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出發點不是苛求,就如同之前關於魯豫對話李翊雲。

就好比那天看到紐約時報心理醫生的某篇文章,說美國每年用在心理診療上的費用超過 3000 億美元?他認為這樣的心理健康係統不能培養出更堅強的個體,反而鼓勵過度依賴安撫的文化。治療不再是改變,而成了可消費的情緒服務。他認為,真正有益的心理治療應該不怕“讓人不舒服”。治療師也不該隻提供模糊的支持,而應具備挑戰性的洞察力,陪伴來訪者突破舊我,重建新生。

這個我是完全讚同的。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不是苛求小帕,而是挑戰認知。越是有痛苦的過往,我們越發要這麽做。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