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選舉帶來的政策更替,有些沒有想象的大

來源: talktone 2010-07-20 13:24:4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51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talktone ] 在 2010-07-21 10:52:3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這是我們網站(www.talktone.co.uk)最新的分析。簡單說一下,我們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在國內買去發表的。這篇轉貼在這裏,請各位在英國生活多年的朋友,多拍磚頭,提高我們的分析能力。也是回應一位朋友對選舉帶來的結果的擔憂。


政黨輪替後的英國教育改革

[導言] 英國民主選舉導致的政策變化,朝三暮四多過朝秦暮楚。

6、7月的英國政壇,被這樣一個故事所主宰:一個被教育改變了命運的保守黨人,試圖改變英國教育。這個人就是英國現任教育大臣邁克·高夫(Michael Gove)。


現年43歲的高夫,是首相卡梅倫牛津時代的同學,也是卡梅倫邁向權力巔峰之路上核心團隊的成員。與首相卡梅倫、財政大臣奧斯本等保守黨高層的上流社會家庭背景不同,高夫出身貧寒,從小被人收養,通過不懈努力才成為記者、作家,以及百萬富翁。

和很多英國全國性政客一樣,高夫也來自蘇格蘭。1967年他出生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僅僅4個月大,就被阿伯丁的一戶漁民收養。阿伯丁是蘇格蘭第三大城市,當地居民靠1970年代發現的北海石油紛紛致富,可高夫的養父母家境極為一般,養父出海打魚,養母在阿伯丁大學的實驗室幫忙。高夫最早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憑獎學金進入了蘇格蘭一家著名私校,最終在1985年考進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在牛津,高夫擔任過牛津辯論會(Oxford Union,不同於學生會,它是一個比學生會曆史更悠久,更有政治含金量的社團)的主席。

有趣的是,大學時代的高夫傾向於工黨。1980年代的風氣也的確如此,撒切爾夫人雖在曆史評價中風光無限,但在當時日複一日的政治纏鬥中,她其實最為焦頭爛額。反對保守黨,是當時青年學生的主流,高夫也不例外。大學畢業之後,高夫曾想進宗教界,去教堂工作,也嚐試過申請保守黨中央黨部研究室的職位,然而他的出身和過去的政治立場令他與上述崗位無緣。很快高夫發現媒體更適合自己,他從阿伯丁地方報紙起家,很快進入英國全國性高端媒體,在紙媒和電視媒體上大顯身手,曆經《泰晤士報》、《旁觀者》、BBC、Channel 4等媒體。在政治上,他曾為保守黨二號人物帕提洛(Michael Portillo)寫傳記,研究熱點政治問題,比如北愛衝突,後還曾出任右翼智庫領導。和很多保守黨高層一樣,高夫年紀輕輕就進入了百萬英鎊富翁的行列。2005年,高夫成功當選議員,2010年出任教育大臣。

高夫的故事,在英國的“60後”家世平凡成功人士中頗有代表性。在高夫的基礎教育中,從公立學校轉到私立學校,是一個關鍵點。需要指出的是,高夫所在的蘇格蘭教育係統與英格蘭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教育改變命運。高夫求學時,英格蘭中小學正處於改革的動蕩中,而現在高夫要發起另一場中小學教育改革。簡單地說,他要讓家長和校長獲得更多管理學校的權力,這也就意味著中小學在選擇學生上有更大的自主權。此外,高夫的改革提出了很吸引眼球的概念“自由學校”(free school),它類似於中國私塾,可以讓有經驗的教師向政府申請資助,成立學校。這兩項改革舉措,是有錢的親保守黨家長樂見其成的。

中小學教育改革,是戰後以來主導大選的關鍵議題。毫不誇張地說,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僅次於經濟和NHS(國民健康係統)政策。英國教育體係包括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層麵。在高等教育層麵,所有大學都接受國家資助,可操刀的空間很小,而中小學教育則不同,特別是中學,英國的私立中學非常發達,而中學教育可以影響一個人未來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上好大學,還是差大學,因此對於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爭論變得異常激烈。

文法學校改革的曆史陰影

簡單地說,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的廢立,是英國中學教育改革的症結。文法學校,在英國曆史上以教授拉丁語等古典語言課程而著稱,注重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拓展。二戰以前,英國中學的管理權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團體手中,中產階級以上人家才接受中學教育,從而進入大學。文法學校保證了中產以上階級對社會流動的控製。一直到1964年之前,英國中學都采用一種叫三方係統(Tripartite System)的結構。所謂的三方係統,就是指文法學校、技術中學和職業中學三類,其中文法學校繼承了曆史上文法學校的教學和自主招生傳統,而後兩者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力量和政府財政支持。

