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上海商品供應細事 zt

文革中的上海商品供應細事 

 

近讀到一些帖子,得知一些年輕書友,很希望了解一些當年情形。十年也者,隻是對那個時代的籠統說法,不必拘泥。現擬隨筆寫一些細事,不想及,姑妄言之姑聽之可也。見微知著,或者抓了芝麻,漏了西瓜,都非本意。盡管漫錄所涉,力求客觀;而白頭宮女說開天遺事,前塵影事,悵觸情懷,傷心擁髻,終是難免有情。年深日久,錯訛乖謬所在多有,請高明補充指正。 

上海是文革主要根據地,又是張、王的基地,當時有全國保上海之說,主要指的是精神和物資供應。另一方麵,上海人出名的會精打細算,會巧作安排。所以,表麵看來,上海的情況相對於其它地方會好些,以至好得多。絕對情況,則能夠經過下述具體事項知悉。 

 

當時的月收入: 

年輕人:學徒1218因裏弄生產組、集體、國營的單位不同而異,轉正後2436元。大學剛畢業:本科48.50元,大專約42元。轉正後:本科58元,大專約52元。 

中老年人:紡織女工:5075元;工程師:70120元。 

1 

普通衣料和衣服需要憑布票供應。每人每年一丈二尺三尺?,普通靠家庭內部按照不同需要,量入為出,調劑安排運用。比如說,年紀大的,穿著不必講究,能夠靠縫縫補補,不添置新衣服,省些給孩子用孩子發育長大,打扮,或者結婚,耗量較大 

有海外匯款收入者,按照匯款金額發放僑匯布票僑匯票僑匯票能夠購買到工業品和一些市場緊缺物品。 

單位、工廠根據不同工種發放勞動防護用品,有:工作帽,工作大衣,套裝工作服,圍裙,棉紗手套,套鞋,氈皮靴……不等。不收布票和鈔票。補遺:單位發放的還有手紙,女同誌因另有衛生紙發放,戲稱大戶頭 

人造棉布料能夠不收布票,好看的就排隊,售完為止。 

的確涼滌綸布料,大概是按照其中含棉的比例憑布票供應。 

零碎料子,會減收一點布票。上海人說:合算 

玩笑說:某人長得高大,是費布票的料,不吃香。 

被子的芯子,憑棉花票供應。棉衣憑布票加棉花票供應。當時上海流行穿中裝棉衣,外麵加罩衫。男式罩衫藍、灰兩種色彩;女式罩衫能夠花樣多多,爭奇鬥豔。曾經流行女同誌把襯衫領子翻到罩衫領子外麵,一來好看,二來保護棉襖領子。 

補遺:冬天,文革中棉襖多用棉花塞裏,文革後期開始用駝毛,高檔一點了。條件好點的的人家,穿海軍藍呢子褲,或呢子中山裝。 

天冷時,脖子上套上絨線領套或者圍巾。耳朵戴上耳朵套。 

彩色被麵、呢絨大衣、呢絨中山裝、絨線、羊毛衫、牛皮皮鞋、套鞋、尼龍襪子、卡普龍襪子等等,憑工業品票供應。工業品票的發放數量與工資收入正相關 

布鞋、棉鞋、布襪子憑布票供應。 

有所謂節約領者,俗稱假領頭就是襯衫的領頭,穿在裏麵反正看不見,能夠省錢省布票。 

又有所謂“765皮鞋者,是豬皮製作,不須憑票,普通人買來上班,或者學生穿用。因為是統一定價每雙7.65所以簡稱765皮鞋 

毛的確涼70% polyester,30% wool褲子每條約20多元。棉的確涼70% polyester,30% cotton襯衫約10元。牛皮皮鞋每雙約20多元。呢絨短大衣77元。尼龍襪子2.5元。羊毛圍巾5-10元。混紡圍巾2-3元。羊毛絨線20多元一斤,混紡的10多元。 

當時曾經流行元寶針厚毛衣,男式的,一件需耗費絨線2斤。襯衫、夾克衫、卡其褲子等每件約10元。棉襖約15-30元;罩衫約10多元。 

2 

本來打算按照衣食住行的次第,但是,最瑣碎複雜,不如參照考試的辦法,先把比較簡單的標題做了。 

先說住房,上海大概算是全國最困難的了,三代人住一個12平方米的房間,包吃包撒,並非稀有。普通情況,上海人多住在市區弄堂狹小擁堵的石庫門房子。上者,有新式弄堂公寓等;下者,有大量的棚戶,就是最簡易的小房屋,普通都是私房”?補遺:走進這樣的樓房,白天都黑咕隆咚的,地板嘰嘎嘰嘎作響,好擔心這樣的磚木結構房子,都是易燃的木頭,失火了怎麽辦?國家不情願接收這種簡陋房屋。 

典型的傳統弄堂石庫門房子的結構,大致是這樣的: 

底層:有前門和後門。前門進去,是一個小天井,46平方。然後進入客堂間,約20-28平方不等。一般比較陰暗潮濕。再深入,經過樓梯和小衛生間,到達廚房,約6-8平方。廚房有後門。 

上一道樓梯,到達亭子間,約6-10平方,朝北,陰冷,較矮。再上一道樓梯,到達二樓房間,麵積與客堂間相等。 

再上一道樓梯,就到了一個小曬台,也就是亭子間的房頂。再上一道樓梯,是三層閣樓,三角斜頂,老虎窗,人能夠站得直得麵積大約12平方。 

這樣得房子,原始的設想,是一家人居住。客堂間會客,二樓房間是臥室。亭子間三層閣樓堆放雜物。結構和如今的聯體別墅相仿。 

大家知道,解放前,亭子間常常就是許多窮文人租住的地方。解放後,普通這麽一個房子會住進四家人,最多的聽說有七家的子女結婚派生而來,用硬件或者軟件隔開。相對於棚戶,這還算天堂了。如果男孩子住在棚戶區,談戀愛都大大的有問題:女方家長普通都要極力反對。當時人們說,你看到一位打扮時髦妖嬈,舉止似乎相當高傲的女孩子,很可能就是住在棚戶區的,她普通不會讓人知道本人住在那裏,很可能吹牛說住在淮海路某公寓! 

於是,你在石庫門房子的廚房,會看到好幾套煤氣灶台,不少白天各自上鎖,怕鄰居偷著用。還有很多沒有煤氣,就是好幾個煤球爐。每個灶台都有各自的電燈照明。燒飯時候,搶占水鬥洗菜淘米等,難免磕磕碰碰。互不相讓就會造成鄰裏糾紛。再升級,找人來打架,砸東西。武鬥吃了虧的,可能會搞階級鬥爭報仇??舉報對方平時的反動行動,經常有鬼鬼祟祟的人聚集其實是來往親戚,是反革命地下黑俱樂部等等。由簡單的鄰裏糾紛攘成大禍的,並不少見。 

當然,鄰居的主流,還是互相輔佐,互通有無。鄰居有當醫生的,當老師的,賣肉的,賣衣服的,都能夠沾光。自然,你也得巴結著他們。普通的,燒了好吃的,大家分點嚐嚐,搞好關係。如今,人們住上了獨立式的高樓大廈,懷念石庫門房子的鄰裏熱鬧,天然就過濾了當時那些不方便的以至苦楚的回憶,這也是人情之常。不過,懷念歸懷念,任誰也不會真正要回去 

住房困難,青年男女的約會,普通是看電影。當然醉翁之意,不是要敬仰《列寧在十月》裏列寧的胡子啦。省錢的方式,是逛馬路。再要省腳力,就是到外灘的凳子上坐著談戀愛——那是上海出名濟濟一堂的情人角。普通不成文的遊戲規則,是每張凳子上背靠背坐上兩對。於是有傳說,最後的結果,有對角線交錯了談成功的。這個當然很難排除,不過怕是想象力的成果居多。 

戀愛成熟要結婚,是單位擔任分配房子。單位先調查男女雙方本來居住的房屋麵積。如果比較寬敞,不予分配。但能夠出證明,讓房管所輔佐間隔分開。如果具備條件能夠分配到一間8-10平方的亭子間作為婚房,就能夠擁擁堵擠放進一套新家具和箱籠、縫紉機、馬桶等物,床上堆疊擺放8床五光十色的被子包括一條羊毛毯8個枕頭。當時算是十分榮耀,萬分幸福的了。新婚之夜,洞房裏的活計,首先要大費力氣的,是把床上這堆被子搬開擺放到地板、沙發等合適的地方。 

大街上常見的是房屋交換廣告。有企圖捐軀地段換取較大麵積的,比如有子女要結婚。有以一換二,方便分家的……不一而足。如果認得房管所有權的人,當然近水樓台先得月,能夠越換越好。 

尋租,絕非自市場經濟始。 

3 

先說市內公交。公交普通分段計費,大致每4個站為一段。當時上海有三種: 

有軌電車,線路不太多,比較慢,但路線都是主要幹線,比如1路車,由靜安寺穿越整條南京路到虹口公園;8路車,由東新橋廣東路??浙江中路,靠近南京東路經過秦皇島輪船碼頭往大連、青島到楊樹浦底;而且價格便宜:3分,6分,9分,12分。 

無軌電車,4分,7分,10分,13分。 

公共汽車,5分,10分,15分,20這麽長的線路不多 

上海人比較精打細算,普遍會前麵走一站,下車後再走一站,省下一段的票價。如今聽起來,就3分錢,太可笑了吧?昨天我去買菜,給兩個5分的硬幣湊一毛錢,人家還拒收呢。可是在當時,省這幾分錢乃是上海人的共同實踐,主要緣由當然不是上海人特別摳門,全部是由於經濟條件啊!我們知道,當時工資收入的流行配置乃是36元!中老年人,家庭負擔重的,還有不少是起早摸黑,步行一小時上班的。不是為了鍛煉身體,而是省錢。 

補遺:讀中學時,母親每月給4元錢坐26路電車到徐家匯附近的學校上課,為了省這筆錢,每天和同學一起從南昌路走到學校,一麵走,一麵背外語單詞,一不小心就撞到了電線杆上。有時,擋不住路邊油煎糯米豆沙團子的誘惑,8分錢買個吃,結果一天的路費節約計劃全泡湯。當然,最後這一學期腳下節約下來的車馬費,最後到陝西路淮海路轉彎角的無線電商店,僅僅買了一個13元的低頻半導體三極管。 

說到公共汽車,上班的人不少有月票,每月6單位根據上班路程遠近確定是否給補貼,老職工全貼,新職工貼4.5,上車出示一下就行。有月票的人當然就不必考慮省下一段的票價,他們會想法盡量乘得離家更近少走路。但是如果用自行車上班,就不會有月票,由單位每月發2元自行車補貼。 

當時自然沒有出租車揚招。要車能夠打電話預訂,但普通視為奢侈,病人出院都不會叫車,隻要產婦抱小孩回家,不願吹著冷風,才可能會叫車,這種情況,鄰居也能理解。結婚,是絕對不敢叫車的! 

其它比較常用的就是人力三輪車。再要省錢,單位或者什麽地方借來黃魚車人力三輪運貨車用用也是有的。再其次,就是自行車帶人了——警察要管的,最多帶一段,看到警察下來走一段。過年的時候,一部自行車上麵載著一家三口一個小小孩子,車頭掛著一盒大蛋糕,走親戚,乃是當年上海的流行一景。 

當然,最普遍的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一部自行車的價格大致是150-180元,憑票供應。這個價錢,對比收入,絕對是一筆很大的投資!所以,大部分騎車人,愛護自行車就像愛護本人的眼睛一樣。每天上班時間,用一個多小時揩拭寶車的,大有人在。這樣的男人,你讓他為本人的小孩洗澡他還絕對沒有這麽好的耐心和精細呢。還有自我規定下雨不騎的?? 不是怕風險,是愛護自行車。 

還有極其少數的人主要是有外匯收入的會擁無機器腳踏兩用車。輕騎牌或者上海牌,大約每輛600-800元。相對而言,其稀有和威風的程度,自然遠勝過如今擁有大奔和寶馬汽車! 

市外的出行,主要是火車。上海到蘇州,90公裏,慢車票價1.2元。車行2小時,平均5分鍾停一站。要乘快車,是以慢車票價1.2元為基礎,加加快費”0.6另外再給一張票,車行1小時左右。上海到西安,快車22元左右,車行約25小時。以上說的都不是臥鋪,而是硬座。 

那年頭,不少人都會在長途火車上花去很多的錢,夫妻分居兩地,省親假以外再想聚會的;上山下鄉回家省親的大部分家庭都會有。不少人會說:掙來的錢都送給鐵路局了,還哪有什麽積蓄? 

