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eibo.com/6599235825/5199262281632670
家人們!我創作打磨了三年多劇本的《生萬物》今晚終於要和大家見麵了!
這部劇改編自山東著名作家趙德發老師的《繾綣與決絕》,全書一共四部,我們的故事是截取了小說第一部的部分章節改編而成。既想留住小說中的魯南的原汁原味,又必須用影像文字重新給人物樹立新的“筋骨”—— 從精神內核到情節走向,都試著用現代視角重新去架構一番~
故事紮根在 1926 年的亂世:軍閥混戰,山東和東北一帶匪患猖獗,大姑娘出嫁被 “馬子” 劫走都是莊戶人聽慣的事。寧家這樣的大戶本有團練護著,偏遇上胡三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混不吝的馬子,他早就盯上了這塊肥肉… 繡繡的悲劇,就從這兒埋下了伏筆。
今晚,咱們一起從天牛廟村的故事裏,咂摸那段日子的繡繡的苦與韌~ 看劇的寶子來評論區拉拉呱(山東方言:嘮嗑)啊,聊聊你眼裏的寧家與亂世
https://weibo.com/6599235825/5199600340174966
回複網友的一些小問題
?“關於馬子索要的五千大洋,對於寧學祥這個擁有七百畝地財主來說是什麽樣的概念?”
小說中這個情節和錢數一直保留,我在創作初期就查閱過資料,進行過估算。
在1920-1930年期間,在山東河北一帶,一畝好地的價格是二十塊大洋。均算下來,我們暫且把寧學祥的七百畝地均算為十八塊一畝。那他的地就能換一萬兩千六百塊大洋。對於馬子索要的五千大洋贖金,他賣地是拿得出的。
再給觀眾們一個更加具體的認知:彼時一塊大洋可以買15-20斤白米,或者4、5斤豬肉。5塊6塊大洋能買一頭耕牛。
https://weibo.com/6599235825/5199594642212175
編劇的一些碎碎念
書接上回,五集觀影後,很多觀眾都來和我交流,作為編劇,我特別開心,也激增了我跟大家交流的熱望。
咱們先繼續說戲……
前五集,經曆了人生重大變動的繡繡,就這樣在封家安身下來,因為除了有大腳寬厚的庇佑,還有大腳娘的發自內心的善意,我在塑造大腳娘這個人物時,特別放置了我個人善惡標準和價值觀等理念,雖然說設計一個惡婆婆對於戲劇張力會更大,會更有戲劇效果,但我想命運已經如此悲慘的繡繡,難道在封家還要經受婆媳決鬥的撕扯嗎?
這裏我就在原著上有所突破,原著婆婆是隻聽老公和兒子的,自己沒有更多的思想,其實趙老師想塑造的也是傳統女性的縮影。但我創作的大腳娘,則讓她成為這個家的一個秤砣,穩穩地墜住這個家,墜住那些要起的波瀾。大腳娘看似是個少言納語的老式婦女形象,但內裏是一個充滿包容心的善良人物代表。大腳身上的憨憨和善良,很多是源自母親,他並沒有繼承他爹爹封二的狡黠和精明。這也讓封二的價值觀裏一直覺得大腳娘和大腳都很傻,有便宜都不會占。
得知#遲蓬# 老師成為大腳娘的飾演者後,當時正在研磨劇本的我和劇本編輯郭元老師非常開心,因為這個舉足輕重的女性角色遲蓬老師一定是勝任並加分的,事實上,遲蓬老師的確把大腳娘這個人物演繹得光華四射。
在前五集中,得知兒子喜歡繡繡,她老心裏就有了成就這事的準繩,她會在兒子抬來八抬大轎重新迎娶繡繡時,給予了讚賞的、肯定的微笑;她也會在封二跟兒媳婦要地的時候,像老雞護著小雞一樣張開雙臂護著繡繡;她還會潛心想著年前給繡繡做雙新鞋,並親手給繡繡量櫛子。
說點創作中的細節:我姥姥是山東人,我小時候姥姥就那樣給我量櫛子做鞋,我永遠記得姥姥溫暖的手觸碰我冰涼的小腳丫的感覺。我在寫這段時候忽然想起往事,淚眼朦朧,我想到繡繡那冰涼的小腳觸碰到大腳娘溫暖的手,那對繡繡來說就是人世間最大的善意,那善意給她足夠的勇氣頂回她之前經受的一口口惡氣。
回望就說到這裏,我也會陸續在後麵繼續說說我們諸位演員以及老戲骨一個個神來之筆的表演。
評論區:
@我學法的別惹我:編劇老師,我有一點疑問,為什麽封大腳在別人說繡繡被馬子壞了的時候,沒有反駁,而是仿佛默認了。他不是救繡繡出來的嗎?他到底知不知道繡繡沒有經曆那些事
@so_lq:他也不清楚,但是編劇的目的是在於有人不在乎貞潔地愛你,女人不是一定要守住貞潔才能獲得幸福,就像我們現在還有人在意為什麽不解釋一樣,說白了還是太在意貞潔,放我們在那個年代隻會更封建!
@戴反帽親i:他救繡繡的時候剛好碰到繡繡要出來,他不知道在那之前繡繡發生了什麽,加上繡繡這樣說,可能就誤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