因素。剛剛我們說了,工作記憶的存儲空間是很有限的,既然不能儲存所有的東西,那麽該如何取舍呢?大腦是這樣想的:如果你不經常思考一件事,那你可能就不會在需要它了,所以可以丟棄;如果你總是在想某件事,以後你可能還會從同一個角度去思考它,因此,這件事是有必要留下來的。

相信你也會有這樣的體會:從別處聽來的知識,一次很難記全。但是,如果讓你把相同的知識複述出來,甚至是講給別人聽,你往往會印象特別深刻。這是因為,你在輸出的過程中,大腦在不斷地思考和加工這個知識。隻有經過你自己思考,完全消化和吸收了一個知識點,才能邏輯清晰地講出來。這個思考的過程,也是加強記憶的最佳過程。學校裏那些經常給別人講解題目的好學生,可不僅僅是在幫助他人,他自己對於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也自然會更加深入。所以,無論你正在學習還是已經工作,不妨把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心法分享給身邊的人。這不僅僅是在啟發和幫助別人,更多的是讓你對自己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認知,有助於你成為這個領域裏的高手。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一項能夠幫助記憶的有效因素,那就是故事。人類的大腦似乎很偏愛故事,有研究者還認為,故事有一種“心理學優勢”,也就是說,故事和其他類型的內容,在記憶係統裏是被區別對待的,故事更容易被記住。我曾經聽過李南南老師的《怎樣提升你的說服力》這門課程,對裏麵的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從某種程度上看,故事,其實最接近人類解釋世界最早的思考方式。之所以我們會更容易記住故事,是因為我們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們就是在用這種方式思考。

那麽,我們該怎麽利用故事幫助我們在學習時記住知識點呢?答案是,首先要定義出一個清晰的問題,製造困境和衝突,然後想辦法解決這個困境。想要達到學習和記憶的最佳效果,直接記答案往往沒什麽意思。問題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這個思考過程,得出的答案才會有意義,學習才會更有效。

總結一下我們這部分的內容,如何才能更好地記住所學知識?認知心理學給出的答案是:讓我們的思考變得有意義,而故事結構有助於我們思考和記憶。

第二部分

說完了記憶,我們再來看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同樣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理解。

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學會抽象思維,但這往往也是最難做到的。我們往往對那些能夠直觀感受到信息更為敏感,對於抽象的概念,則傾向於回避。那麽,是什麽原因導致我們理解抽象概念如此困難呢?

其中的原因,和我們固有的學習模式有很大關係。人類的學習模式無一例外,都是利用已知的事物來理解未知的事物,我們通過聯係已知的概念,來理解新的概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把外語詞匯自動翻譯成中文,然後來理解它的意思。再比如說,學習物理的時候,老師們一般都喜歡把電流和水流相類比,沿著電線流動的電子,就像是沿著管道流動的水。然後用水流的特點,來講電流的各種特性。

理解新的概念,其實就是讓正確的、已知的概念,從長期記憶中抽調出來,進入工作記憶重新加工,賦予新的意義或是與新的情景相結合。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說,理解的實質其實就是記憶。沒有人可以把新的概念直接灌注給學生,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接受這種直接灌輸。任何新的概念,都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理解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在學習新知識時,大腦需要首先調出與其相關的原有知識,再重新進行排列組合,把新的概念與原有的知識體係相結合。而這種工作方式,很容易讓大腦陷入一種超負荷狀態。

不但如此,整個理解過程中,還有兩個大問題,解決了它們,才可以說我們真的理解了所學知識。第一個問題是,即使我們暫時聽懂了,也有理解的深淺之分。有的人可能理解的很淺顯,而有的人則可以深入透徹地理解。第二個問題是,即使我們暫時聽懂了,這個知識也未必能夠運用到其他環境中去,也就是學到的知識無法遷移,無法活用。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考試的時候,我們可以一字不差地默寫出課本上的原話,我們知道,寫出來的答案肯定是正確的。但是,有的時候,還是能夠清楚地感覺到,自己隻是機械地記住了這個定義或者公式,至於背後的原理,並不是很明白。也許這道題換一種問法,我們就回答不上來了。這是因為,我們了解到的,隻是機械的知識,或者是浮於表麵的知識。通常情況下,這種表麵知識會強烈依賴於之前提供的類比或者解釋,並且隻有在熟悉的環境下才能理解這個概念。

隻學到了表麵知識,並不代表你很好地理解了某個知識點。想要做到完全理解,你必須學到關於某個知識的“深層結構”。一個擁有深層知識的人,在某個領域內知道得更多,知識點之間也連接得更加充分。他不僅了解一個個散落的知識點,還看得到全景。

同樣,決定能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的,也正是我們是否了掌握了這種“深層知識”。就像我們上麵說到的,我們通過已有的知識背景,來理解新的知識。但是已有的知識通常是具象的,和表層知識密切相關。這也就意味著,每當接觸到一個新的抽象概念時,在沒有深入了解它之前,我們很難做到舉一反三。

那麽,怎麽才能掌握深層知識呢?作者在書中給了我們兩個建議:第一,當我們接觸到一個全新的概念時,要盡可能多地找到能夠證實它的例子。如果隻用一個熟悉的例子來理解新概念,那你的理解就可能存在偏差,可能隻能浮於表麵。但是,如果你通過大量的實例,去理解一個抽象概念,就會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有所體會,理解也就會更加深入。