然而從1949年開始,另外一種類型中學——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在試點中起步,這是工黨福利國家概念的一個體現。中央政府出錢資助學校,也就意味著中央政府掌管了學校管理權,目的是普及中學教育,擴大工人階級子女入學率,降低傳統文法學校門檻,甚至讓文法學校改製為綜合學校。其負麵結果,綜合學校的普及降低了平均教育水準,背後的利益爭奪則是,未來進入大學采取什麽樣的標準?倘若大學教育慢慢變成一種通才教育,那麽牛津、劍橋一類的大學,也會逐漸失去精英教育的統治地位。

綜合學校與文法學校之爭,核心之一在於教學方法上。前者強調普及教學,不偏科,但教得淺;後者偏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能力,進行分科教育,類似於中國的文理分科,這種觀念為傳統的英國人,特別是保守派人士所接受。其次,綜合學校采取就近入學和標準化考試,學校領導不能對學生的背景進行挑剔。這使得一批並不聰明的中產階級孩子失去了家庭背景的蔭蔽,失去了接受優秀教育的機會。

上世紀60-70年代,工黨主政時期,政府甚至發起了一場近乎強迫性的文法學校改製運動。1964年工黨上台,教育大臣克洛斯蘭最有名的一句話,“我要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把在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的那些操他媽的文法學校都給毀了”。隨著1980年代撒切爾夫人上台,改製受到批評,但是保守黨政府也無力製止這個潮流。時至今日,當年一些老牌的文法學校,淪為了表現一般的公立學校,成為一批保守人士心頭永遠的痛。

新工黨教改,改革了自己

1997年,伴隨著“第三條道路”、“知識經濟”、“全球化”等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布萊爾和他領導的工黨重新獲得了英國的合法執政地位。“教育、教育、教育”,這個布萊爾式的口號,向人們展示了英國工黨政府將教育視為重中之重,當成是本黨鹹魚翻身的利器。

1997年後的英國政府,意識到了人力資本對於英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力至關重要。計算機、生物科學、通訊技術、微電子、金融等高尖端領域的出現,使傳統意義上的工業經濟失去了引領世界潮流的資本。布萊爾意識到,英國要保持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就必須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換句話說,隻有通過教育,才能達到這一目標。2007年接替布萊爾上台的布朗,雖飽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困擾,卻仍加大了對於公共服務的投入,其中當然包括深受工黨政府重視的教育領域。

英國政府在教育改革中運用了“新自由主義”的理念,強調“個人主義”,“選擇性和自由性”,“平等的機會,而非平等的結果”,以及“社會辦學和公民自治的重要性”。熟悉英國政黨曆史的讀者們都明白,1997年前的英國工黨所持有的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理念,強調國家提供所有的教育服務,教育全免費,不準私有機構進入教育領域,資金投入也由政府全部買單。新工黨的教育理念對於過去是一個自我革新。

在具體的政策措施方麵,1997年後的英國政府推進教育改革的具體特點為:第一,接受1979-1997年保守黨政府所推出的全國統一課程改革,在此基礎上,更加強調提高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數學能力”,此外,用於教師培訓的全國統一課程基本維持不變;第二,通過市場化和“專業學校”的機製,使得對於學校的選擇更加多樣化;第三,把學校更多地交給私有化機構經營,特別是“表現差”的學校,將由政府主持,由私有機構接替管理;第四,強調學校的質量考核,並建立一係列的考核與監督機製;第五,注重實用的職業教育。

雖然工黨政府一直強調要給予教育更多的財政傾斜,然而英國北安普頓大學的大衛·赫爾博士在一項研究報告中指出,工黨政府對於教育並沒有更多的財政投入,而隻是流於政策言論。另外,工黨政府教育改革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方式,使教育由傳統的國家主導轉變為社會積極參與。工黨政府更為強調了私有部門、第三方機構、誌願性團體以及公民共同經營學校。例如,在工黨政府2001年推出的“教育行動區域”中,地方政府不再提供主要的教育服務,而轉由上述部門、機構及公民共同參與。

有趣的是,工黨政府雖然一方麵不斷強調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辦學,但另一方麵卻給這些機構強加了許多來自中央政府的控製,例如,設置出一係列的以目標和績效為考核標準的監督機製。工黨政府主要是通過由財政部創立的“公共服務協議”來對各個非政府機構進行監督。