輪船比火車便宜,但費時間比較多,也有水陸聯運的。上海到大連的船票,5散席93元,412元左右,大概是火車票的三分一。 

4 

這個真實牽涉太廣,說來很難麵麵俱到,難免掛一漏萬,看來要隨時補充。 

首先是糧食定量供應,普通每人每月2731斤。最近才聽到說,當年全國隻有上海發行過半兩的糧票。半兩的糧票用途甚多,能夠買一根油條聽說當時全國最大的油條是武漢的,一根油條要收二兩糧票;或者一碗小餛飩;或者一碗雞粥廣東的朋友千萬留意了:上海的雞粥絕對不是廣東的那種。它隻是一碗白粥,給澆上一點雞醬油!當時每碗5分。要吃雞得另外買;或者一塊奶油蛋糕其實是蛋白蛋糕 

要購買米,光有糧票不行,還得帶購糧證,到家裏附近指定得糧店才能購買。每人每月2731斤得定量中,規定了供應大米和秈米的比例,這個比例每月在糧店公布。糧食不夠吃的,會把自家的大米定量讓給別人,交換得到對方的糧票。比如一斤大米可能掉換一斤半秈米。 

基本上,一切點心類食品,包括餅幹,都是要收糧票的。 

買肉憑票,是七十年代末才取消的。此前,上海每人每月配給豬肉1.50在全國看還是比較高的了,當時豬肉均價約每斤不超過1元。認識賣肉的,讓他在操刀的時候有所傾斜,絕對是當時上海人無上的榮耀。而當時對於豬肉的這些施行總裁們,氣勢之盛,也絕對不亞於水滸中的鄭大官人! 

購買熟食的話,0.50元的一張肉票,能夠買到比如說0.80元的熟肉紅腸、叉燒之屬,這也是合理的,由於熟肉經過加工,售價裏含有加工費,該當淨肉收取肉票。熟食店裏的雞頭鴨腳不收票,能夠買來下酒 ?? 如果經濟許可的話。當然,也能夠托人到山東買來便宜的花生,炒炒下酒,但是香煙和老酒也都要票。 

買魚要魚票;買蛋要蛋票,買豆製品要豆製品票。隻有蔬菜和醬菜不要票。 

雞鴨鵝每年大節日春節,國慶供應一次。按照戶口分大戶小戶,供應的份量不同。每到這等時候,小菜場裏半夜三點鍾開始排隊,也有用菜籃子當作人參加站隊的。要買到這個可憐的禽類過節,大致得花68小時,腳也要凍僵。家中人多的,還能夠替換。排隊過程中,當然爭吵難免。整個菜場人頭潮湧,興盛繁榮,誰能不過節?誰能不抓住這個一年一度難得的機會比較好地打打牙祭? 

補遺:冬天半夜起來排隊,天亮後可能買到2斤的青菜。我單位一位仁兄,用一根鏈條而不是菜籃子、磚頭充當排隊的工具,結果後來的人不認,他就抄起鐵鏈子打人,被告到單位,受到了批評。更慘的是,一個少年半夜排隊,在菜場的菜板上睡著了,搗蛋者把他搬到馬路中間,結果昏睡中被汽車撞成重傷。 

這種肉食供應情況,終文革十年,還延長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逐漸好轉。 

所以,普通人都識相,非不得已,絕不到別人家裏吃飯 

然而,自家人就不同。從外地回家,家長疼惜本人地孩子,常常把肉票用到刀口上。看到大家都不去碰那肉,家長作主,用筷子夾了肉往歸來聚會的孩子碗裏揀,同時也不遺忘揀給家中的小小孩——小孩子不懂事的,瞪著眼睛看,不能讓他們向隅啊。大人們天然都相讓。而外地歸來聚會的孩子呢,長者賜,不敢辭,嘴裏含著肉也不知肉味,眼裏噙著的淚水,禁不住滴落到喉嚨裏,倒是鹹鹹苦苦的。這肉,是長親和家人嘴巴裏省下來讓本人吃的啊,吃著,就有點像吃著親人的肉——不是他們身上的肉,而是能夠讓他們身上長肉的營養精神。 

多年以後,長親墓木已拱。當年推食時的慈愛愁容,伴隨著血緣中的遺傳音訊,在後人的心底和身上,就一樣留到了永久。 

飯店不需要肉票,隻是,不會有太多的人有足夠的鈔票 

女孩兒永久是父親的掌上明珠。不是最小,也要偏憐,更何況從小體弱多病,顯得特別的嬌。盡管家境不大好,父親兜裏隻需有點錢,會帶上女兒,來到淮海西餐館,叫個湯和牛排,坐在一旁看著女孩兒吃的甜。終於,小女孩哭著撒嬌:爸爸,你不吃,我一個人怎樣吃得下去?你不吃,我也不吃了,我們就耗著。沒有辦法,爸爸老大不情願地為本人叫了個湯,才看到孩子破涕為笑。父親去世多年後,當年這一頓頓的西餐,還老掛在女兒的嘴上,說個沒完。 

當年的上海,逛街,逛公園,妻子給丈夫和孩子買冷飲,本人欣賞著親人吃的;或者丈夫買了好吃的單給妻子和孩子品嚐而自得其樂的,不在少數。君子固窮,傷哉貧也!你沒有任何辦法改變本人的經濟環境,別說努力了,要賣命也沒有地方好賣也有賣血的,天然得不償失。想做生意?那叫投機倒把,走資本主義道路?那是找死! 

上海人上班路遠,半夜普通都吃食堂。單位食堂不必交肉票上麵有計劃供應,這一點條件會比外地好得多,但要交油票。油票是每人每月半斤也比不少地方多,到外地出差,要掉換全國糧票,也得按比例交油票。在那食品貧乏的年代,肚子裏缺少油水,每月半斤油是不夠用的,隻好處處留神節省著用。比如煎帶魚,鍋子裏隻放一點點油,慢火,不時把鍋子挪移,讓油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一位長親說,她至今不舍得把用過的油倒掉,雖然如今這麽點油真實值不了什麽錢,比起倒掉的剩菜價值差遠了。這可能就是當年油票在潛認識中的影響。 

食堂裏一頓飯大概0.15-0.20元。標準配置為:一塊肉0.8元,大排骨0.12元,一盤素菜0.03元,一碗湯0.01元;米飯每兩約0.02元。 

客亦知乎湯司令否?湯司令來源於當時流行的一部描寫解放戰爭的電影,是國軍將領。他亮相時,衛兵喊:湯司令到!給人印象深刻。而現行的湯司令們,則是男大當婚的小夥子,為了省錢,食堂裏每頓隻吃一碗湯0.01下飯。下班以後,還得本人動手,努力打製結婚用的家具,營養和膂力,天然都大大透支。若幹年後,聽到時代精英英年早逝的報道,總不由想到湯司令,一聲歎息。 

說到營養,當時牛奶是憑醫生證明訂購,每天早上送來或者自取。奶粉則憑嬰兒出生證明。 

探望病人,能夠買聽裝樂口福,這是當時一種有點像阿華田的衝服飲品。 

補遺:當時病人發高燒,憑醫生證明,可到水果店買西瓜一隻。 

冷飲——在工廠的,會把勞保的鹽汽水帶回家來共享。住在電影院邊上的人家,會到電影院排隊,買冰凍冷卻水0.08元錢一熱水瓶,是電影院空調副產品,然後到淮海路上的長春食品店,買濃縮的酸梅湯、橘子汁糖漿,大約10多元1000cc,衝著當冷飲吃。當時光明牌棒冰0.04元,雪糕0.08元,還有大雪糕0.12元,當然,吃雪糕算是奢侈享受了。 

上海人走親戚,看朋友,流行買蛋糕,有下列品種: 

小方盒,每盒一元。一個半軟硬板紙白色方盒子價值一角,裏麵能夠放:一整塊的方形素蛋糕,或者10個心形蛋糕;或者10塊蛋白蛋糕;或者10幹點,如椒鹽襪底酥之類。 

方盒或者園盒整個奶油蛋糕,大小不等,價格不同。過年用的,多數園形,直徑較大,盒子也高。 

水果蛋糕:這是一種高密度的蛋糕,咖啡色,很真實,油水也足,價錢最貴,外形像枕頭麵包,每個3-5元。 

早餐。普通都知道,上海人習氣吃泡飯,過飯的,能夠是隔夜剩菜,或者醬菜。有時想開葷,買兩根油條每根4分,糧票半兩,煎開成段放碗裏,加點醬油,一家人嚐個鮮。 

破費點,外麵吃的,有: 

大餅:3補遺:解放初是2分一個,甜的4分,油酥大餅5分;糍飯團裏麵包一根油條,加糖粉少許約一毛幾分,按糍飯團的份量而異1兩,1兩半,2……;肉饅頭5分;豆沙饅頭4分;白饅頭3…… 

補遺:那時的糍飯糕、生煎饅頭最好吃,似乎現在再也找不到正宗的香噴噴、金黃色的老到的糍飯糕了,生煎饅頭也變了味。 

點心店裏坐下來吃的,有: 

生煎饅頭,每客4個,0.12元;咖喱牛肉湯:0.12-0.20清湯,無肉的3-5;大湯團,每個4分;煎鍋貼;豆漿:淡漿3分;鹹漿5分,甜漿5…… 

小餛飩0.12元;大餛飩0.20元;陽春麵82;排骨麵2…… 

熱天供應冷麵,清冷麵,每兩6分。加澆頭有各種品種,另計。 

能夠帶走或買回家吃的——糕團 

雙釀團9裏麵包有酥糖盒豆沙兩種餡子,黃團7分;豆沙條頭糕6分;方糕5分。 

小小孩總是嘴饞,母親最會體諒,不時表示給孩子買塊糕團。買到家裏,孩子一看,歡喜雀躍,父母看著,當然都笑得燦爛,甜到心底…… 

下麵說說糖煙酒,當年,這是一個零碎,另一個類似的零碎五交化,留待下文另說。 

食糖憑票每人每月供應半斤,比較寬裕,由於親鄰常有買不完的,能夠問人家要來買。 

糖果憑證不憑票,前麵注注兄曾經說過好多。普通的,有各種什錦糖,就是不同品種糖果的混合。上海人最喜歡的,是到淮海路和陝西南路交界處的哈爾濱食品店買的糖果。該店是上海糖果西點第一塊牌子,前店後廠,食品都是本人製造,很有特征。路過哈爾濱附近,遠遠就能聞到香甜的氣味,是擋不住的誘惑,腳,會很天然地邁進去。 

哈爾濱的蛋糕、西點、巧克力、糖果,都有本店牌子的包裝,糖果的紙頭也書明哈爾濱字樣。吃起來,和市麵上的大路貨有明顯的不同,高下立判。價錢,也就稍稍貴一點點。那年頭,任誰也不敢脫離工農兵廣大群眾啊。 

從這裏的跟帖欣喜地發覺,竟然還有這麽多大白兔奶糖的同好。我本人是每年過年必買的。 

香煙是每戶按月配給,每月供應的品種不同。普通是: 

高端:牡丹、上海選一包,都是0.49元;中端2-3包:可選大前門、光榮。大前門0.35元,有錫紙的0.38元;光榮0.32元,有錫紙的0.35元;低端:飛馬兩角八分,有錫紙的0.31元。海鷗0.32元。可能免票的:勞動0.22元;勇士0.13元;經濟0.08元。中華牌香煙隻有節日才出。有三種,最貴的一種1.35元,最便宜的0.58元。 

普通的零拷酒有時也不須憑票。節日市場的長白山葡萄酒之類,大多敞開供應。瓶裝上海牌啤酒,有黃啤酒和黑啤酒兩種,是按戶憑證供應的,每瓶0.28-0.36元錢。散裝生啤每杯0.08元錢,需要排隊買。 

關於,最後說說水果。水果大致總是憑證限量的。當時不少人都會有一個願望,但願有朝一日,能把水果吃個夠!直到文革後期,水果店有厄瓜多爾香蕉敞開供應。不過這種香蕉個頭大,賣相好,價錢也高些,沒有香味,中看不中吃。 

