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知道我很喜歡柯林·費斯(Colin Firth)的表演,所以“國王的演講”一月七日在影院出籠前就慫恿我什麽時候全家一起去看。公映後的第二周周末,我們把小兒子寄放在附近的一個朋友家,我和太座、女兒一起去影院。該影片在英國分級是12A,即12歲或以上者觀看不受限製,12歲以下者,需有成年人陪同。沒讓九歲的兒子一起去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影片裏麵有一些粗口,而小家夥似乎對粗口特別敏感;二是影片中的口吃情節,怕他覺得好玩跟著學,學成結巴再改就麻煩了。這可是我的親身體會【1】。
影片的故事情節其實非常簡單。喬治五世的兒子艾爾伯特王子(封號約克公爵)有很嚴重的口吃,特別是發表公開講話時連幾句很簡單的話都嗑不出來。後來遇到了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羅格,通過一係列治療、訓練兩人成為好友,王子的口吃也大為好轉。喬治五世駕崩後,艾爾伯特王子兄長王太子繼位,即愛德華八世,旋即愛德華八世為了偉大的愛情而退位,時值1936年,歐洲戰雲密布。1939年英國對德宣戰,首相發表宣戰聲明當天,國王隨即也發表了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二戰中的英國軍民。
影片開始那場戲便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口吃給王子帶來的巨大痛苦。王子需要在Wembley體育場發表一段講話。體育場巨大的空間裏麵,黑壓壓的人群翹首以待,作為觀眾,都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壓力。王子開始講話,每一個單詞都似乎是在調動全身的力量,卻多半在喉頭卡住,有時還發出那種類似“喀塔喀塔”的聲音,似乎再經擴音器放大。那種痛苦心情可想而知,這點被費斯表現得淋漓盡致。看他說話時,不禁感覺自己也開始喉頭發緊(本人口吃嚴重時的那種感覺:“喉頭緊急,胸腹緊急,全身肌肉緊急”【2】)。
雖然口吃是影片要反映的喬治六世的一個主要“外部特征”,但影片更重要地是要反映出他的內心世界。費斯曾說道,他表演的重點是喬治六世的“善良的人性與毫無矯飾的高尚品行”【3】。這反映在王子對父親喬治五世的尊敬,甚或敬畏(如書房中的那場戲),對兄長的關心(如在小機場迎接他哥哥玩飛機回來)與對國事的憂慮(像那場在Balmoral城 堡中規勸愛德華以國家為重)。特別是幾場與兩個小女兒的戲,細膩地刻畫出一個慈愛父親的形象。一場戲是,飽受口吃困擾的艾爾伯特王子,晚上回家後,看到兩個可愛的女兒,全身心的放鬆與釋然,哄孩子睡覺說話也利索了許多。另一場戲是加冕典禮後結束後,看到女兒,伸出手去,想和平時一樣抱抱女兒。但倆女兒看見 他全身披掛,都稍一愣神,然後行禮,口稱“陛下”。這下該輪到國王一愣神,心中的百感交加,盡在眼神中表現出來。
當然影片的重頭戲還是喬治六世和治療師羅格之間的治療與交往。羅格半路出家,表麵上看起來老奸巨滑,其實是世事洞明,貧困落魄卻不“摧眉折腰事權貴”,一開始就聲明他和王子之間必須平等,這沒得商量。他的性格特征和王子的拘謹、自卑、焦躁形成鮮明對比。他們之間對手戲,從情節到表演,都非常精彩,可說得上是“華山論劍”。特別是對話,充滿了典型的英式幽默,這讓整部影片雖然嚴肅卻不顯沉悶。曾在公映前就被媒體廣泛渲染的粗口(F words)其實在影片中占的場麵非常之小,就因為這點,影片在英國先是被分類為15歲以上,後來才降為12A。遺憾的是,這點似乎對影片是很關鍵的,是羅格“非典(型)”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如費斯所言,這不是隻為製造一點“喜劇”效果,也不僅僅是用來表現憤怒,更主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一個非常非常壓抑的人用這些禁忌的語言來獲得短暫的釋放【4】。還有些治療手段,如說不出就唱【5】,也讓影院中笑聲不斷。隨著治療和交往的深入,王子口吃逐漸好轉,而他性格中更深層的堅韌、坦誠與機敏也充分的展現了出來。
