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萬物有明暗兩條主線。
明的主線是舊社會背景下鋤地人作為一個群體的故事,並以最終突出主旋律宏大敘事為結局。這包括gcd領導的地主開倉放糧,以及抗日的大章節。
地主開倉放糧的故事,前邊的帖子都討論過了。現在說倆句抗日。抗日的大章節,雖然是gcd領導的抗戰的故事,但其中穿插的真實曆史畫麵,卻是重型武器部隊的坦克作戰畫麵,那不是小米加步槍的隊伍,是哪隻隊伍俺就不說了,因為電視上也不能明說,俺隻能向編劇再次表達一次理解之同情了。但俺腦補了曆史上的正麵抗日戰場、曾經為民族存亡拋頭顱灑熱血的那些不被大多數人紀念的英雄們的史實。俺第一次知道碧血丹心這個成語,就是在讀他們的故事的時候。
以上是明的主線。電視劇還有一條特別重要的暗的主線,貫穿電視劇的始終。這條主線比起明的主線來說,毫不遜色,並絕對更有意義和價值。這條主線就是寧老財和自己閨女寧繡繡之間的關係。在這條主線上,寧秀秀說出了在這部劇裏最具分量的話。這句話在古往今來上千年的曆史中,在任何曆史、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存在中我從來沒見過。卻是在這麽一部普通的電視劇裏,通過一句普通的台詞給說出來了。
這句話就是寧繡繡的毒誓。
在自己父親舍不得錢財,所以不救她的時候,寧繡繡說出了幾乎所有華人都不會對自己父母說出的話:再也不回家,沒有父母,不再吃父母家一口糧。
這句毒誓支撐起了繡繡一家人之後的所有奮鬥和以後的情節。因此整部劇的發生,雖然始於寧繡繡被土匪劫走,但隻有這句台詞才是整部劇的劇眼。
這是我聽到過的作為子女,在麵對父母放棄作為父母的職責後做的最徹底,最明確的唯一的宣言。我們千百年來都生活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文化裏,曆史上更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所以類似宣言乃天下大忌,從來就沒在媒體上公開存在過。
可能唯一的例外,就是哪吒的故事,但哪吒是刮骨割肉,把自己的命還給父母。哪吒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他沒有說出過與父母分道揚鑣,以後要走自己的路的宣言,否則他就不會死了。同樣不會死的還有前幾年那個尋親找到生身父母,被親生父母二次傷害、又被網暴,而在海南自殺的那個孩子。
這種誓言、這種精神,在我們的文化中從來就沒有土壤的,居然現在在電視就這樣出現了,而且被觀眾默許了。這是我看到這部劇最大的收獲。新一代的人們,有了更強的精神獨立和勇氣,通過文藝作品的表達也被接受了,時代進步了,甚慰。
這部電視劇對這條暗線的處理明顯高明得多。繡繡最終原諒了她爹,又回到了那個家。但電視裏沒有明說的是,繡繡能那樣做了,是因為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寧老財並非真的不在乎女兒,他其實一直深愛自己的女兒,並且一直對繡繡有負罪感,並找所有的機會彌補。這給了繡繡一個原諒他的理由。
文藝上的這種安排給了人希望,所以有人愛看。但是,這也體現了文藝的根本弱點,文藝為了迎合大眾的希望,有時會不得不與現實脫節。
因為,在現實裏。凡是能至子女生死於不顧的父母,大都不會認為自己錯,以後也更不會帶著對子女的愧疚度日。更不會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