大體說來,當時上海的食品供應,都是憑票或者憑證。比如糖果,盡管有充足的貨源,但還是憑證。我猜測是怕大量外流吧。該當說,從外地走進上海,到南京路看看,還是會覺得商品琳琅滿目,供應充足的。一打聽,才知道這也憑票那也憑證,有錢也不能買。 

不時會有主要外賓到上海或者其它大城市參觀。普通都安排好要參觀的市場。這裏麵魚、肉、水產、蔬菜天然供應充足,顧客不多,購物者也都是相關部門安排好的,假裝挑選購買,事後再退還市場。普通上海人都懂經”“識相,哪敢去買?以至走近市場門口就有人出來擋駕了,弄不好還得擔心事後會不會蒙受調查。關於當年這種市場秀,台灣出名女作家陳若曦於文革後寫過一篇短篇,描寫生動逼真。陳若曦於1965年隨丈夫從美國到南京大學工作,好像是1968年離開的。文革後,她寫過相關文革的短篇小說集《尹縣長》,起初被認為是反動小說。後來她回國訪問,遭到胡耀邦總書記親切接見,耀邦同誌當場表揚《尹縣長》寫得好,反映的是真實情況。 

關於,拉拉雜雜就說這些了。 

5.其它用品 

日用品的品類紛繁,不勝枚舉,就能夠想到的言之,洗衣肥皂,是每人每月半塊,洗衣粉好像是每戶兩袋;香皂憑證每戶每月兩塊。另外,草紙,衛生紙、牙膏也是憑證限量供應,買線也要線票。 

滬產自行車的頂峰是永久13型,這是文革前就有的產品,用錳鋼製造的車架,車身輕而結實,踏起來明顯的感到輕快不費勁。後來的鳳凰12型、14型、18型;永久17型,都是13型的濫觴,售價均在170-180元左右。其它還有普通蝴蝶頭”26寸男女跑車;雙管加固支農型”28寸重型自行車等,都在150-160元左右。看似價格差別不大,但由於憑票,搞到票子就不容易,可不由你挑選。 

於是人們自行組裝。普遍都是到虹口的虯江路四川北路口市場淘零部件,逐漸收集。那裏永久熱鬧非凡,許多人互通有無,交換部件。零件齊備,組裝成功,需要照應主要部件的發票去上牌,然後才能上路。組卸車比整車大概便宜20-30元,但關鍵是不要。也有組裝好馬上加價就地出售,或者賣到農村,然後再組裝,以至事前接受農村或者外地的定單而組裝的。 

縫紉機大約和自行車同價,每台約150元,憑票。 

國產手表的價格,大概從80元到120元,按鑽數17鑽;21、半鋼全鋼、防水防震等不同功能配置不同。進口手表售價最低者為英納格,185元左右。其它如梅花、奧米加等,再加上日曆、雙曆等等,就是300元以上了。進口手表是部隊官兵、野外工作者、海員等收入較高而平日消耗不多者的愛寵。除了能夠擺闊,還認為有保值功能。 

國產照相機120雙鏡頭盒式的為主流,代表產品是上海牌120A/B/C,售價120-180元。其中120C能夠方便地作12/16張的轉換,反而售價較低。都憑票。 

補遺:後來生產了海鷗DF單反機,算是高檔產品,大約300多元一台?但故障頗多。 

收音機。當時,便攜式半導體收音機早曾經進入平常人家。然而,作為家庭擺設和運用,還是以台式機為主。海燕牌全晶體管台式收音機是文革末年才出來的,當時普通還是以電子管的為主。售價從90多元體積比較小的一種130多元。有紅燈上無二廠春雷上無三廠和南京產的熊貓牌等品牌,但總的說來,品類不多。 

文革前夕,上海廣播器材廠、南京無線電廠的電聲產品,曾經比較接近國際水平當時荷蘭菲利普是老大。說來話長,這裏僅舉其中一例:上海廣播器材廠的上海牌133四 喇叭收音機,造型緊跟國際潮流,相當美妙。有三排分立的琴鍵功能按鈕和兩組躲藏式高低音音調控製撥動旋紐;有雙電眼,有內藏磁性天線旋轉調理旋紐,調諧指 示的玻璃板寬闊大方,除了多波段接收外,還有獨立的長波和超短波調諧接收,音色也美煥美倫,整機高貴雅致,蔚為大觀。然而可惜的是,這部機器還沒有來得及 真正走向市場,就迎來了文革。而到了文革,如此資產階級”“修正主義的東東還怎樣敢生產?於是低調地另外出了一種普通型的上海牌144型,其特性是麵板上有三個琴鍵按鈕,分別調控高、中、低音,售價145元。 

文革期間,上海中國唱片廠的206電唱機幾乎一統天下。它質量穩定,造型儉樸以至能夠說不美妙,售價60元。全國各地的廣播站都能夠申請購買一台,作為宣傳廣播的有力工具。當時流行的薄膜唱片每張3角,品種不少,廣受歡迎,所以206電唱機也走進千家萬戶。在上海也是憑票供應。 

補遺:當時很多家庭都時興自己裝立式大喇叭箱,用OTL線路,聽聽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音樂,算是那個時代的美妙享受。 

逛街購物,永遠是上海生活的一個主題。當時上海有十大百貨商店,其中最出名的,當然是南京路上的一百十百永安公司,現華聯商廈。此外,南京路上還有許多特地商店,如:第一食品商店;時裝商店;老介福布店;恒源祥毛線商店;華僑商店;第一醫藥商店;藍棠皮鞋店南京西路;音樂書店西藏路。淮海路上有:婦女用品商店;二百;第二食品商店;南北土特產商店;隻怕你沒有錢,沒有票證。 

值得一提的補充景觀是舊貨商店,那裏似乎有著更熱鬧的人氣。舊貨商店不一定全部賣舊貨,常常有各種處理商品在這些地方發售,適用,實惠,合算,而且免票,讓人們加入長長的排隊中去。 

舊貨商店,聲名最著者為淮國舊淮海路國營舊貨商店它座落在淮海路-重慶路核心地帶,店堂麵積廣大,商品眾多,普通為生活用品,包括各種三轉一響。比如外觀略有瑕疵的套鞋,出口轉內銷的浴巾,工廠的次品,以及各種稀罕古怪的物品 ?? 會有文字告訴你:可作什麽什麽用。顧客遭到啟發,一想,是啊,合算! 

補遺:淮國舊今婦女用品商店對街,偏東處,建南北高架時打斷,現已消失。淮國舊後門是淡水路一帶的舊家具、舊貨攤販。今天這樣的爛貨誰都會不屑一顧,想想真是滄桑巨變,不堪回首! 

其它較大的國舊還有:南京東路-山西路,一家;南京西路-青海路的南國舊,也是店堂麵積廣大,而且有樓上,門前還有寬廣的場地,能夠休息;襄陽路國舊,特征是有大量的電子原件、自行車零配件等供應,更是有仙則名。其次的,還有虹口四川北路的;提籃橋的……不一而足。 

每家舊貨商店都掛有大量的舊衣裳。如今似乎很難想象,怎樣敢買來穿?可是,當時卻是購銷兩旺的。不少人會把稍許穿過的衣服賣掉,另買新的,翻行頭。買入的人呢,也知道這情況,買來能夠省錢省布票。 

華僑商店在醫藥公司新永安大摟底層,憑僑匯卡才能進入。裏麵供應的許多緊俏商品,憑僑匯票購買。這些商品的售價,比市場的便宜。比如半鋼上海牌手表,外麵賣80元的,這裏是60元。所以,僑匯票本身就有一定的價值。後來,華僑商店的門口,就有黃牛買賣。也正由於這樣,普通都不會向親友僑匯票,那豈不等於問人家要錢?在我的前文和書友的跟帖中,有些商品價格似乎有差距,由於我敘說援用的,是該商品的基本價”??盡管要用這基本價購買,需要僑匯票或其它特殊方式比如部隊供應、幹部供應 

黃楚九和生煎饅頭 

有 人說,上海人羈旅四方,闖蕩天下,最不能釋懷的就是泡飯。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帶鑊焦的泡飯。還有人說最想吃的是鹹菜肉絲麵、油條豆漿等,而據我觀 察,遊子最想念的是弄堂口小店裏的生煎饅頭。生煎饅頭是草根階層的食物,不過比大餅油條來得高檔,有點休閑小食的性質。舊上海,一般在老虎灶貼隔壁,開一 家半開間門麵的小店,店門口立著由柏油桶改製的爐子,上麵置一口鑄鐵平底鍋,裏麵是一張長條形的台板,兩個夥計正低頭包著饅頭,不時吃吃地笑一聲。最有人 氣的當屬老板也 是當灶師傅,隻見他將一隻隻雪白的小饅頭在鍋底排列整齊,澆一圈菜油,然後潑半碗水。隻聽得吱啦一聲,一股香噴噴的蒸汽衝天而起,無數細小的油珠四處亂 飛。得趕緊將油滋滋的木鍋蓋壓上,再手墊抹布把住鍋沿轉上幾圈。做生煎饅頭用半發酵的麵團,這是關鍵之一。發得好,韌軟適口,不緊不鬆。關鍵之二在於拌肉 餡,肥瘦肉按比例搭配,肉皮熬爛了,冷卻後切成細末,再與肉湯一起煮透,待再次冷卻後切成細末,方可與肉糜拌在一起。如此包進饅頭裏,煎熟 後肉餡就被一包溶化了的鹵汁包圍。咬破皮子,鹵汁立馬噴湧而出,又燙又鮮,欲罷不能,予口舌無比痛快的享受。吃了皮子再吃肉餡,最後就吃饅頭底板。這底板 已經煎成焦黃,略厚實,硬得恰到好處,帶了一點肉味和菜油香,一咬,咯嘣脆。這是生煎饅頭高於所有饅頭的地方。煎得好,這是做生煎饅頭的關鍵之三。有時, 剛掀開鍋蓋的生煎饅頭在鍋底吱吱作響,老板就用鏟刀有節奏地敲擊鍋沿:當得當、當得當當得裏格當這聲音,這畫麵,這氣息,久久地凝固在老上海的回想之中。後來,在稍具規模的點心店裏,店家給生煎饅頭配上了咖喱牛肉湯或油豆腐線粉湯,有幹有濕,相當樂胃。上海人愛它,自有道理。舊上海,做生煎饅頭最出色的是蘿春閣和大壺春。蘿春閣原是黃楚九開的一家茶樓,上世紀20年 代,茶樓一般不經營茶點,茶客想吃點心,差堂倌到外麵去買。黃楚九每天一早到茶樓視事,經過四馬路一個生意不錯的生煎饅頭小吃攤,他也放下身段嚐過幾回, 餡足汁滿,底板焦黃,味道相當不錯。有一天他卻發現生煎饅頭攤打烊了,老吃客人聚不散,議論紛紛。聽那個做饅頭的師傅抱怨,店主隻曉得賺錢,偷工減料,他 不肯幹缺德事,店主就炒了他的魷魚。黃楚九一聽,立刻把這位愛崗敬業的師傅請到蘿春閣去。從此蘿春閣的生煎饅頭出名了,茶客蜂擁而至。開在四川路上的大壺 春也是一家相當有名的生煎饅頭店。1949年 擠兌黃金風潮時,與中央銀行一街之隔的大壺春生意奇好,因為軋金子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餓著肚子軋不動,就近吃點生煎算了。那時候,上海的每條馬路大概都能 看到生煎饅頭的影子。最有名的是淮海中路上的春江,十年動亂時期,上海人也沒有放棄吃生煎饅頭的愛好,心甘情願地等上半小時。還有金陵中路柳林路口的金中 點心店,生煎也做得不錯。最近二十年裏,做生煎的點心店就更多了,還出現了蝦仁生煎、蟹粉生煎,但吃下來還是鮮肉生煎最實惠,最經典。豐裕生煎是一家連鎖 企業,它的餡多汁滿,皮薄底脆,配一小砂鍋油豆腐線粉湯,花費不到十元,吃客很知足。吳江路美食街上的小楊生煎是新生代,店麵極小,極髒,極油膩,但因為 生煎做得出色,皮子薄,餡足鹵滿,而且個頭大,漸漸地,白領們口口相傳,加上小報記者的大肆渲染,小楊笑不動了。 

