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知青故事的一道獨特風景(圖)-參加緬甸人民軍

本帖於 2012-05-19 08:28:54 時間, 由版主 HPI 編輯

作者:周孜仁

image001.jpg

上圖:初著軍裝,雖然是外國的,他們依舊豪情滿懷

image002.jpg
 
上圖:外國戎裝照

image003.jpg

上圖:現炒熱賣的軍事訓練

image004.jpg

上圖:披掛真刀真槍的颯爽英姿

image005.jpg

上圖:一個叫張小蘭的昆明知青送別同學當緬共時的即興題詞。張小蘭後來在昆明作了法官

這組照片中穿著外國軍裝的年輕人,原來都是去邊疆插隊當農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昆明知識青年;那支外國軍隊,則是叫做“緬甸人民軍”、人們習慣稱為緬共人民軍的。幾十年過去,這些青年命運各異,而他們參加的那支軍隊,則已在20多年前,和它所屬的政黨一起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緬共成立於1939年,幾十年忽興忽衰,時起時伏,多次瀕臨滅亡又多次起死回生。讓它興旺發達的機會有兩次:第一次是1960年11月,緬共派代表參加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召開的莫斯科會議,緬共在國際共運論爭中堅決站在中共一邊,並明確“毛澤東思想是緬共的指導思想”,自此後,中共全麵介入緬甸內戰,為其培養了大批軍事指揮員;建立人民軍的所有裝備及物資均由中共提供。極左思潮大泛濫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成了緬共大發展的第二次機會。1966年國慶,緬共主席德欽丹東作為毛澤東的親密友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正式揭開了中共公開支持緬共的帷幕。有老大哥鼎力支持,人民軍很快在中緬邊境一帶站穩腳跟並向緬甸腹地迅速推進。人民軍開始大量使用毛澤東語錄。他們的立功證書上莫名其妙地印著毛澤東頭像,內容蓋為:“XXX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在X次戰鬥中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榮立X等功”。

雲南省知識青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時間正好與緬共發展的後一次高潮重疊。昆明知青基本上都被安排到中緬邊境一線,即當時叫做保山專區的“外五縣一鎮”插隊。文革瘋狂熱度未退。筆者當時正好供職於保山,日日但見一輛輛滿載昆明中學生的大卡車在崇山峻嶺間呼嘯而過,卡車兩邊全掛著激動人心的標語:“八二三戰士會革命,八二三戰士會種田”。“八二三”是文革中一大派群眾組織的代號,他們被當局宣布為正確路線,頭腦正熱得很呢!眼見得山水相連的國境對麵,代表世界革命的緬共軍隊如火如荼發展,對比每天枯燥的農業勞動,他們焉能不動心?當然,還有另一半在雲南文革中路線“站錯”了的昆明青年,再加上一些家庭出身“不好”,在國內本就感覺沒有出路的,麵對跨界便能到達的“世界革命”前線,他們幹嗎不去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正在迅速膨脹的緬共瞅準時機,在邊境一線大肆招兵買馬。於是,從1969年底至1970年,無數懷抱革命激情、或為了尋找出路的雲南“知青”毅然跨出國界,開始到異國他鄉履行“國際主義義務”。據一位曾進入緬共上層的知識青年李書明的回憶錄記載:從1969年到1970年間出境參加人民軍的知識青年,昆明計3000餘,此外還有保山的、德宏的、北京的、上海的、四川的、重慶的……總數達萬人以上。“他們中,有乘車來的,有走路來的,更多則是成群結隊來的。那時,(邊疆地區)當地老百姓為知青準備的知青房,幾乎是十室九空。”從軍者多為卷上褲腳就出境,所以這幫人在緬共人民軍中普遍被戲稱為“褲腳兵”。

這幾張照片,就當時這些“褲腳兵”初到緬甸投身“世界革命”時的留影。有強大祖國做後盾,要他們去收拾收拾緬甸叢林裏那些個政府“土丘八”,解放水深火熱中的階級兄弟,在他們看來,簡直就小菜一碟。從照片上看得出,這些中國青年一個個都非常自信。尤其那位騎馬挎槍的女知青,更是渾身“不愛紅妝愛武裝”的浪漫。

