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報”尋根第17篇。
此篇有些貓膩。其中一些信息是文革時“大報”上的,但是此處大報是在美國出版的“小報”上翻印的,所以純技術上說是“小報”就OK啦,^_^。
說“娛樂”,其實有些沉悶,您要是有耐心,就跟老漢走一遭。
上小報。
下麵這些是1966年12月廣東“南方日報”上的電影海報,66年底,文革正“如火如荼”呢:
如火如荼時如何娛樂?除了一個“收租院”之外,就是拿太祖娛樂。
太祖“在一起”、“接見”、“三次接見”,“活學活用”太祖大作。66年沒了太祖娛樂也就消失,所以某種意義上,太祖也是個“笑星”。最後那個還是有些另類娛樂的效果,“收購磚頭碎”?不就是碎磚頭嗎?這廣東自陳炯明起就跟咱中央“分離主義”,碎磚頭都倒過來說,*_*。 另一個看點是,此時以夜生活著稱的老廣們,文革時也入“革”隨俗,電影的夜場不過是晚八點。
(附帶說一個隨想。宣傳品與藝術品如何區別?藝術品傳世,宣傳品過後就垃圾了。)
下麵這些是1967年七月的,原載小報“紅色銀幕”。北京市的“娛樂”:
67年夏天怎麽娛樂?太祖還是主要笑星,附帶些新聞的“新短片組”(包括三次核爆炸),然後有了著名的“三戰一隊”中的兩戰一隊-----“地道戰”,“南征北戰”和“平原遊擊隊”。另一“戰”是“地雷戰”,67年夏天“地雷”還沒被“解放”,仍處被“關押”狀態。“兩戰一隊”不是純宣傳品,所以還是有些能傳下來的“經典”。“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南征北戰) “沒有事嘍”(平原遊擊隊)。“既能端土八路的老窩,又能解高平據點之圍。高,實在是高!”(地道戰)直到現在,這些對話還能在網語裏站住一足之地。
再下麵這些是1969年五月上海“解放日報”的電影廣告:
太祖依然是主要笑星,“平原遊擊隊”接著上映(至此已經兩年了,演“平原遊擊隊”中“李向陽”的演員郭振清,其曝光率不是現在的明星大腕能夢幻的,^_^)。另外,多了個太祖爺正式斬獲劉少奇劉大人首級的“九大”新聞片,還有一個和老毛子打架的算是“記錄片”吧。
最後這一組是1970二月年廣東“南方日報”上的電影廣告:
70年,太祖依然無處不在。“地道戰”、“地雷戰”還在“中流砥柱”的抗日。最大的驚喜,是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出現。“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創傷”,“廣闊的地平線”。這些,在現在看來在平常不過的正常電影,在文革那個以太祖爺為唯一笑星的時空下,是一縷生機,一種生活,一類“異常”。基本上是把井口擴大了,為井下輸入些急需的空氣。“你是想做個裙子不帶花邊?”,“都到了這種地步了!”。一些對話40多年後依然記憶猶新。就衝著這些電影,本老漢決定不向阿國人民討要咱當時送給他們的大筆財產。阿國那時的電影還是有不錯的藝術水準,具體的影評,不是此處重點,不多侃了。
除了八個樣板戲之外,1966到1970就是這些娛樂了。“革命”進行時,不能娛樂的太盡興。晚上笑開心了,第二天如何凝聚仇恨投入鬥爭?去除娛樂,去除性,都是太祖凝聚“革命熱情”的重要手段。
健康的、多元的、貼近生活的大眾娛樂,是獨裁者操控社會幹瘋狂勾當的一種障礙。藝人不能自由發聲的社會是非常危險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