三鮮豆皮八卦湯 

二 十年前在淮海路上有一家江夏點心店,湖北風味,立身之本是三鮮豆皮八卦湯。三鮮豆皮是典型的湖北小吃,吃慣蛋炒飯的上海人以為就是雞蛋包糯米飯,裏麵加一 點餡料,其實並不簡單。據我觀察,原料中有豬肉、雞蛋、豬肚、冬筍、香菇、叉燒肉等。有時還用豬心和蝦仁。這些原料都須切成丁煮成半熟,拌了醬油、白糖、 紹酒等待用。為了悅目,有些店家還會加些青豆,糯米是主料,浸泡八小時後旺火蒸熟,晾一下,再用豬油加少許鹽炒透待用。倒是皮子的做法頗有講究,大米、綠 豆浸泡後加水磨成漿,而且越細越好。操作時灶上置一口平底鍋,淋少許油,將豆麵漿在鍋中攤成皮,打入雞蛋塗勻,烙成熟皮。再把糯米倒入鋪平,在半邊撒餡料 鋪勻 ,最後將漿皮與糯米對折疊起來,就像上海人攤荷包蛋一樣。最後,沿豆皮邊淋些豬油,邊煎油切成小塊,分裝成小碟上桌即可,這一塊即夠胃口不大的上海人打飽嗝了。三鮮豆皮以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的老通城最為著名,那是一家有八十多年曆史的老字號。據說1958年毛澤東在武漢視察,曾兩次親臨老通城,在品嚐了三鮮豆皮後說:豆皮是湖北的風味,你們為湖北創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謝你們。後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等領導人也去豆皮大王品嚐皮薄、漿清、火功正的 豆皮,都表示讚賞。江夏點心店的豆皮吃過幾回,金黃色的漿皮內嵌了軟糯適口的餡料,吃的當中還不斷有筍啦、肉啦、豬肚啦等餡料供我辨識,味道也確實不錯。 有一次還在那裏喝到了八卦湯,烏龜切成小塊煲得濃濃的裝入燉盅裏,混濁的湯色一眼看不清底,不過烏龜湯為何叫八卦湯,這個問題我到今天也沒弄清楚。 

大隱於市的酸梅湯 

提起酸梅湯,老人就會說:噢,北京有信遠齋,上海有鄭福齋。那東西真解渴,大熱天來上一杯,那才叫渾身透心涼呢。民國那會兒,徐淩霄在他的《舊都百話》中對北京的酸梅湯有過描寫:暑天之冰,以冰梅湯最為流行,大街小巷,幹鮮果鋪的門口,都可以看見冰鎮梅湯四字的木簷橫額。有的黃底黑字,甚為工致,迎風招展,好似酒家的簾子一樣,使過往的熱人,望梅止渴,富於吸引力。昔年京朝大老,貴客雅流,有閑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廠逛逛書鋪,品品古董,考考版本,消磨長晝。天熱口幹,輒以信遠齋的梅湯為解渴之需。梁實秋在客居台北幾十年後還對信遠齋的酸梅湯念念不忘,他在一篇文章裏寫道:信遠齋鋪麵很小,隻有兩間小小門麵,鋪內清潔簡單,地道北平式的裝修。信遠齋的酸梅湯的成功秘訣,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裏如品純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裏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上海地處江南,天更濡熱,更有理由喝酸梅湯了。於是,上世紀30年代,有四個北京人合夥在上海大世界西邊開了一家鄭福齋。老上海們回憶,那時候到大世界玩,或到東頭的共舞台看京戲,站在路邊喝一碗酸梅湯,也算老上海一景。老報人陳詔也在一篇文章裏寫道:想當年,大世界旁邊的鄭福齋,以專售酸梅湯聞名。每當夏令,門庭若市,生意興趣。花上一角錢喝一大杯酸梅湯,又甜又酸,帶著一股桂花的清香,真沁人心脾,可令人精神為之一爽。如果再買幾塊豌豆黃之類的北京糕點,邊喝邊吃,簡直美極了。我小時候喝過鄭福齋的酸梅湯,大熱天,行道樹上的知了拚命地叫著,我和幾個哥哥躲在樹蔭下喝。錢少,湊起來的角子隻能買一杯,幾個人輪流喝,如今想想也儼然成了一份可貴的記憶。上世紀80年 代,酸梅湯在市麵上絕跡了,為可口可樂和七喜等飲料取代。前些天約了三五知己到靜安寺附近一處飯店吃飯,看到鄰桌每人前麵放了一杯深紅色的飲料,而且是杯 身帶棱的那種老式玻璃杯。我覺得奇怪,可樂有這樣盛的嗎?一問服務小姐,才知是酸梅湯。有酸梅湯?我一激靈,不信今天的上海居然還能喝到這老古董級的經典 冷飲。馬上要了一杯,一咂嘴,果然是久違的滋味,那種熟悉的冰涼的酸甜感一下子滑入咽喉,直沁肺腑,渾身舒坦,於是大家夥每人都要了一杯來喝,喝了一口也像我一樣尖叫起來。據店裏的老師傅說,酸梅湯的技術依據來自店老板上一輩傳下來的獨家秘方,絕對是古法炮製。他們從定點的供貨商那裏收購來上等青梅,在毒日頭下曝曬數天,直至皮皺收汁,然後加冰糖和桂花等輔料熬製烏梅汁。熬好的烏梅汁沉鬱墨黑,放在缸裏散發著清香,每天根據天氣狀況兌成一定量的酸梅湯,冰鎮後出售。有些老顧客就為喝這一口而專門來這裏吃飯。 

西哈努克親王與雞鴨血湯 

說起城隍廟的小吃,懷舊的老上海必定會提起雞鴨血湯,那是經幾代人的努力流傳至今的呢。尋根溯源,是由一個叫許福泉的小販首創的,他使用一個俗稱鐵牛的深腹鑄鐵鍋燒湯,中間用鋁皮隔開,一半燙血,另一半以雞頭雞腳吊湯。有客人光顧,就從盛器裏撥少許雞心、雞肝、雞肫、雞腸和小蛋黃,澆上一勺血湯,撒上蔥花,淋幾滴雞油,紅黃綠相間,煞是可愛。如撒一點胡椒粉,味道更佳。在城隍廟大殿前還有一個名叫老無錫的 小販,雞鴨血湯生意也不錯,心、肝、腸、蛋由客人隨意挑選。近百年時光流轉,這款價廉物美的風味美食越做越精,成了城隍廟小吃的經典,至今在老鬆盛等好幾 家小吃店裏還在供應。在我家裏,也做過幾次雞鴨血湯,雞殼子吊湯,再買些雞肫、雞腸、雞心等雜件,煮熟後切薄片,雞鴨血切小塊,事先在冷水裏漂過,等雞湯 沸騰後投入即可。將雞雜件分裝在小碗內,將湯一碗碗地盛出,撒上蔥花和雞油,胡椒粉也是不可少的,味道絕對不比城隍廟的差。關鍵是血要嫩,有些小吃店用豬 血代替雞鴨血,味道就差了。1973年, 西哈努克親王到上海訪問,在此之前,親王已經遊玩了南京夫子廟,並在那裏吃了十二道點心。此番來上海白相城隍廟,負責接待的南市區飲食公司接下這個光榮而 艱巨的任務後,從區內各大飯店調集精兵強將,還精心設計了一份十四道點心的菜單。這十四道美點中就有一道雞鴨血湯,這原是下裏巴人的美食,用它來招待親 王,就得精工細作,如何個精法呢?師傅們三下南翔,尋找最正宗的上海本地草雞,然後殺了108隻雞才找到所需的雞卵這個雞卵並非成形的雞蛋,而是附著在腸子裏沒有出生的卵,才黃豆那麽大小。黃澄澄、規格一樣的卵,配玉白色的雞腸和深紅色的血湯,相當悅目。當這道湯上桌時,親王一吃,讚不絕口,一碗不過癮,又來一碗。 

糜飯餅 

我在讀小學時,有個同學的母親是做糜飯餅的。一大早她就得將爐子推到街角人行道上,爐子是用柏油桶改的。還有一麻袋刨花,烘糜飯餅一定是用刨花做燃料的,發火快。爐子上擱的鑄鐵平底鍋也很奇怪,中間陷下去一個巴掌大的圓形,裏 麵加水,沸滾後一直冒水蒸氣,幫助將糜飯餅催熟。做糜飯餅的米漿是隔夜調好的,粳米與秈米按一定比例磨成粉,然後浸泡發酵,製作前再加糖精。用勺子舀了, 一勺勺地澆在鍋底形成橢圓形。然後往爐膛裏添一把刨花,哄的一下,火焰躥起來了。開鍋了,用銅鏟刀將糜飯餅輕輕鏟起,餅麵微微隆起,乳白色,餅底是焦黃色 的。糜飯餅兩個起賣,七分錢。所以,鏟餅時總是將兩個合起來,它們的邊緣總是有點相連的,像快分裂完畢的兩個細胞。旺火烘出來的糜飯餅很香,吃口甜津津, 回味有點酸,那是發酵的緣故,這款街頭美食的特點也在這裏。冬天,糜飯餅的生意特別好。他母親有時候忙不過來,我的同學就要起早幫她打下手。有時候風頭突 轉,他躲不及了,就被熏得眼淚汪汪。校門快關上了,他才匆匆地趕來,書包在他屁股上顛著,兩手凍得通紅,捧著一個糜飯餅狼吞虎咽。大家給他一個綽號,糜飯餅。雖然並無惡意,但現在想想真不應該。他叫劉炳義。我叫他一個字:“Bing”,聽上去像糜飯餅的餅,也像是劉炳義的炳。輿論和朋友兩頭不得罪,他認了。我也很想吃糜飯餅,就用母親給我買大餅的錢去買這種吃不大飽的餅。有時兜裏隻有三分錢,就拖上一個同學入股,兩人合買。看到幫母親燒火的Bing,彼此都有點小小的難為情,我們拿了餅就一路小跑。後來,Bing悄悄地跟我一個人說,我可以單獨以三分錢買一隻。但我從來沒有去享受這個特權。Bing的功課不太好,穿得也破,大家都不大願意搭理他。不過Bing這個人,百科知識倒懂得很多,比如皮蟲是怎麽縮進樹葉裏的,來年又長成什麽樣;烏賊魚是向後遊的,在什麽情況下會噴墨汁;人的頭發在什麽情況下會變直,並向上豎起。他甚至知道美國第七艦隊的艦隊混成。原來Bing看過許多閑書,我和他交上了朋友。Bing的家境確實不好,父親長期臥床養病,他還有一個姐姐,好像功課也不行,全家都靠母親做糜飯餅維持生計。Bing每學期要向學校提出申請,免學費和書雜費,但事後老師又會在教室裏旁敲側擊地數落他。過年了,我去他家還一本小說書。一間暗黜黜的房間裏,一家四口正圍著吃飯,桌子中央隻有一條紅燒魚,還是冷的!再 沒別的菜了。我回家後跟母親一說,母親就盛了一碗烤麩讓我送給他們嚐嚐。四喜烤麩是上海人過年必備的年菜,裏麵還有金針菜和黑木耳,這兩樣東西要憑票供 應。我家特別地道些,還加了花生仁和香菇,澆麻油,吃口更香。我跟他家相隔一條弄堂,送過去很方便,他們客氣一番收下了,我如釋重負。後來,我跟Bing進了同一所中學。有一年我們學校組織拉練,每個人都要去的。Bing由學校承擔了一些費用,也跟去了。有一次大家飯後聊天,自然談起了吃的,順溜說到四喜烤麩。我就說,我最最喜歡吃四喜烤麩了。我是無意的,Bing深 深地看了我一眼,我心裏咯噔一下。不是有一句話嗎:貽人玫瑰,手有餘香。但既然送人花了,最好不要當著他人麵提起這檔事,哪怕是無意的。這是我從這件事上 獲取的人生經驗。粢飯糕 過去,一些小的飲食店門口,支一口鐵鍋,倒大半鍋油,將粢飯糕投下去,油鍋馬上歡騰起來,洶湧澎湃的情狀。不一會,粢飯糕在油鍋 裏露出金黃色一角,師傅用火鉗翻幾下夾起,排列在抓住鍋子沿口的鐵絲架子上滴油。粢飯糕是長方形的,厚 約三四分,像一副沒拆封的撲克牌,炸得外脆裏軟,咬一口,鹹嵫嵫的,還有一股蔥花香。特別是四個角最先炸焦,有點硬,咬起來很過癮。五分錢一塊,清晨用大 碗去買幾塊,與豆漿一起吃,算是改善夥食了。下午也有賣,純粹作為點心吃的。那時候買食用油要憑計劃,每人每月才半斤,每月的油票分四兩和一兩,一兩的票 可以買麻油。這是計劃經濟時代,上海油票的特殊設計,別的地方沒有一兩的油票,我不知道外地是如何買麻油的。上海人窮講究,苦日子也要用麻油來增添一絲香 味。一些老太太看到飲食店炸粢飯糕用這麽多油,駭怕了,到處說這油鍋裏加了水。其實油水不容,哪有這個道理?炸粢飯糕時,會有許多碎屑掉在鍋裏,師傅要不 時地用漏勺打撈上來,否則會焦糊成煤屑一樣。碎屑在鍋底躺得時間長,特別香脆。我最喜歡吃碎屑,碎屑也是賣的,一角錢一大碗,得候巧。師傅不會等你,積滿 了一碗就隨便賣給顧客。我家弄堂口的飲食店一度有賣粢飯糕,我想辦法跟師傅套近乎,終於買到幾次碎屑,而且是滿滿一大碗。此事被我哥知道了,批評我嘴饞, 這樣好吃,將來幹不成大事。他還很認真地說:偉大人物都有一種特別的意誌力和自製力,能克製自己的欲望。這麽一說,我才覺得事情有點嚴重,再也不敢去買粢 飯糕碎屑了。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把自己的欲望克製得非常辛苦。那個時候,我已經在讀《歐陽海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了。我不買粢飯糕碎屑,但並不反對自己看師傅做粢飯糕。做粢飯糕是很好玩的,大米與秈米按比例煮熟,起在另一口鍋裏,加鹽,加蔥花,用銅鏟攪拌至起韌頭。 然後在洗白了的作台板上搭好一個大小與一整張報紙相當的木框子,將飯倒進去,壓緊實,表麵抹平。到了下午,師傅將框子拆散,飯就結成一塊巨大的糕了。然後 用一把很長的薄刀將飯糕劃成四長條,每條比香煙盒子略寬,轉移到一塊狹長的木板上。接下來,師傅要切片了。許多人認為粢飯糕是用刀切片的,錯了,你看他從 牆上摘下一張弓,這張弓很袖珍,用留青竹片彎成,弓弦是尼龍絲,用這樣的弓切粢飯糕需要技巧,起碼厚薄一樣,否則顧客會挑大揀小。師傅切起糕來,一張弓仿 佛在手中跳舞,上下自如。如果用刀切,粢飯糕就會粘在刀麵上。切好後的粢飯糕看上去還是並在一起的,但第二天用時一分即開。師傅說:你怎麽不來買屑屑頭啦?”我很不好意思:吃膩了。師 傅笑了,將一大碗碎屑再碾碾碎,和在一鍋飯裏,明天,粢飯糕的截麵就會像加了金黃色的桂花一樣好看。我克製了自己,但並沒有成為偉大人物,早知如此就不克 製了。現在粢飯糕少見了,外來妹也不會做,她們也沒有繃緊了尼龍絲的竹弓。一些號稱上海風味的飯店裏偶爾會供應,價錢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了。有些店家還會切 成小條炸後上桌,蘸糖吃,成中帶甜,名日:節節高。 

