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平:“文革”期間的一場足球賽

22.jpg

圖:阿爾巴尼亞人民軍“遊擊隊”足球隊參觀南京長江大橋。

 

——作者:劉健平

我從小愛看足球,全因三叔是踢球的。

“文革”期間,外國隊來南京進行友誼賽(那時凡國際比賽都是友誼賽)是件大事。不說別的,一個兄弟國家的足球隊來訪,大軍區首長、省市主要領導,以及該國的駐華大使和武官夫婦都要出麵觀看。

那時,我的三叔劉義生是江蘇隊的主力後衛。賽前,省外辦主任專程上門,給教練員、運動員講述應該注意的事項和外事紀律。那時每逢比賽,三叔手上都有兩張贈券,所以70年代的足球比賽我一場沒落。

這裏且談談1972年11月18日的下午,江蘇省足球隊與阿爾巴尼亞人民軍“遊擊隊”足球隊在南京五台山體育場的比賽。那場比賽在當時很有代表性。

那天,我提前兩個小時就進場了,我來得其實不算早,因為場內已經來了不少觀眾。這場比賽,按阿方領隊的說法,是“建立在兩黨兩軍偉大友誼和戰鬥團結”基礎上的。場內顯著位置,張貼著觀看比賽的注意事項,要求觀眾貫徹“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方針,對雙方特別是客隊的好思想、好風格和精彩表現,要熱烈鼓掌,要充分體現中阿兩黨、兩國人民和兩國軍隊之間的革命友誼和戰鬥團結。“對客隊要熱情友好,要講禮貌,客隊入場時要鼓掌歡迎,客隊離場時要鼓掌歡送”。

比賽開始前,是隆重的長時間的歡迎儀式。三叔劉義生擔任主隊旗手,入場時舉著大旗走在前麵。隨後播放兩國國歌,介紹兩隊情況。隨後,主席台上的各位領導,來到場上和雙方教練員、運動員一一握手,並合影留念。

11.jpg

圖:比賽前的合影。

比賽在友好熱烈的氣氛中開始,在熱烈友好的氣氛中結束。比賽結果,阿隊以二比零獲勝。三叔事後回憶:人家體力確實比我們好,下半場我們跑不動了,技術沒法發揮,對方贏了兩個球便“腳下留情”了,前鋒看我腿伸過來,便把腳縮了回去!我方守門員受傷,對方的教練、隊醫和隊員跑到場上幫助治療……

多年後,我查閱了阿隊那次來訪的檔案。檔案顯示:客隊來寧前,已在北京踢了三場球,一平二負,有的阿隊隊員情緒低落。後來和江蘇、上海、遼寧、廣東、湖南的五場比賽,阿方全勝。最後一場,阿隊和湖北隊1比1握手言和。有趣的是,那次比賽前,主隊和客隊還搞了一場訓練比賽,互相交流,相互學習。賽後,我方評價阿隊隊員年輕,體力好,勇猛正派(我方裁判誤判主隊犯規,讓阿方隊員發球時,該隊員堅決不肯)。阿隊評價主隊隊員靈活、技術好,但耐力差,下半場發揮不好。

賽後隊員回到飯店,飯店服務員忙著幫阿隊隊員洗晾球衣,搞得客人很不好意思,殊不知阿隊的許多球員就這一身球衣,要靠它打完全部九場比賽;客人去餐廳用餐,服務員為他們拉門,他們過意不去,說我們不是資產階級,沒有必要;一名叫榮庫的隊員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比賽名單裏,原來他的膝蓋一年前受了傷,這次是隨隊來北京治療的。

阿隊二十九人離寧前,每人獲贈了價值十元左右的紀念品。送禮是我們的老傳統,客人來了,我們接待得再好,臨走還是要送點東西讓人家帶著。十元錢在今天看來微不足道,但1970年代末的上海大學生,每月的夥食標準不過十五元;我在校時,每月領取的最低一檔助學金僅九元。

那個年代,外國人來寧,不去長江大橋不能算到過南京。阿方客人站在大橋上,一位阿方隊員感歎道:“如果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的話,大橋應該算一個。”另一位隊員米蘭•瓦索代表全隊,感謝阿勞動黨、恩維爾•霍查同誌使他們有機會到毛澤東的偉大的中國參觀。他說:“盡管劉少奇、蘇修破壞,中國人民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建成了這一偉大的工程,這是世界上偉大的工程。”

四十年風雲過去,今天看似荒唐的事,當年可謂平常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