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沉默的榮耀】落幕了。很少有一部悲劇影視作品這麽讓我想看又因為悲劇的結局而不忍心看,最終還是隻看了一半多。但是因為喜歡,就看了不少背景介紹和一些評論。看過之後,對吳石,陳寶倉,聶曦,朱楓等人更加欽佩。他們諸位有學識,有見識,事業有成,衣食無憂,屬於當時社會的中上階級。他們棄個人安危,冒生命之險的所作所為,剛好印證了什麽是中國讀書人的風骨和追求。
《大學》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讀書人的根本誌向——以修身為本,推己及人,終至天下太平。讀書的目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為成己成物,追求心靈與道德的圓滿。孔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以道義為重,寧可貧賤,不失操守。正因如此,中國古代君子重節義,輕利欲,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讀書人的風骨,是立德立言立功的擔當。他們的最高追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類曆史告訴我們 - 和平是靠戰爭打出來的。真正持久的和平,往往誕生於血與火的洗禮。就比如現代美國,沒有獨立戰爭,就無法擺脫殖民統治、確立自由民主的製度;沒有南北戰爭,就無法廢除奴隸製度、實現國家的統一。戰爭,常常成為建立新秩序的必要代價。和平的背後一定有力量與信念的支撐。
在戰爭中犧牲的軍人,他們以血肉之軀捍衛了國家的尊嚴,也捍衛了普通百姓得以享受的平凡歲月。戰爭是殘酷的、無情的;但正因為有人選擇了赴死,我們才有機會選擇活著。而信仰的力量,讓這些軍人超越了對個人安危的恐懼和擔心。他們不是不知道死亡的可怕,而是清楚有些事比生命更重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曆史會記得他們,時間會記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