 

觀影往事 

2011-05-20 郭紅解 新民晚報 

年少時,學業負擔不重,課餘除了玩弄堂遊戲外,最期盼的就是看電影了。 

那 時,電影院分為首輪、二輪,甚至還有三輪電影院。首輪放映新片,二輪、三輪放映老片,稱之複映片。首輪設施比較好,夏天還有冷氣開放,當然票價也貴,像大 光明、新華、國際等。我大都是在二、三輪看的電影,離家最近的有浙江、嵩山和城隍廟的文化電影院。最喜歡去嵩山,淮海中路龍門路口那座城堡式建築的電影 院,雖說是二輪,但裏麵的坐席不像浙江那樣是硬板凳,而是軟座。那時還常去挨不上輪的少年之家看電影,每張票隻要5分錢。小學附近滬南電影院是首輪的,每年六一節學校包場觀看。我在滬南看了《紅孩子》《地下少先隊》《英雄小八路》《花兒朵朵》。上次去城隍廟,特地去人民路上找滬南,已沒了蹤影,這一帶成了大型停車場。 

我把一點零花錢大都花在看電影上。那天,在街頭報欄裏密密麻麻的電影預告中,看到淮海電影院在放30年代的老片《夜半歌聲》。早就聽說這是部恐怖片, 已很少放了,禁不住刺激和獵奇,下午做完功課後步行近一個小時趕到淮海,還生怕是小孩不讓進去看。後來對同學說我看過《夜半歌聲》了,他們都大吃一驚。以 後拍了張國榮主演的新《夜半歌聲》,遲疑了一下還是沒去看,為的是保持兒時那份刺激的記憶。那時小小的黑白電影歌曲照成了學生時尚的收藏,照片除印有歌曲 外,還有明星劇照。 

文革中,很少有國產電影放映,倒是看了不少朝鮮、阿爾巴尼亞電影。至今還記得《賣花姑娘》放映時的盛況,車間裏人手一張票,根據班頭安排觀看時間,有的甚至排在半夜或清晨。麵對觀眾異乎尋常的觀影熱潮,電影院24小時循環放映,影院門口不時能見到帆布口袋裏裝著電影拷貝、騎著自行車來去匆匆的跑片員。 

那個年代語言貧乏單調,外國電影中的精彩對白帶來了生動和幽默,成了互相交談的經典話語。比如朝鮮電影《看不見的戰線》中對暗號你拿的是什麽書?”“歌曲集。”“什麽歌曲集?”“阿裏郎。阿爾巴尼亞電影《廣闊的地平線》中的下班以後洗個澡就像穿件大皮襖。引用最多的是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中的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有時看了電影想有感而發1975年初,看了電影《創業》後,被氣勢雄渾的石油會戰場麵和以周挺杉為代表的石油工人豪邁壯舉深深感染,於是有了寫稿投稿的想法。為了在文中準確引用周挺杉在影片中的一些警句,又走進影院,拿著紙和筆暗中記錄著。鼓著勇氣寄給了解放日報,久久沒有回音,不知為什麽《創業》也停映了。那年一個夏日,工友拿著解放日報激動地對我說:你登報了!我一看,我的觀後感《地位、榮譽和幸福》在醒目位置刊出了。後來才了解《創業》封殺開禁的前前後後。沒想到我的一篇觀後感會與政治大背景相連。 

1980年底,一封解放日報信函寄到了我就讀的大學,告知我關於《今夜星光燦爛》的影評準備刊用,由於作了較多改動,特地要我去報社看清樣認同,信末署名張世楷。那天下課後,興衝衝趕到漢口路上解放日報老樓,見到了仰慕已久的主管文藝評論的編輯張世楷。你原先是在益民食品一廠的吧?見麵後張世楷就問我。沒想到,他還記得五年前我的那篇《創業》觀後感,這讓我深為感動。 

這些年電影越來越多,越來越時尚,可惜能長留記憶的實在不多,也很少見到影評、觀後感這類文章了。 

 

照相憶舊 

2011-02-25 新民晚報 

兔年春節,在上海美術館觀看了“1949-1999上海照相館人像攝影藝術展,見到了久已疏遠的、原先在照相館大櫥窗裏隨處可見的人像藝術照。如今,人人會照相,隨時可照相。而在以前,照相是件很隆重的事。那時,一般人家都沒有照相機,走進照相館裏拍張照、合個影,一定是有重要的事。照片印證著人生的轉折和家庭的和睦,承載著幸福美滿或離情別愁。 

那 年小學畢業,去離家不遠的吉祥照相館拍了登記照。那時師生離別,惟一的禮物就是送張一寸的登記照。學校裏新來的教自然課的董老師給我們的印象是博學多才, 寒暑假給我們講很多古今中外的故事。畢業前夕,董老師組織我們自己印照片,節省了好多錢。在暗房中,紅燈下,看著一個個熟悉的臉龐在顯影水中漸漸顯現,心 中流溢的是神奇、向往和友情。後來聽說,董老師是原先在區教育局被錯打成右派後下放到我們學校的。 

那時,有名的大照相館集中在南京路、淮海路上,各式小照相館則散落在街頭巷尾。據史料記載,1955年全市照相業共有453戶、從業人員2172人。當時南京東路上的照相館和照相材料店就有24戶,名氣很大的有王開、科藝照相館和冠龍照相材料店。當時王開門檻很高,尋常百姓很少進去拍照。類似的高檔照相館還有南京西路上的中國”“萬象,淮海中路上的人民”“蝶來科藝不照相,以衝印放大精致而聞名,當然價格也高出好多。倒是冠龍最具親和力,我們那時候進進出出常光顧。  

冠龍租相機,買相紙,拷顯影、定影藥水,是當時年輕人的一種時尚,也是苦澀年代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當冠龍推出出租相機的業務後,最躍躍欲試的莫過於我們這些不滿足於上照相館任人擺布裝腔作勢的年輕人。盡管租金不菲,但十來個同學、四五個青工合租一架相機,分擔的費用也能承受。記得出租的相機135膠卷的是上海58II型;120的是海鷗4型,雙鏡頭的,我們稱為方鏡,取景器在上麵,很直觀,但按動快門時要特別注意,一不小心就照糊了。135膠卷是要在暗袋中打開相機後蓋安裝的,都是由師傅代為安裝的。看到師傅雙手在暗袋中運用自如地裝著膠卷,真是一種享受。那時膠卷很貴,一卷120的隻可照12張,翻上兩邊的擋片取景成長方形,可照16張。每次照相都要算計著,往往合影的多。這樣膠卷是省了,但印費卻增加了,要按人加印。後來,我們想自己印照片,動手製作了一個印相機,到冠龍買來相紙,拷來藥水,用毯子遮擋住窗戶光線,用紅領巾裹住燈泡,簡易的暗房就有了。曝光、顯影、定影、清洗,流水作業,情趣無窮。最為糾結的是,清洗不夠,相紙上殘留著藥水就貼到窗玻璃上上光,幹後粘著撕不下來,隻能望照興歎。  

曾 經散落在街頭巷尾的照相館如今難尋蹤影了,而留存的照片卻越發珍貴。誠如攝影展結束語指出的:我們需要搶救、搜集和研究散落在億萬個家庭中的照相館人像照 片,需要對這些照片進行社會學、曆史學意義上的解讀,需要鼓勵當事人或繼承人說出照片中的故事。我知道,上海市檔案館這些年正在做這件事,征集和收藏民間 的曆史照片,使個人的、家庭的記憶轉化為集體的、社會的記憶。 

 

翼風航模店關門了 

2011-04-13 潘麗達的博客 

老潘 

翼風航模南京西路的老店 

昨天的東方早報說南京路的翼風航模店關門了,歎口氣,南京路還能給我們留下什麽記憶呢? 

