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微博評論【生萬物】

https://weibo.com/1442690563/5203133112258599

生萬物熱度差不多過了,又有好多朋友一直在問我(甚至還有微信找白兔點我名的,笑死)我就來淺談一下我的看法把。
1.大家都關注的階級屬性問題,其實原著本身內核就有的,落實到劇本就更加放大了。
小說的內核,本身就是把美式價值觀,套用到了中國關鍵時期的社會。做了一部披著中國外衣的《飄》。
然而,斯嘉麗作為美國地主後代的代表,對土地的渴望,其實是“掠奪”性的。所以她更在意的是,如何用土地來獲取更多資源。
而中國許多農民對土地的渴望,其實是對“生命”的渴望,所以,網上大家經常玩的“老中愛種地”的梗,更強調的是“種地”。
斯嘉麗強調的是“土地”,對比就很能看明白差別,一個“種”字,其實代表的是老中人對於“勞動”本身的肯定和驕傲。
老中人對於看到“糧食蓬勃生長”是有種樸素的向往和愛好的,像是流淌在血脈裏的,很有意思。我觀察我身邊很多中國人,不論是自我定位為什麽階級,對於“金燦燦的麥浪”式樣的畫麵,都有這個非常本源而樸素的愛。
這兩種價值觀,中美是有挺大差別的,一個偏重於“占有和繁殖”,一個偏重於“勞動和生命”。但原著其實就有點混為一談了。

2.拋開意識形態來說,劇集創作本身是考究而工整的,加上題材加成,很多朋友最開始的“喜歡和感興趣”都是合理的。
就像八佰當年也票房不錯一樣,大家一時的熱烈反應,其實是關鍵時期節點上出現的題材帶來的加成。
就像八佰當年出現的節點,大家想看抗戰題材,市麵上又沒有認真做的抗戰題材電影,這時候出現一部起碼製作相對精良的八佰,肯定能最大程度吸收這部分想看抗戰電影的觀眾的“第一張票”。
生萬物遇到的情況就是這樣,目前的長劇集領域,大家看多了矯情的、小資的、不接地氣的都市劇,突然看到一部看上去認真做了的農村、現實主義題材,一時之間當然一擁而上。但也像八佰一樣,看著看著,大家就會覺得不對勁了……

3.我之前沒說的原因,就是我希望以後有更多的這類現實主義題材出現,所以,這部即使有這些問題,我也不想在開播熱度最高的時候說。現在熱度差不多過了,也不會太影響這個題材了,我就可以說了。

 

我對第一點持保留態度,第二同意。作者提到了原著,我沒看過【生萬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