可是,戰爭不是青春嘉年華。戰爭就是戰爭。在與緬政府軍真刀真槍的武裝衝突中,剛學會打槍的“知青”們很快就嚐到了苦頭。1970年緬共集結全部兵力,展開打通南線的“臘戌之役”,鏖戰七晝夜,終因緬共戰術失誤而告敗。此役一次性死傷的中國知青達200多。大敗仗讓許多跑出去做“世界革命”指日成功之夢的知青不得不又跑回國內繼續當農民,同時也成功阻止了更多繼續作夢的知青出境步伐。

事實上,出境的知情們很快發現了,當地的緬甸人基本上久沒有所謂“革命”的要求。李書明的回憶錄裏這樣寫到:

這裏(緬甸)的人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的教義便是倡導人行善不殺生,如此,當兵的人自然就很少……(還有),一是當地老百姓生活十分富裕,其心態極易安撫滿足;二是從四十年代起這些地方連遭戰火荼毒,老百姓不希望再遊戰爭……
    
軍事裝備、生活物質,甚至兵員都完全依賴別人支持和保障的所謂“革命”,注定是不可能持久的。折騰多年,最後給緬共造成毀滅性打擊的,不是緬甸政府軍,恰恰是中國文革的破產和國內政局的變化。“改革開放”“和平發展”成了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國家利益至上”代替了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莊嚴承諾。1978年以後,中國終於對那個信仰共產主義的“扶不起的阿鬥”,停止了一切援助。

為了生存,緬共開始不擇手段地湊集軍餉,最終竟墮落成了一個打著“共產主義”幌子的武裝販毒集團。既然同時掌握著政治權利、武裝軍人和經濟利益,由此帶來的後果不言而喻。這支曾經的革命政黨士氣低落、人心渙散、紀律鬆弛、爾虞我詐、走私販毒,無所不作。它的前途也不言而喻。

人民軍“四大金剛”之一、東北軍區原副司令、撣邦大佬彭家聲忍無可忍,終於在1989年3月11日發動起義,宣布脫離緬共。多米諾骨牌倒下了。一個月後,緬共候補中委趙尼來和中部分局副司令、瓦邦達佬鮑友祥跟著宣布起義,並扣押了緬共中央全部領導人並驅逐之;再8天,“815軍區”司令、彭加聲的女婿林明賢也率部脫離緬共;孤家寡人緬共中央政治局十幾個大員在中國騰衝境外在“101軍區”寄人籬下地苦度數月,最後被該軍區司令、克欽邦大佬“丁英同誌”趕走。9月,熱鬧一時、曾吸引過許多中國知青的緬甸共產革命終於徹底落下了帷幕。

據有關資料和知情人介紹,出境參加緬共的3000多昆明知青中,戰死疆場、暴屍異國的約一半;餘下的大多回國了,沒有回國的,或做了俘虜,或亡命山林,均不知所終。當然,還有極少數熬過了戰爭關,走上了緬共的“領導崗位”。昆十八中羅常保,升任了中央警衛旅政委,後在被緬甸政府招安的“撣邦東部第四特區”任軍隊司令;李自如(不知哪個中學)升任中部軍區司令員,下落不明;車炬(原昆明5中學生,下鄉前名喚向庭發)升任了中部軍區旅長,曾為緬共高層的神秘人物,後在毒品販賣的內部傾軋中被處決。

上世紀90年代,筆者曾在“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即原緬共“815軍區”轄區)政法部長謝斌的官邸小住半月。緬甸在全國實行“民族和解”,緬共已不複存在。原815軍區幹部一個個論功行賞,封侯拜相。原昆明八中學生謝斌就成了兼當地“公、檢、法”權力於一身的最高長官。他的官邸位於小鎮路邊,一幢寬敞精致的小洋樓。有四個警衛兵為他護駕。每天吃飯時間,他的飯廳總是人聲鼎沸,喝七吆八,而且每頓飯我看見的全是陌生麵孔:都是當年和他一起鬧革命的弟兄,閑來無事,喜歡來做了官兒的哥兒們府上湊熱鬧,做食客,“打秋風”。那一刻,我莫名其妙會想起喜歡到李自成帥府來胡鬧的“老八隊”。

我讓知情人對這組照片進行指認,他們說:前麵提到的風雲人物,一個都不在照片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