小辰光住在西康路南陽路口的南沙公寓,從西摩路小菜場散散步就過去,南京西路口先是太倉食品店,然後是富連布店、對麵是平安電影院、沿南京路走是美琪大戲院,南京理發店,凱司令西點,少年兒童書店,再過去就是航模店了。如果一次性走到,在那時可是一次遠征了。 

航 模店我從來不去,阿拉阿哥也不白相,用先生的閑話講潘家門的人動手能力差。但是,阿拉先生是那裏的常客,年少時有一點點零用錢就會去買航模,精心雕琢很是 入迷。記得阿拉籌備婚事要打家具,現在年輕人是不曉得咯種事體的了。南沙公寓的房子因為我和哥哥都要結婚就調到天山新村去了,我和父母住在天山五村的兩房 一廳,哥哥住在玉屏路一室戶,想想從小住電梯公寓房子的人住到這個地方也實在是不習慣的,但好壞結婚還算有房子了。 

雖然爸爸媽媽不住在上海,但我們還是拿的兩居室的朝北小房間,11平 方米吧,現在不能想象的。螺螄殼裏做道場就要精打細算,這個時候先生從小做航模的本事拿出來,先設計家具圖,然後同比縮小做成模型,再找人打製家具。全部 是時尚的西式家具,我的爺爺還應邀到上海來,在我的新房裏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呢。當時我們住得朝北房間對麵有個地下室,是拆紗頭的加工組,空氣老差一直有 飛塵出來,可惜當時根本不知什麽叫環境汙染。隻是兒子小辰光一直生毛病,現在想想就是被汙染的結果,搬到虹梅路以後,天地大了,空氣好了,兒子身體就越來 越棒了。 

翼 風航模店一定承載著先生很多童年的夢想,少年的憧憬,他這幾天在新疆,講給他聽一定會感懷吧。西康路還偶然會走過路過,遠遠眺望自己曾經的家,那麽多年過 去了,南沙公寓還是很貴族氣息地挺立著。梧桐樹肥大的樹葉還是把我曾經無數個夜晚躺著看天的鋼窗給遮蔽。我們的後陽台以前是個幼兒園,高大的白玉蘭年年開 花,雪白的花瓣會隨風飄進我們的廚房。那個時候三家人合用一個廚房,切磋廚藝還是很有意思的。小辰光我發戇脾氣,會躲在廁所把門反鎖了不出來,家裏的浴缸 很大,我會躺在裏麵休息,頭頂上掛了許多毛巾衣服的,我冷了就拿下來一件件披在身上,媽媽是不會來睬我的,她從來不和我的壞脾氣妥協。爸爸在家會心疼,在 門外不斷地敲門,麗達,麗達地叫,我總歸要等爸爸叫夠了才很有麵子地出來。當年的鄰居都還在麽?一個都不認識咯。 

現 在房子越住越大,但是真難忘記快樂的童年,寂寞的童年。現在碰到當年農場的同事,總還要說麗達你們的地板比我們家的桌子還要亮哦。是啊,當年即便文化大革 命,房管所每季度都要來打蠟一次,我們要把家裏能夠翻起來的家具都翻過來,床單全部翻起來,讓房管所的人能夠打蠟。我們要把地掃幹淨,他們工人來把蠟打上 去,然後去休息,我們就蝸居在廚房隨便吃點啥,等他們下午來用蠟把把蠟再擦掉,這可是力氣活。就像皮鞋先擦油,然後用軟布磨光一樣。皮鞋多小,房間多大啊。 

童年一去不複返,南京西路變化太大,故世的朱同學家門口的西康路小學老早沒有了,變成恒隆廣場了,波特曼大酒店把小時候我坐在窗前就可以看見的中蘇友好大廈現在的上海展覽館上麵的紅五星給遮擋了。這一路上走過去,熟悉的店家是蕩然無存,滿眼的頂級品牌與我何關啊。現在的小人也不搭航模,弄變形精剛了。前幾日為送禮我去玩具櫃領教過,那是應有盡有,全部仿真的,還按年齡段有難易度區分。大人要白相DIY麽可以到宜家去買家具來玩拚裝,設計和配置精良,不會多一隻螺絲也不會少一隻,按圖索驥也好玩。所以航模店是可以關門了。 

 

網上: 

——關於上海模型店----翼風的一點回憶 

2011-1-25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出差去上海,慕名去了上海翼風模型店。那是第一次去這個店,很小的門頭,字帶有明顯的文革氣息,上麵一個羽毛的羽,下麵一道橫。好像是在南京西路上我記不準了,店內也不寬敞,貨種很少,附近也不繁華,地處偏僻,店裏的服務員一男二女,雖然年紀較大了,卻非常和善,可惜沒有請教姓名。就是這麽一個不起眼的小店,就當時來說,算是全國唯一的一個專業航模店了。至今還記得,當時買了10套彈射,10套海模,總共才三塊多錢已經是大價錢了,還是自掏腰包,分給學生製作。後來又陸續到上海幾次,也是每次必去那個店看看,一是懷舊,二是瀏覽航模器材,算是對這個商店情有獨鍾吧。可惜的是,後來店員的接待態度大不如前,有搭沒搭的,冷淡多了,現在是不是好多了,我不知道。將來回國去上海,我還是要去看看這個店的。 

——應該在南京西路的春雷劇場對麵,這個劇場現在如果還在肯定也不叫這個明顯有時代特色的名字了。 

記得90年我在裏麵買過一台壓燃的引擎,燃料要用乙醚和蓖麻油混合。 

那時候每次去上海都回去逛一圈,現在好像還在,但是已經找不到當時的感覺了。 

——讀帖感動 

小小翼鳳店, 

行人皆惦念。 

莫道行人心太癡, 

航模心相連。 

——小時候買過的幾本書,可惜都沒有留下來,遙控飛機最終還是沒能飛上天,唯一留下的僅有一台壓燃式發動機,因沒有燃料也從未轉動過,數次搬家都沒舍得扔掉。 

——“翼風這個老航模熟悉的航模商店對於我國開展航模活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想問問:有誰知道翼風是何年何月開業的?一開業就在459號嗎?又是何人創業的?這位老人還健在嗎?我們大家都要感謝他! 

——“翼風1953年開業的,老板姓郭。這位老人好象沒見到過。主要是他兒子郭傳齡兄妹二人管理。 

——我家離翼風隻有幾百米,所以翼風開張以後就經常去。翼風開張以前我是到北京路陝西路口的美琪書店去買航模材料的。郭氏兄妹都見到過,我還看到郭傳齡在畫汽車的圖,後來想想大概是在畫玩具汽車的外形圖吧。公私合營以後原來美琪書店的夥計老黃來做公方經理郭氏兄妹就不怎麽見到了。 

放假的時候我經常在航模俱樂部離開翼風就一條街,外地航模俱樂部的人到上海采購航模器材需要帶路,俱樂部的領導有時候就安排我陪他們去翼風,還去張小泉買斜口刀……。一晃六十年過去了! 

——我真的記錯了嗎?怎麽一說到翼風腦子裏就立即會出現新科技三個大字?第一次和同學一起去好像就是按這三個字去找這家店的,大概是在197374年。 

——我的第一架彈射模型飛機就是我媽媽去翼風買回的套材裝起來的。 

 

洗被子 

曹麗華 新民晚報 2011-02-18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洗衣機,洗床單被套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但在我小時候,過年洗被子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那 時候沒有洗衣機,所有的東西全靠手洗。要過年了,家裏的被子要洗洗了,就盼著年前有個大晴天。洗床單被裏的那天要早早地起床,在房子外麵空地處的幾棵大樹 之間拉起晾被的繩子,以免被別人占了先,到時找不到地方晾。早起的另一個原因是,那時大多數家庭一條棉被就一個被裏和一個被麵,沒有多餘的,洗了的被裏晚 上還要用,所以當天洗,一定要當天幹。起床後將要洗的被子拆了疊齊了放水裏浸著,因為被裏浸水後很重,用手搓很吃力,所以那時候很多人家裏都有一塊洗被子 用的木板。然後將浸過水被夾裏放在木板上用板刷一點一點地刷,比較髒的地方多刷一下,刷好後翻個身再刷其他地方,全部刷好後漂洗幹淨就要拗幹晾了。但是一 個人拗不動並且拗不幹,要兩個人分開站,各拿所洗被裏的一頭往相反方向使勁,將被子擰幹,然後就可以晾到早已拴好的繩子上了。以上這些事一般要在早上九、 十點前做好,否則會耽誤晚上睡覺了。到了下午二三點鍾,晾曬的被子基本幹了,曬著的棉被和洗過的被裏被收了進來,開始縫被子了。縫被子算是一種技術活,會 不會縫,縫得是否服帖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心靈手巧的試金石。 

那時我隻有十幾歲,就已經開始幫父母幹這些事了,大冬天裏在戶外洗被子,兩隻手凍得像胡蘿卜,通紅通紅的,不過洗得用力,時間一長就不覺冷了。晚上睡在洗過的被子裏,暖暖的帶有一股太陽的味道,真是好舒服嗬,這一天的辛勞就算有了回報。 

後 來有了洗衣機,開始是單缸的,然後是雙缸的。但住房還是原來的住房,洗衣機在使用前要將它搬到水龍頭處,洗完後要再搬回原處,也很費時費力。再後來住上了 獨門獨戶的房子,洗衣機被放在固定的地方,想洗,隻要把衣被往洗衣機一放,到時洗衣機會提醒你將洗好並且烘幹的衣物取出即可。 

現在的生活真是方便。不過我仍不時會想起以前過年洗被的往事。 

 

六十年代的年夜飯 

2011-02-02金永康 新民晚報 

我長期生活在遠郊的一個鎮上,對於上世紀60年代至改革開放一段時間內年夜飯吃些什麽記憶猶新。我將年夜大菜概括為老四樣:一是油豆腐嵌肉,二是一碗紅燒帶魚,三是一盆白斬雞或醬鴨,四是線粉湯,大抵如此。除此四樣,配以炒青菜白菜肉絲之類,便是一桌難得吃到的年夜大餐。不過,當時油豆腐、帶魚等物,還都是憑票供應的,而且有大戶”“小戶之分,若人丁興旺的,可分到冰凍帶魚2條,少則拿到1條。冰凍雞鴨也是如此,大戶可分到一隻大公雞,小戶可能就分到一隻小種鴨 

十幾歲的我很垂涎老筍燒肉,然而筍幹是分配給烈軍屬的。當時商店裏難見一粒花生米,乃至1980年我和幾位同事去石化城玩,中飯時在一家飯店吃到一盆花生肉丁,我連呼真香啊,那一時期的物資匱乏程度可見一斑。 

 

買肉皮 

2011-02-02 史美龍 新民晚報 

小 辰光吃年夜飯,三鮮湯常常是餐桌上的主角,啥叫三鮮?油炸過的肉皮加上肉丸和蛋餃,用文火煮成一砂鍋湯,再放些黃芽菜,一家門團團圍坐喝得熱熱乎乎,年也 過得滋潤。然而在樣樣憑票的年代,肉皮是上海鄉下頭農戶屋裏廂的稀罕物,到過年辰光才能憑票買到一份。有一年,農戶的運氣不好,年貨裏肉皮消失了。 

我家是農戶,過年缺少肉皮,心裏自然有些挖塞。為此,大人走東家穿西家打聽買肉皮的門路,好讓過年有點改善。隔壁小夥伴阿根是個小靈通,亮燈時分,伊端著飯碗頭來講:明朝下半日,軍大菜場有肉皮買,全部不憑票。怕我不相信,伊居然口口聲聲賭咒:假使有半句騙人的話,就從門口爬到村東頭的小河浜旁邊。 

軍大菜場是為第二軍醫大學家屬區服務的地方菜場,貨源充足,多餘的副食品經常讓趕巧的外頭人買到。但臨近春節會不會讓大家碰到好運,還真有點將信將疑。 

第 二天,雖然陽光燦爛,但到了中午路上凍土還沒有融化。我和阿根踩著硬邦邦的泥土,趕了半個鍾頭路到軍大菜場,果然早有先知先覺者在肉鋪前挨個排起了隊伍, 所幸人還不多。天氣真冷,我們在原地跺腳取暖,等著肉鋪開秤。不一會,人越來越多,我和阿根被人流擠到隊伍中間。好不容易等到開秤辰光,想不到的是前方突 然有人叫道:今朝肉皮無貨,回去囉。頓時,前胸貼後背幾百號人的隊伍像散了架。阿根呆呆看著我,驚詫之餘又不乏尷尬和歉疚,看樣子伊回去後要履行昨日傍晚諾言了。 

阿根嘟嘟囔囔地走出菜場,我遲疑半天剛要舉步離開,不料肉鋪裏間鐵門哐當一聲打開,胸前係著藍圍單的售貨大叔探了探頭,吹著口哨慢悠悠抱出一筐肉皮。我眼前霎地一亮,扭身奔向櫃台,豈料塑料鞋底一滑,摔了個啃泥地,下巴和手掌頓時湧出血絲,痛得鑽心。等爬起來,肉鋪前已擠滿黑壓壓的人群,而且個個比我高出一頭多。我忍著疼痛想擠到亂作一團的櫃台跟前,無奈力不從心,隻能在一邊觀戰,眼巴巴地望著人家喜滋滋地買好肉皮離開。 

快來快來,排在我前麵。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轉眼一看,是阿根冒了出來,伊的位置與櫃台伸手可及。我來不及多想,閃身擠在阿根前麵。很快輪到我,花2元錢買下了一份3斤多的油炸肉皮,顧不上油漬漬的,抱在懷裏奪路而走。 