影片的高潮還是最後的演講。那是1939年九月份的一天,先是英國首相對德宣戰的廣播,之後需要國王發表演講,這無疑對鼓舞英國國民有著重要的意義。國王急詔羅格“救駕”。匆忙排練一番,時間太緊,效果不佳,讓國王的家人與群臣(當然也包括觀眾)捏了一把汗。直播開始,狹小的演播間,幾米見方。國王手裏拿著演講稿,站在懸掛的麥克風前,對麵是羅格,手裏也拿著演講稿。他像樂隊指揮一樣,“指揮”國王呼吸、放鬆。靜默片刻,國王的演講開始了。演講說不上很流暢,你能感覺到國王的那條“氣道”好像隨時都有“糾結”的可能。但整個演講沒有停滯,演講中的緩頓倒反產生了一直奇特的莊嚴與決然的效果。背景音樂隨著演講有些不易察覺地響起。讓人感覺猶如漲潮的前奏,浪濤不大,卻是執著地一波接一波的湧進,顯示著它蘊藏的力量。畫麵上交替出現了英國軍民們在不同場景傾聽廣播,不列顛民族那種麵對危機處變不驚,不事張狂,力量內斂的特質充分地體現出來。而音樂則是由沉穩執著而一浪高過一浪,我胸中的感覺也是一浪高過一浪,隨著演講的最後一句“正義必勝,天佑吾民”,心中的感動也如此時磅礴的音樂一樣鋪天蓋地而來,我不禁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起立鼓掌,但隨即意識到這是在影院而非劇院(後來看BBC上的有些留言,還真是有些觀眾在看這場戲時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本人音樂修養十分有限,後來在網上查電影Soundtrack才知道這段音樂是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第二樂章。
這部影片,沒有眩目的特技,卻有精湛的演技,沒有直接強力的視聽刺激,卻帶來回味無窮的精神享受。沒有宏大場麵的鋪張,卻有近乎完美的精致。對於喜歡“老式”電影,特別是曆史題材【6】,不太與時俱進的人來說,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優秀影片。
注:
【1】 我在一個大雜院裏長大,有一年,搬來一位三十來歲的男子,大概是以前在什麽文工團待過,做過歌唱演員。人很隨和,和鄰裏關係都出得很好。但患有嚴重的口吃。那時,成都市到處都成立革命大院,我們這個革命大雜院也經常開會,而每次開會此君都踴躍發言,但口吃實在厲害,簡直是慘不忍聽。我們一幫小孩覺得好 玩,時不時都學他。家裏大人聽見,都要嗬斥製止,因為這的確很不禮貌。同時大人們也嚇唬我們說,學結巴,就會成結巴。而我們當時把這些都當成了耳旁風。但不幸的是後來我真的開始結巴了(而其他一起學的好像沒有),有段時間還很嚴重。
【2】借用中國共產黨在盧溝橋事變後發的一則通電中那句“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3】“There's a humanity and an unassuming decency about him which I tried to focus on”,(http://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12093065)。
【4】“The swearing wasn't just there for comic effect, it wasn't just there to express rage. It was there because we see a very, very repressed man using forbidden words to have a moment of release.”(http://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12093065)
【5】童年口吃嚴重時,被鄰居取笑,還半真不假地給我講故事。說是某家老媽炒菜,炒鍋燒熱了,老媽突然發現找不到清油(菜油),急切中問口吃的兒子,兒子一急,更說不出話,老媽說,你說不出,就唱。於是乎,兒子引吭高歌:“清啦那個油,清油放到櫃櫃兒頭”。
【6】曆史上喬治六世以及愛德華八世(即溫莎公爵)的演講錄音可在BBC網站上聽到。http://www.bbc.co.uk/archive/ww2outbreak/7918.shtml (喬治六世的宣戰演講),http://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12020794 (BBC archive)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