第二,就是要接受現實,對深層知識抱有切實的期望。要知道,深層知識來之不易,是反複訓練後的結果。在一個領域內,你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夠掌握深層知識。普通人一時半會掌握不到,也很正常。表麵知識比一無所知要好,表麵知識也是通往更深層次知識的台階,先了解表麵知識,也沒什麽不好。但要記得時刻提醒自己,隻有表麵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第三部分

既然深層知識是反複訓練的結果。那麽,我們又該如何訓練,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呢?通過高強度的訓練,來讓自己快速掌握深層知識,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這始終是一個充滿著爭議的話題。尤其是在學校內,相信我們大部分人都經曆過所謂的“題海戰術”,就是通過不停地做練習,做各種卷子,來鞏固學到的知識。很多人批評這種做法,認為讓學生陷入題海戰術,扼殺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那麽,高強度的練習,真的有必要嗎?

作者在這本書中給出的答案是:非常有必要。

大量的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沒有充分的練習,我們不可能精通任何一門知識或者一種技能。比如說,你是一名足球運動員,如果你在帶球的同時,還在思考射門的角度和速度,那麽你不太可能是一名出色的選手。像帶球、射門這樣的環節,必須達到不假思索,也就是自動化的程度,才能給你的大腦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去加工關於像是戰術策略,場上形勢這樣更為複雜的信息。同樣的,如果你不能熟記一係列基礎的定理和公式,也不太可能學得好數學。

那麽,這些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像是足球的盤帶技術、數學定理和公式,是怎麽達到自動化程度的呢?其實沒有什麽特別的方法,就是反複訓練。練習可以強化我們的基礎技能,為學習更加先進和高級的技能做好充分的準備。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工作記憶”是我們大腦處理和加工信息的核心環節,我們當下能夠分析、處理複雜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作記憶在起作用。你的工作記憶空間越大,也就意味著你比其他人更善於思考。但是,工作記憶的空間是很有限的,這也是人類認知水平的一個瓶頸。一個人的工作記憶空間再大,也最多同時處理9個左右的信息模塊。

那麽,工作記憶的空間有限,無法改變,我們又該怎麽做,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空間,更有效地處理信息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練習。通過練習,可以讓一些相對基礎的知識和技能,不過多占用工作記憶的空間,從而給那些需要更多注意力,更複雜的信息騰出更多的地方。比如說,你剛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踩油門、踩刹車、隨時觀察車速、把握方向等,幾乎占據了你工作記憶的所有空間。但是,在當你有了豐富的駕駛經驗之後,你再開車時,就能夠更加得心應手,甚至是和同乘的人聊天了。

學習知識也是如此。像是基本的公式、定理,學科內的基礎概念等等,是完全能夠通過反複訓練,達到自動化程度的。而這些內容,是我們進一步掌握深層知識的基礎。隻有當一個學科內的基礎知識在頭腦中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才能為加工高階的知識,提供充足的工作記憶空間,我們才能將自己的認知提高到下一個層次。這就是練習的第一個作用:強化基礎知識和技能,讓它們在自己的頭腦中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同時,大量的練習,也可以讓我們對知識的記憶更長久。有一種學習策略,叫做“過度學習”。如果你學習一篇文章,每次從頭到尾讀一遍就回憶一次,你要讀10次,才能做出完全無誤的回憶。那麽,這10次就是你的掌握水平。接下來,如果你繼續讀這一篇文章,你對這篇文章的記憶就會不斷加強。這種策略就是“過度學習”。有人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過度學習的次數越多,保持的成績也就越好,記憶的時間也就越長。這種過度學習也會讓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逐步從表麵知識過渡到深層知識。

當然了,並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無限度地練習。某些情況下,過量的練習確實不利於學習的效果。那什麽樣的知識和技能,最需要反複練習呢?答案是那些基礎性的知識,尤其是那些需要長期準確記憶,而又沒什麽意義的信息,最適合反複練習。比如說,漢字的書寫和英文單詞的拚寫,化學元素的基本特征等等。

練習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沒有必要把關於一個概念的所有練習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裏去完成。事實上,分散練習的效果更好。練習的目的,不是把一個抽象概念或者定理記得滾瓜爛熟,而是能夠熟練運用。所以,不妨練習一段時間,就切換一個場景,想想剛才練習的內容,在這個場景下還適不適用。最佳的練習方式就是,不但分散練習的時間,還能夠分散練習的環境。

總結

以上就是這本《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的精華內容了。

總結一下,學生之所以不喜歡上學,又或者說,學習之所以對覺得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是人類天生好奇,但並不是天生擅長思考。學習是需要思考的,但人類的行動更多依靠記憶。

抽象的概念理解起來困難,是因為我們通過已有的知識來理解新的知識,大腦傾向於選擇具體的知識。所以,想要理解地更好,就要去掌握深層知識。反複練習,是掌握深層知識、加強記憶的一項最佳途徑。那些基礎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反複練習,可以在我們的頭腦中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從而為更加深入和高階的學習做好準備。

撰稿、講述:袁澤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思維導圖的原始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66076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