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之前的《北上》

北上之前的《北上》

我錯過了新出爐的《北上》。三月份在追啥也不記得了,反正沒有注意到《北上》。之所以這會兒返回去看,是因為追白鹿偶遇的。

近期看了白鹿主演的幾個劇如《白月梵星》《臨江仙》。這些劇都不太感興趣,尤其是前者,腦.殘的情節很多。但是,白鹿的長相和表演都還不錯。皎白的麵容,長長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看著挺養眼。

不過,追到《北上》,卻發現這裏的白鹿不是前麵的白鹿,臉塗得蠟黃蠟黃的,牙齒上戴箍(第一次看到演員箍牙演戲)。幸運的是,這個劇它本身卻吸引了我一直往前看呀看,這會兒都已經看到童年一代長大成人走入社會了。但是的但是,走入社會的新一代如同邀約似的北漂了,偶爾幾個老家鏡頭,也沒有運河或花街。所以,我把北漂之前的觀感寫下來,集中談談北上之前的《北上》給我留下的感受。

北上之前的《北上》,讓我把它跟《去有風的地方》比。二者都有淳樸的風土民情,緩慢的生活節奏。不過,《風》太、太、太平淡了,我不懂為什麽受歡迎度那麽高。據說《風》有治愈功能,為卷得喘不過氣來的年青一代提供暫時療養院、避難所。但我總是進入不了戲,僅僅因為高分和如潮好評才勉強看完。《北上》則不一樣,看著就喜歡,很容易跳到戲裏。

說起來,我在大城市生活的時間比農村長很多了,但讓我更親近的畫麵仍然是農村和少年可以偶爾一見的小鎮。麻石鋪就的凹凸不平的街道,臨河的房子被水浪拍打。蜿蜒的河道,河心來往的貨輪,客輪,似動不動的漁船。最難忘的是炸糕、油煎粑粑,麵店的肉勺子,食品店的糕點飄滿空中的香味。電視裏溢不出香氣,但當媽媽奶奶架起鍋灶時,各種香味從心底深處嫋嫋升起。

和所有的靜好歲月一樣,外界眼裏的祥和寧靜生活,走進去會發現,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各家的難處,有的折射時代的烙印,有的是上蒼賜予的,有的是人為的。但不管起因為何,結果總是,一家有難,幾家支援。有評論說,電視劇把鄰居之間的友誼親情抬得太高,不真實,我不認同。

不說他們祖上的百年淵源,就算一代人幾十年處得順,這樣的友誼親情也完全可以這麽好。小鎮之所以迷人,除了小橋流水、小巷幽徑,更因和睦善良樸實,相互幫助、扶持,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不過,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觀念改變很大,很多這樣的樸實情感漸漸消失了。但是,它們仍殘留在一些些角落,譬如運河邊的花街。

我希望這個劇始終以運河花街為背景,而不是北京,更不是大都市裏的血腥競爭。送餐企業間的殘酷競爭是正發生在今天的事,不知為什麽嫁接到十多年前。難道那時送餐就有這麽激烈的競爭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