在菜場門口,我等著阿根,不一會伊空著兩手走來。我問怎麽回事,伊歎了口氣。原來,我離開後風雲突變,已經買過肉皮的返身過來衝進隊伍想再買一份,造成秩序再度混亂,阿根被擠到一邊。輪到伊的辰光,恰好肉皮告罄。  

回到屋裏廂,母親一邊在我下巴和手掌塗上紅藥水,一邊誇獎我為全家過個開心年立了大功。但一聽我講述買肉皮的經過,不禁皺了皺眉,隨後把肉皮分成兩半。我好生奇怪,因為吃肉皮的辰光還沒有到呢。母親笑著說:這份肉皮要是嘸沒阿根儂也買不到,應該講伊的功勞比儂還大,分出一點來,好讓伊拉過年也能吃上三鮮湯。再說,好心應該有好報啊。”  

三鮮湯還沒吃,鮮味已在嘴裏盤桓,我拿起肉皮趕緊朝阿根屋裏廂走去。 

 

規範:成長伴隨著痛苦 

——中國資本市場20周年回顧之二 

2010-12-11 連建明 新民晚報 

當年股民在深圳人抱人排隊買新股中簽表 

當年萬國證券門前投資者雲集 徐匯西藏路上海工人文化宮 

銀廣夏造假事件觸發了一場監管風暴 

中國資本市場20年的發展速度驚人,但在前十年,也曝出多起震驚世界的事件,原因就在於10年前朱鎔基總理所說的很不規範。為了市場的規範,我們付出了代價,但是,換來今天的高速發展,這種痛苦還是值得的。曆史表明,隻有一個規範的市場,才有一個市場的大發展。  

深圳8·10”事件 引發新股發行改革  

新中國股市起步不久,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件,那就是深圳8·10”事件,隨後就有了新股發行製度的逐漸規範。深圳8·10”事件其實是由認購新股引發的事端,不了解曆史的新股民可能會覺得奇怪,認購新股也會出事?現在認購新股很簡單,隻要點點鼠標或者打打電話,但20年前不是這樣的。 

深圳當時發行新股采用發售認購申請表的方式,準備1992810日與11日發售股票認購申請表500萬張,一次性抽出50萬張為中簽表,中簽率為10%。此前深圳已采用過這種方式發行新股,但這一次出事了。 

出事背景與國內股票熱逐漸興起有關,特別是上海造就的認購證神話。1992113日,上海發行認購新股的認購證,每份20元,有效期一年,可以認購1992年上海發行的所有新股。到22日發售結束,共發行207.6萬份,由於認購量並不大,加上這年新股發行量大增,使得認購證的中簽率幾乎百分之百。32日和525日兩次搖號的中簽率分別是10%50%,新股上市後漲幅在5倍左右,最高價接近10倍,認購證成為暴富的代名詞,沒有買認購證的人後悔不已。 

在新股暴富誘惑下,聽說深圳發行新股認購表,全國各地成千上萬人湧來。深圳顯然對猛然爆發的新股認購熱情認識不夠,新股認購表發售點有300個,平均每處的認購者多達5000人。擁擠的人流為了防止被衝散,此時不分男女老少,前胸貼後背地緊緊抱住前麵一人,全然顧不上酷暑和暴雨,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中簽表。 

810日中簽表很快就發售完畢,讓排了三天兩夜隊的股民難以理解的是,一些網點的抽簽表很快發售完畢。數千人的隊伍,隻有前麵幾十人買到抽簽表。但有的發售點剛宣布賣完,就有一些黃牛手握幾十張、上百張抽簽表,以每張700元至1000元價格兜售,人們心中鬱積的憤懣可想而知。810日晚,因為沒有買到抽簽表,超過萬人的隊伍打著反腐敗、反舞弊、要求公正的標語,沿著深南大道,湧向市政府表達不滿。深圳市政府緊急決定再發售500萬份抽簽表並徹查舞弊事件後,事態平息了。據事後清查的結果,查出內部截留私買的抽簽表105399張,涉及金融係統幹部職工4180人。 

深圳8·10”事件震驚了國內,也震驚了全球。據說當時紐約的主要報刊連著三天轉載報道此事。從該事件中,人們一方麵真切感受到資本流動過程中形成的能量,這種能量既可以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如果駕馭不當,其巨大衝擊力也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年幼的中國股市,無論是管理方式還是監管體製,在這股巨大的衝擊波麵前顯得較脆弱。 

深圳8·10”事件後,新股發行停止了一年,並引發我國新股發行製度的根本性變革,還催生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1993422日《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新股發行逐漸走上規範之路。在20年裏,新股發行製度的改革次數最多,除了認購證、認購表,還有發行新股與銀行儲蓄存款掛鉤的方式,甚至實施過短暫的上網競價方式,從按市值配售到現在的IPO詢價+網上定價的發行方式,一直在探索公平、公正的新股發行方式。 

雖然目前市場化的新股發行方式基本上與國際接軌,但證監會仍在不斷完善新股發行製度,一項新股發行方式改革了20年還沒結束,說明中國股市仍沒成熟。 

327國債期貨事件 使衍生品推遲15 

如果說深圳8·10”事件涉及的是個人投資者,那麽327國債期貨事件更多涉及了機構投資者,更驚心動魄。發生在1995223日的327國債期貨事件,以其慘烈、驚心和對市場造成的嚴重後果,成為烙在證券市場上一道永遠的傷痕,金融期貨和魔鬼一度畫上了等號。此後整整15年,中國證券市場與金融衍生品絕緣。 

19931025日,上證所向社會公眾推出國債期貨交易。為了推廣和盡快活躍市場,上證所設定的入市門檻很低,買賣每口2萬元合約隻需500元,資金杠杆效應高達近70倍!這在今天是無法想象的。  

推出國債期貨交易的初衷,是為了改變國債發行困難的局麵,在製度不完善、市場不規範的情況下,金融衍生品的試驗匆匆開始了。初期市場是比較平穩的,但由於當時國內通脹率很高,1994年財政部決定對3年以上的長期國債實行保值貼補,國債利率原來固定的天平被打破了,由此打開了國債期貨投機炒作的魔盒。 

國家是否會對327國債進行貼息,即327國債的利率會否從9.5%補貼到12.24%,是引發327國債期貨事件的導火索。以萬國、遼國發為首的空頭認為,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財政部不可能拿出那麽多錢來貼息,而多頭財政部背景的中經開不以為然。多空雙方在148元附近大規模建倉,327品種未平倉合約急劇增加,一場大戰一觸即發。223日一早,貼息傳言得到證實,空頭陣營瞬間瓦解。327品種一分鍾內上漲2元,10分鍾後又上漲3.7元。時稱證券王國的萬國頓時陷入絕境。按照當天持倉量和價格測算,萬國虧損額逾16億元。收市前8分鍾,管金生孤注一擲,大量透支保證金,通過公司的兩個席位連續23筆、每筆90萬口,327品種上拋出了2070萬口巨量賣單,實際成交1044.92萬口,將327品種從151.3元硬生生打到147.5元。此舉導致當日開倉的多頭全部爆倉。如按此價計算,萬國反而能盈利42億元。當晚10點多,交易所傳來消息,當日162213秒後屬蓄意違規交易,為無效交易,327品種收盤價為151.3元。一代證券萬國就此轟然倒下。 

然而,當時市場的投機狂炒之風並沒有刹車,各種利益機構都介入到了國債期貨的交易中,上證所的國債期貨交易由此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貨品種,局麵已經完全失控。511日,319品種上演與327品種類似的嚴重違規交易,並直接導致我國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國債期貨在517日徹底關門。 

327國 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痛,折射出的是人性貪婪的大爆發。萬國證券的垮台,並不在於管金生對保值貼補率的判斷失誤,最主要原因在於大量違規持倉。如果當時 管金生遵守交易所規定的持倉限製,即使判斷失誤造成虧損,也不至於公司垮台。而之所以持倉比例遠遠超過交易所的規定,顯然是一種賭徒心理,把市場看成了賭 場,這種貪婪造成的賭徒心態必然走向悲劇。事實上,當時持倉比例大大超標的不止萬國一家,遼國發等機構都超比例持倉,以至於這些機構持有國債期貨總量遠遠 超過了國債現貨總和。可以說,327國債事件是中國機構在20年裏最大的一場賭局。 

327國債事件的爆發,讓人認識到建立一個規範的市場是多麽重要。中國資本市場就是在這樣一個個痛苦事件中不斷規範,15年後我們有了金融衍生品——今年推出了股指期貨。有了327的教訓,今年推出的股指期貨就穩健得多,規範得多。 

銀廣夏15個跌停板 帶來監管風暴 

事實上,當時在股市進行賭博的不僅僅是一個管金生,透支交易、操縱股價的現象到處存在,這是一個莊家縱橫的時代。 

如果把中國A股市場這20年 曆史分成前十年和後十年,可以說前十年是問題大暴露的時期,莊家操縱股價、上市公司造假、大股東貪婪占有上市公司資產、證券公司瘋狂挪用客戶保證金等等問 題,都發端於前十年。各種利益集團把股市當成自己的提款機,種種嚴重違規現象,甚至到了影響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地步,於是就有了後來一場場打擊風暴。而後 十年就是規範、發展的十年,特別是2005年之後,在初步解決了這些嚴重問題之後,中國股市引來了跨越式大發展時期。 

轉折發生在2000年。當年315日,朱鎔基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首次回答了股市問題,朱鎔基說:中國的證券市場發展很快,成績很大,但是很不規範。總理嘴中說出很不規範”4個字,足以說明問題嚴重性。這一年1225日,中科創業現名ST康達爾開始跳水,連續9個跌停板。隨後,曾經的百元股億安科技現名ST寶利來5個跌停板,意味著莊家走向覆滅。 

20011月,經濟學家吳敬璉的賭場論,引發一場對股市定位與建設的大討論。20013月,史美倫從香港來到北京,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被委任為中央政府副部級官員的港澳台專業人士。這位鐵娘子帶來了一場監管風暴,這一年也被稱為監管年 

也就在20018月,出現監管風暴中最嚴重的事件——銀廣夏事件。銀廣夏嚴重造假事件被媒體揭露後震驚全國,股票連續15個跌停板,創下股市20年裏跌停板數量之最。中國證監會最後查實認定銀廣夏在4年裏累計虛構銷售收入10億多元,虛增利潤7.7億多元,一個膽大妄為、大肆造假的泡沫破裂了。 

隨後,一個個造假案件被揭露出來,雖然十分艱難。劉姝威揭露藍田股份虛假會計報表後,一度遭到人身威脅,但這一切為後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打下了基礎。一個個莊家被扳倒,2004年最大的莊家——德隆轟然倒塌,三駕馬車新疆屯河、沈陽合金、湘火炬連續跌停。雖然查處莊家的過程伴隨著股市的下跌,當時很多股民不太理解,但這一切換來了後來股市的健康發展。 

同時,對於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清理,對於證券公司的整頓也在這幾年進行,代價不菲。中國最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南方證券在20054月被宣布關閉,但換來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漸規範。一係列製度也逐漸完善,證券市場監管體係初步建立起來,規範化運作理念也開始為市場接觸。如今,賭場再也不能和中國證券市場畫上等號,股市也沒有推倒重來,而是迎來大發展的春天。 

規範的過程伴隨著痛苦,但是,唯有規範才能發展,中國股市近5年的高速發展已經證明了這個道理。規範,也是個漫長之路,今天,內幕交易等等毒瘤依然困擾著進入弱冠之年的中國股市。規範,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水龍頭的前世與今生 

2010-12-18 宗福先 新民晚報 

公用客堂間)(油畫 蔣昌一  

公用灶間油畫 蔣昌一  

獨用水龍頭油畫 蔣昌一  

 

看著蔣昌一先生的組畫《鄰裏之間》那糾纏在一起的破舊水龍頭,那老式宅庫門、弄堂的門麵和共用間,它們那麽熟悉,熟悉得簡直令我心裏隱隱作痛;但是它們又那麽陌生,陌生得令我覺得恍如隔世。 

畫 裏有六個水龍頭,而我最多隻有過三家人共用一個廚房的經驗。但是這個畫麵,從六七十年代過來的上海人,都不會陌生。還應該有一幅與之孿生的畫麵,就是縱橫 交錯的電線、高低不同的燈頭、一排排煤氣表、明暗不等的燈泡與長短不一的拉線。記得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裏去,他住三樓,樓梯之黑暗,便是白天也必須開燈。 他家的路燈拉線就從三樓一直懸將下來。我摸黑找到那根線,拉亮了燈朝三樓爬去。爬到一半地一聲燈被關掉了,眼前一片漆黑。幸虧朋友聽見了,出門來拉開了屬於他家的那盞燈,我才重見光明。朋友拉我進門悄悄地說:你開了人家的燈!我說:那麽小氣? 

