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報”尋根第27篇。
文革時,在太祖的“英明”領導下,咱 有巨量的太祖牌“精神食糧”消費。至於其它非“精神”類的,比如白麵,城裏人隻能定量消費,絕對吃不出胖子來。雖如此,咱們對不當胖子沒啥意見,因為哪怕 是棒子麵有得吃已經很不錯了,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是生活在“水深火熱”那種高濕度高溫度條件下。這“三分之二”都住哪兒?哪兒都有,主要都 在對太祖爺不友好的地界,當然包括咱那可憐的“台灣同胞”生活的地方。
文革時台灣同胞過的多悲催?
上小報:
(這是1971年初上海“工人造反報”的文章。給個基本坐標,當時的台幣換美元大約是10比1。)
水有多深火有多熱?“連過橋走路都要征捐納 費”實在是太可恨了!至於稅費怎麽征收文章沒細說。不細說就有“戲說”的空間,40多年後咱總走北京的“機場高速”知道那買路錢是開車過去按車收的。1971年跟咱說開汽車太扯了,咱那兒當時自行車還得憑票買呢,所以此文沒細說同胞的買路錢。
不細說有不細說的原因,細說容易出故事。比如那個失業數,“八百萬零一千個具有勞動力的人中,失業的竟占二分之一以上。” 超過50% 的失業率?!這要不是“水深火熱”世界上就沒有“水深火熱”了。太祖當年沒有親率大軍衝過去救那一半失業的同胞們出苦海真是太不夠意思了。
不過老漢才查了一下,1971年台灣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二點多。 說“水深火熱”時還是“戲說”比“細說”好。這位“作者”洪啟揚不知是否真有其人,老洪,您如健在請與老漢聯係,老漢對“二分之一”後麵的故事很感興趣。
光說別人“水深火熱”,尤其又是同胞,雖然能讓咱文革時粗茶淡飯咽著稍舒坦些,但是畢竟表露出“恨人有、笑人無”的非“革命”態度。“革命”的場麵光靠“敵對勢力”的陰暗麵支撐不住,還得有鼓人奮起的勵誌故事才好。同胞們既然“在美帝國主義殘酷蹂躪和蔣介石匪幫血腥統治下……過著人間地獄的悲慘生活”,那必然要慘則思變啊。怎麽變?
(取自1967年山西的“革命造反”報)
有了同胞這份對太祖的“愛”,再“宣傳”同胞們的“水深火熱”就有高度了,咱不是單純的“笑人無”,咱是想在讓粗茶淡飯咽的舒坦些的同時,別忘了自己救同胞出苦海的責任。
1971年同胞具體苦到啥程度?人均GDP 447美元。咱們的?118美元。同胞那邊當時的形象是這樣的:
也是獨裁統治沒錯。
已經有摩托車騎了,雖然擠了點兒,笑意還是寫在臉上。
水果店裏有不同的準圓形品種。(上麵三張照片抄自“沉默的麻雀”的博客,所列時間是1972年)
“水深火熱”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個典型的相對量。把甲水與乙水放在一起,把此火與彼火擺在鄰近,誰“深”誰“熱”立馬搞定。
當然,太祖當年不讓咱接觸外麵的東西,也是好心,怕咱“太傻太天真”,接觸了外麵的“太黃太暴力”,一下子造成不可修複的傷害。喂咱些選擇性的“水深火熱”是一種慈祥的保護性措施。
勤勞、勇敢還受保護,咱的特色在文革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