教育改革,不會朝秦暮楚

經曆了13年的新工黨教育改革,“第三條道路”上的教育改革引入了社會力量,卻又加大了國家監管。關鍵的教育質量問題,引發了社會擔憂。2010年大選後,新首相卡侮倫指責工黨政府是一個“控製欲極強的怪物”,扼殺了社會力量與公民的積極性,並立誓要重建一個以非政府機構為主導的“大社會”治理機製。

那麽“大社會”理念下的教育改革,也就是高夫主導的教育改革,是不是要推倒一切重來,或者說,提出一套與新工黨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政策來呢?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在政府由民選產生的國家裏,政策如何保持延續性,權力交接會不會導致社會發展的朝秦暮楚?這是很多試圖民主化的國家中普遍存在的疑問。

在英國選舉中,這個問題一般是這樣操作的:第一,政府部門長官由黨派的議員出任,但是具體的執行交給獨立的公務員階層,後者至少需要吃透兩大黨的政策方案,以備大選結果的變化;第二,作為政策方案的提供者,不同政黨可能在意識形態、價值觀方麵有著不同的取向,但是也不能夠否認,它們對於社會問題能夠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尤其是在執政之後,議會公開的辯論製度,看似造成了決策的分裂、效率低下,實際上給問題的認知和解決,提供了充分透明的空間。英國議會的辯論,很快會在媒體、社會、專業團體中出現,而多重討論的結果,常常使最終方案上出現互相妥協和吸納的折衷。

撒切爾夫人時代開始的中小學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從布萊爾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思路,到卡梅倫政府的“大社會”思路,英國政府對於教育的改革有其連續性和一致性。當然,這從學術的角度上看,是一種曆史製度主義的作用結果。1979-1997年撒切爾夫人對於英國政治、經濟、福利體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也直接影響到了對教育的改革。1997年工黨政府執政後,傳統的左右意識形態的分歧已經不再那麽明顯,保守黨和工黨都在往中間路線靠近,國家和市場的分界線也越來越模糊。

1997年的工黨政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非常重視非政府成員,包括私有機構、第三方成員、誌願性團體以及公民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工黨政府認為,隻有給予非政府成員更多的權力才能實現教育的多樣化與可選擇性,才能更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政府對非政府成員進行監管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沒有政府的協調和監管,非政府成員將不能充分地發揮其自主性的作用,在這裏,政府監管與非政府成員的自治性是相輔相成的。

2010年卡侮倫政府又一次提出了“大社會”理念下的教育改革,老調重談地提到了繼續發揮非政府成員的作用,讓家長進入到學校的自治管理機構中,決定每個學校的課程設置、班級學生數量等議題。

然而,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保守黨和自民黨所組成的聯合政府,會慢慢發現政府在教育改革中所處的特殊重要位置:對於非政府成員的監管可以避免資源重複和浪費,保證非政府成員提供教育這個公共產品的可持續性。也許保守黨的“大社會”理念,又將會是另一個“新自由主義”,改革隻不過是,不同黨派在玩耍政治時所拋出的不同“政治語言”。這場看似朝秦暮楚的大手術,也許僅僅是一次換湯不換藥的小調整。

所有跟帖: 

你這一篇隻是教育政策,在經濟政策上,保守黨上台後的改革不可謂不大 -馬來人- 給 馬來人 發送悄悄話 (56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3:34:45

看財政確實是最大的區別 -talktone- 給 talktone 發送悄悄話 talktone 的博客首頁 (32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3:39:37

不見得,中小企業也依賴公共開支. -馬來人- 給 馬來人 發送悄悄話 (446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3:52:02

這個挺有趣的 -talktone- 給 talktone 發送悄悄話 talktone 的博客首頁 (188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3:56:38

中小企業不上市的財務報表不對外公開, 稅務部門應該有他們 -馬來人- 給 馬來人 發送悄悄話 (163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05:02

很難同意結論 -多種想法- 給 多種想法 發送悄悄話 多種想法 的博客首頁 (207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10:22

謝謝點評 -talktone- 給 talktone 發送悄悄話 talktone 的博客首頁 (222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16:19

回複:謝謝點評 -多種想法- 給 多種想法 發送悄悄話 多種想法 的博客首頁 (120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24:57

說老實話,感覺那個什麽大社會口號,虛頭虛腦的.我見過太多單身媽媽 -馬來人- 給 馬來人 發送悄悄話 (102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26: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