但是今天我不會再說這麽不寬容的話了。他們是被那個年代的貧困逼出來的。一滴水、一瞬間的電流,是他們唯一能為自己節約下來或者說掙回來的財富。他們沒有任何別的發財的渠道與可能,他們的聰明才智,隻能用在鄰裏之間的明爭暗鬥。廚房間裏的矛盾與爭鬥在很長一個時期裏曾經是上海市民新聞的經久不衰的話題。 

但是仿佛突然之間,這個話題消失了。再也無影無蹤。 

蔣 昌一的《鄰裏之間》組畫暗示我們,這些水龍頭、這些宅庫門有過輝煌的時刻,在它們麵前曾經你來我往,人頭攢動。畫麵上的每個龍頭、每根水管,每個公用灶間 等都通向一個家庭、一個故事。我非常想知道,那時它們的主人是些什麽人?他們是什麽時候和怎樣來到這裏的?他們又是怎樣如這些龍頭般擠在一起生活的?這裏 的六個龍頭之下、鄰裏之間發生過什麽樣的故事? 

 

兒時見聞興業裏 

2011-01-25 顧德惠 新民晚報 

陪同自美國回滬探親的老同學老鄰居阿弟重遊故地——兒時居住的延安東路835弄興業裏,地處舊時所謂新城隍廟一帶。上世紀早期,在上海法租界有一處荒地,當時影界人士張石川與人集資,仿南市老城隍廟格局,構建了一座規模相對小得多的廟,時人將廟名及其周邊地方稱之為新城隍廟。如今,此地已改建成了姹紫嫣紅鳥語花香的延安路高架旁的綠化地帶一隅。 

興業裏弄堂狹窄,不過三四米寬。有五幢石庫門建築,前門常關。後麵與淡水路一幢大住宅僅隔一條小夾弄,兩端築牆,50年代家家戶戶後門24小時敞開,可謂: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又是兒童的樂園。 

新城隍廟中間大門處是百花斤,南北兩端另有小門。內有小巷橫七豎八,店鋪鱗次櫛比。新城隍廟東側連雲路旁有大塊頭炒麵等噴香可口的小吃美食,還有花鳥魚蟲攤頭顧客絡繹不絕。令人回味無窮的還有延安東路相鄰新城隍廟轉角處的洪長興清真牛肉麵…… 

興業裏有些人事在上海灘留有些許痕跡。如:上世紀40年代,曾在興業裏短暫居住的顧誌剛,與好友陳蝶衣、潘勤孟、馮鳳三、譚雪萊、席曙天、黃彰才、韓菁清在瑜伽精舍佛堂義結金蘭。此後,經小報記者撰文渲染,被冠以洋場八仙綽號。 

上海的國際飯店底層本來沒有名稱,因為洋場八仙常去那裏喝咖啡,所以也被人戲稱為八仙廳。另外,一位畫虎的名家、幾位實業家與現在影視界的一位名導演等人均在此留下了昔時足跡。 

 

上海國 

2011/1/11雷瑁梓發來 

閔行區:澳大利亞,注重環保與綠化,是房地產市場的新貴。多數建築為新式的別墅住房條件優越。 

黃浦區:英國,老牌的國家,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吞並了北愛爾蘭南市區,實力更加強大,堪稱上海的代表。然而,畢竟黃河東流去,其往日的風光早已不在,被美國趕超了。 

靜安區:法國,堪稱浪漫的經典,是上海幽雅生活的代名詞。高大的法國梧桐,幽靜的馬路,精製的洋房,處處體現上海的懷舊品位。南京西路是上海最高級的三個辦公區之一。 

盧灣區:德國,並不是風格象德國,而是與德國的地位一樣,盧灣對上海舉足輕重。盧灣內斂,幹淨,與德國業很象。 

虹口區:意大利,與意大利一樣,虹口總是給人陽光燦爛的感覺,熱情奔放。然而,虹口顯然太奔放了,不太注重城區的規劃協調,所以,虹口顯得有一點雜亂。還好,不是太亂。 

長寧區:奧地利+匈牙利,富有藝術氣質,安靜清潔,虹橋路一帶電台、畫廊比比皆是。而且與奧地利匈牙利相似,長寧的人口結構中也以老年人為主。 

閘北區:中東地區、西亞阿拉伯諸國,原因不用解釋了,大家都明白。 

楊浦區:土爾其,與土國相似,楊浦的版圖是算得上是大的,工業集中,然而,顯得混亂,人口也太多。 

普 陀區:前蘇聯、俄羅斯,是上海重要的重工業區,這一點與俄羅斯相似。但是,汙染嚴重,忽視輕工業的發展,基礎設施落後,人民生活普遍不高。在上海在普遍發 展的時候,普陀的發展速度及後勁嚴重不足,這和俄羅斯目前的經濟困境也是一樣的。而且,普陀的民居也也很有前蘇聯集體農莊、蘇聯建築風格,值得保留。 

徐匯區:美國,是上海目前最發達的房地產市場,商業也是十分繁榮。徐匯是繼黃浦之後繁榮起來的,和美國繼英國之後的情況相象。 

浦 東新區:中國,毫無疑問,浦東是最能代表當今中國發展的地方,稱浦東為中國,當之無愧。高速的經濟發展,繁榮的前景,充滿活力與機遇。然而,浦東缺乏內 涵,沒有很多的文化,沒有浪漫的氣氛,有的隻是一幢又一幢的高樓而已。浦東本土文化同外來文化的衝突,就象中國本土文化同外來文化的衝突一樣。 

寶山區:日本,新興的發達國家,同日本一樣,以鋼鐵為支柱,交通方便、生活高質量。但是人口嚴重飽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於是開始向小島拓展了。 

嘉定區:北歐三國丹麥、挪威、瑞典,一樣是科教發達800年教化嘉定,工業現代化,環境優美,適合居住。然而,和北歐諸國一樣,嘉定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商業太不發達,不夠放便。 

郊區 

金山區:巴西,發展中國家中的教發達國家,事實上金山的確挺發達。同巴西一樣,金山也以石油為命脈。所不同的是,一個是石油出口,一個是石油進口加工。 

鬆江區:印度,同印度一樣,因為是文明的發源地鬆江自稱上海之根,對外有仇視,尤其喜歡與中國相提並論,這也一樣,鬆江總是與浦東比來比去。不過,鬆江近3年的發展的確很快。注:鬆江話與其它地區太不一樣,就象印度的英語一樣難懂。 

青浦區:韓國,一樣是著名的旅遊目的地,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經濟發展的同時業重視文物的保護。 

南匯區:南非,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雖然以前與南非一樣不為人知,但隨著開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這塊世外桃源因宗族隔離製度,南非長期與其它國家沒有外交關係。 

奉賢區:阿根廷,廣闊的土地,豐富的物產,是農業大區。 

崇明縣:中部非洲國家,一樣是欠發達地區,人口眾多,但工商業不發達。然而,崇明同中非洲國家一樣,擁有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人民純樸善良,語言有別於上海其它地區。而且,崇明中部非洲國家還有相似的是都擁有自然保護區 

 

申城遍講普通話 

2010-12-31 吳莉莉 新民晚報 

幾位老太相聚,對當今年輕人說的滬語很是不滿。甲說:哦唷,現在小人哪能啦,上海閑話講得真難聽,腔調一眼勿對。乙緊跟:電視裏上海的小囡,打扮得蠻海派格,一開口,講三句上海話就要帶出一句國語。丙更憤憤:阿拉屋裏的小姐還要好,廿幾歲了,還把講成外婆阿婆;伊還有交關口頭禪,啥個隔手挨下來”……小辰光被我打過,打也打不好,叫人聽了難熬煞。滬生滬長的老太們,年紀已過一個甲子,從小受上海文化的熏陶,是吳地方言的忠貞捍衛者。話見不準則鳴,麵對如今滬語的串味,牢騷幾多,無奈幾多。牢騷多了不好,在晚輩麵前要擔九斤老太的惡名;而無奈呢,還真不能嫌老太們囉嗦,這是關係到方言文化傳承與延續的大事,必須引起上海市民重視。倘若任方言日漸式微,後果就麻煩。 

從前弄堂裏的鄰居也是多籍貫的,寧波阿姆、廣東阿媽、蘇州好婆、無錫親娘,哪家祖籍彼此都清楚,比戶籍警還稔熟。各家孩子開口都講上海話,啥人講不好,要被小朋友嘲笑的。有童謠作證:“××人,到上海,上海話講勿來,米西米西炒鹹菜。 大人們講不準倒沒關係,父輩、祖輩級的,各自鄉音夾著滬語,洋涇浜的上海話開開,聽得懂就是了。如今的申城海納百川,上海人開口,想不操國語都不行。同樓 鄰居見麵總要打個招呼,然而麵熟陌生,哪曉得眾高鄰貴姓、貴籍?講滬語吧,怕人家聽不懂,弄不好還以為儂搭上海人架子,隻好用國語;送快遞的、換桶裝水的 師傅上門,也要交流幾句,不用普通話就難為外來打工者。其實上海人講普通話也不難,年輕人且不說,就是六七十歲的老人,解放後上的小學,多少學過點漢語拚 音,說普通話並不費力,若要標準,便有些勉為其難。有兩個聽來和看來的小笑話,算得經典:幼兒園有位老教師要上公開課,她讓孩子們事先畫好圖畫。上課那天 老師說:小朋友,把你們的小肚皮小圖片拿出來給大家看悉力索洛一陣響聲後,孩子們全撩起衣服,露出他們的小肚皮!為師的說不好國語,滬語和普通話一團雜糅,真叫聽課人哭笑不得;還有位主人陪外地朋友坐汽車去風景區玩,巴士上客人站起來看窗外景色,主人急得叫:當心,要睡覺摔跤的,當心睡下 去!客人們卻想,這麽好的風景怎麽不讓大家看,還要叫我們睡覺呢,不理他!主人隻好一個個地去拽人衣服,強迫大家坐下。語音不準,造成一場誤會。解放後,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倡民族共同語,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現在國情、國力又上層樓,舉國都用普通話,交流已不成障礙。但是新問題又來了,方言區域日 漸縮小,上海小囡不會講上海話就是例子。老太們有微詞,語言學家更憂心忡忡。方言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地域分支語言,是一筆重要的非物質財富。保護中華 民族財富,人人義不容辭。年輕的上海人僅是講不好方言,而滬上的幼童已處於不會講的尷尬。有個老太五歲的外孫不肯講滬語,做外婆的開國語卻有點累,孩子笑 外婆把晚安講成飯碗,老太的教育權威從此動搖。旁人勸:哦唷,儂吃力口伐?教伊講上海話!外婆也為難:我是逼小人講的,伊半半六十日才蹦出幾個字來,比方我要吃巧克力,前麵幾個字屏得吃力煞後頭索性出來‘chocolate’”方言講不來外語代,好罷,這小家夥連國語都不用了。 

申城遍講普通話是好事,這足以說明上海的開放與活力。上海人要保留滬方言,因為滬語是上海的滬粹有別於國粹。愛護滬粹,老上海人匹夫有責;學點滬語,新上海人也很需要。上海方言這份珍貴的非物資的財富,靠你、我、他大家一起來守才保得住。

所有跟帖: 

謝謝老上海--不過“一麵走,一麵背外語單詞” -江上一郎- 給 江上一郎 發送悄悄話 江上一郎 的博客首頁 (33 bytes) () 08/05/2013 postreply 06:27:06

隻是轉貼,我那時侯背的是俄語單詞。 -數字證- 給 數字證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13 postreply 06:57:41

背的是俄語單詞?那-- -江上一郎- 給 江上一郎 發送悄悄話 江上一郎 的博客首頁 (20 bytes) () 08/05/2013 postreply 07:16:16

有點可能。 -數字證- 給 數字證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13 postreply 07:26:27

俺是背英語單詞的。唉離別上海快35年了。 -雇農- 給 雇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6/2013 postreply 01:09: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