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體長詩《決裂,前進》片段
問:朋友,你們革命的後代,
誕生在首都北京。
紅旗下成長,
戴過鮮豔的紅領巾。
你們的名字記下了革命的曆程,
你們叫……
五一、解放、建軍、國慶
你們叫……
西進、北上、南下、向東
黨對你們冀予厚望啊——
革命接班人。
可是如今,你們沉醉於:
歐美小說,
頹廢裝束,
西方音樂,
外國鬼影。
……
這是700 行長詩《決裂 – 前進》殘編的最後一段。詩的大部分雖然散佚,風格和意旨業已昭然。“正方”是“托兒”、是“反方”的陪襯。做個引子,讓辯才無礙的“反方”淋漓盡致地過了把癮。至於“正方”,冷戰之初,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就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中國黨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是為毛澤東發動文革“反修防修”的理由之一。1970年代初還在堅持革命理想的幹部子弟,有多少撐到了文革結束、改革開放?
林彪事件之後,社會上革命熱情銳減。原因很多,運動不知所雲,民眾一無所獲,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軟肋和致命傷。文革靠政治打擊的威懾、靠民眾的心理慣性,有氣無力地勉強維持。冠冕堂皇的革命理論和口號,已經從有口皆碑退守“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和書記們的講稿。唯因前幾年,揠苗助長似地,人們的境界被拔得太高了,腫脹一時難消。從文革前就逐漸加碼的政治教育,早已閹割了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普遍覺醒需要醍醐灌頂似的啟蒙。
看官已經注意到了,該詩寫作於1970年前後,至少不晚於林立果等的《五七一工程紀要》吧。而反動的程度,蠱惑的力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流傳開來的社會效應不可估量。是篇幅太長,不利傳播嗎?不像,同期被人傳抄的成人小說《曼娜回憶錄》,傳奇故事《第二次握手》,虛構諜戰《林強海峽》等等,都比700 行的詩篇幅長。也許是作者和傳播者被抓、被懲戒了?那時,一首《知青之歌》,便使南京的作者遭受了牢獄之災,此曲不過情調悲傷而已。《決裂 – 前進》的作者既使被槍斃,也不會有人意外。
然而,擔當了“啟蒙作用”的是《五七一工程紀要》。而且出於毛澤東的失算,主動向全國傳達了這一振聾發聵的密件。個中與人民群眾有關的是這樣幾句話:“農民生活貧苦,缺吃少穿。青年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即是變相失業。機關幹部被精簡,上五七幹校即是變相勞改。工人(特別是青年工人)長期不加工資,即是變相受剝削。”我等當時感受到了,沒敢往深想啊。
胡蘭成說過:“人是從生活的不可忍受、去懂得製度的不可忍受的。”製度哪裏與生活不匹配,是理論;新的生活展開,先有思潮。人類思想史表明,人們從來不缺理論和思潮,但是注意到他們、接受他們,須得生活狀態與之接近,才水到渠成。改革開放的社會基礎,鋪墊於文革之中。享樂型生活何時萌芽?因何而起?起於何地?《決裂 – 前進》是個線索。就像宋玉說的:風起於青萍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