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我看完了這篇文章,它整體的基調是對電影《南京照相館》提出“嚴重篡改史實”的批評。它的核心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麵:
-
關於唐生智是否“臨陣脫逃”
-
曆史上確實有爭議。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時接到蔣介石多次撤退命令,最終在12月12日下午才下達撤退,但由於通訊中斷、交通工具不足,大量部隊未能撤走。
-
所以說他“提前逃跑”並不準確,但“堅持到底”也未必完全成立,他的撤退確實比較倉促甚至有失當之處。文章說“逃跑純屬無稽之談”是片麵辯護。
-
-
關於日軍是否有大規模攻城戰
-
日軍確實是在12月13日清晨進入南京,當時守軍大部分已經撤離,城門防禦比較空虛,沒有發生電影裏那種“坦克、飛機轟炸城牆”的大戰。
-
所以文章指出電影誇張戰爭場麵,這點基本符合史實。
-
-
關於挹江門的“機槍掃射”
-
史實記載是撤退時守軍、撤退士兵和秩序維持部隊之間確實發生過混亂衝突,部分有開槍甚至互相傷亡,但沒有確鑿證據表明存在“機槍大規模掃射”。
-
所以文章強調“絕無機槍掃射”可能過於絕對,但總體來說電影確實強化了“自相殘殺”的戲劇化表現。
-
-
關於“送出底片”的英雄
-
真實的史料裏確有羅瑾、吳旋保存照片的故事,也有約翰·馬吉拍攝影像、喬治·費奇帶出膠片、刊登於《生活》雜誌的事實。
-
這些人物和行動都是真實的核心證據。
-
電影如果把功勞歸於虛構的“阿昌”而完全忽略馬吉、費奇等人,確實是移花接木。
-
-
文章的整體傾向
-
這篇文章帶有較強的“曆史正統派”立場,強調必須尊重史實,不要為了電影敘事犧牲真實人物的功績。
-
但它本身在某些地方也有點過度強調,例如對唐生智“完全沒有逃跑”這種說法,學界其實還有不同看法。
-
總結:
文章大部分事實依據(攻城戰情節虛構、送證英雄另有其人、挹江門衝突被誇大)是可信的;但在唐生智的評價和對某些細節的“絕對否定”上,可能帶有作者個人的情緒和立場色彩。整體上,它指出的問題比電影版本更接近真實曆史,但並非完全客觀無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